海南日報數字報-雞屎藤面:健康新滋味

2021-01-1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劉夢曉

  說起雞屎藤,人們熟悉的吃法是做成粑蒸熟,或是搓成橄欖狀的球入甜湯。在儋州有這麼一家「網紅店」,卻做出了雞屎藤面,使得雞屎藤不僅可以做成小吃甜品,還能成為三餐的主角。

  中午時分,走進這家「網紅店」,帶有田園裝修風格的小店裡,座無虛席。小店裡氤氳著食物的香氣,三五成群的客人點了各色的儋州小吃,擺滿一桌子拍照、品嘗。作為「網紅店」的招牌之一,雞屎藤面的點單率頗高,所以自然是要試一試。

  雞屎藤的名字聽起來不雅,若非是海南本地人,怕是早就被這名字嚇跑。實際上,雞屎藤是一味中藥,作為蔓藤類植物的一種,雞屎藤的葉子用手揉爛,初聞有一股雞屎味,才得此名字。但雞屎藤久聞之後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有祛風除溼、消食化積、美容養顏、解毒活血等功效。因此在民間,老百姓當雞屎藤是寶,也管它叫土參。

  「網紅店」裡雞屎藤面的主料之一就是雞屎藤葉。做法簡單,將雞屎藤葉曬乾磨粉後加高筋小麥粉和勻,再製成麵條。加入雞屎藤的麵條看上去是綠色的,捧起一把,草葉的幽香淡淡而來。這樣的氣味並不難聞,相反,綠色、清新,更讓人產生一種這是健康食物的想法,從而躍躍欲試。

  店裡的雞屎藤面有兩種做法,湯麵及拌麵,湯麵又有排骨雞屎藤面和雞肉雞屎藤面兩種。廚房裡,大鍋裡的開水滾滾,一份面只需要汆上兩分鐘就能出鍋。出鍋的面佔了海碗的大半,此時得加上熬製好的高湯和肉塊。而這碗雞屎藤湯麵裡,輔料也頗為豐盛。青菜葉、木耳、芹菜、香菜及半顆水煮蛋將碗填滿,上桌時還在小碟子裡單獨加上一份辣筍條。

  和所有的面一樣,雞屎藤面也要吃剛出鍋的那一口才好,韌度、嚼勁都是最好的。不同的是,雞屎藤面有一股草香,湯是淡淡的,不搶面的風頭。那一碟子辣筍條,則讓愛吃辣的人們有了口福,為面的清淡增添口味。

  拌麵的口味相對湯麵而言要重一些,重在其醬料。拌麵裡的醬料是肉絲、木耳、香菇加入多種調料熬製而成,香辣脆口,入喉後有雞屎藤的清香餘留。

  「網紅店」的老闆娘羊蓮菲是土生土長的儋州人,提及將雞屎藤製成麵條這一創新做法,羊蓮菲笑稱是一個意外。早些年,剛生完孩子的羊蓮菲在坐月子時,婆婆給她找了一些雞屎藤作滋補身體之用,感受到雞屎藤妙用的她就產生了製作雞屎藤食品出售的想法。

  市場上,琳琅滿目的雞屎藤產品有許多,怎樣做出特色、做出創新,就成了她考慮的重點。「人們吃東西越來越講究健康。」 羊蓮菲說,受蔬菜麵條的啟發,她想到了做雞屎藤面。經過反覆實驗,她發現用曬乾的雞屎藤和面,能很大程度上去掉雞屎藤的腥味。對於配料、高湯她也反覆嘗試,達到售賣標準。

  「一開始在微信上賣,當時說能賣出20碗就開店,沒想到一下子就賣出了50碗。」羊蓮菲說,2015年11月份,在家人的支持下,她開了店。如今,不包括外賣在內,店裡一天能賣出500多碗雞屎藤面。而加在甜品裡的雞屎藤饃,也頗受歡迎。

  正所謂吃到念念不忘,這家「網紅店」的新客多,老客更多,是否是美食,只有舌尖能判定那種滋味。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 用雞屎藤、班蘭葉製作月餅 瓊海這家老字號試水新味道
    瓊海用雞屎藤、班蘭葉製作月餅  老字號試水新味道  瓊海的雞屎藤月餅。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當清香的班蘭葉,遇上中秋月餅,會摩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今年中秋節前,瓊海市昌隆酒店新推出一款班蘭月餅,成為當地月餅市場上的爆款,8月份生產的首批5000盒班蘭月餅,在短時間內就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透明小傘」在水中一張一縮地浮遊著, 「傘」面有四根「骨架」,「傘」的邊緣還帶著細細的「花穗」,幾乎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由於曾在新聞報導中見識過,小柯一眼便認出它們是桃花水母。  聞訊趕來的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對水井中的桃花水母進行採樣,並比對基因序列後發現,與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達99.25%。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方面多角度立體化展示美好新海南
    本報海口11月2日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文粹)11月2日,「壯麗新時代 美好新海南
  • 此藤生命力強,莖葉有雞屎味,南方用來煲湯,農民:聞著臭吃著香
    而在農村卻有一種臭藤,它的生命力很頑強,而且莖葉用手一搓也有雞屎味,可是卻成為了極品的野菜,在南方的民間常用它來煲湯。老農民還說:聞著臭吃著香,越臭越好吃。有雞屎味的臭藤為何物?這種有雞屎味的臭藤,它也有一個很形象又接地氣的名字——雞屎藤。
  • 用雞屎藤、班蘭葉製作月餅 瓊海這家老字號試水新味道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當清香的班蘭葉,遇上中秋月餅,會摩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今年中秋節前,瓊海市昌隆酒店新推出一款班蘭月餅,成為當地月餅市場上的爆款,8月份生產的首批5000盒班蘭月餅,在短時間內就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班蘭,俗稱班丹或班蘭葉,印尼話叫Pandan,在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常被用來製作食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2月14日,劉賜貴代表省委、省政府和海南人民,為海南第四批支援湖北抗疫醫療隊送行,並提出希望,一是要堅決貫徹習總書記和黨中央的系列指示精神和部署,在當地黨委的領導下順利完成任務;二是隊員能夠保持健康,順利平安歸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來自熱帶的馨香
    海南伴手禮  ■ 本報記者 趙優  「第一次喝香草蘭茶,就愛上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將編制方案整治東水港海岸線蝕退
    本報金江9月19日電 (記者陳卓斌)9月18日海南日報刊發報導《「誰來呵護我們的避風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納百川聚賢才
    ■ 本報記者 陳蔚林 通訊員 王武鋼  海南醫學院是海南唯一的省屬公辦普通高等醫學院校,也是全國唯一的地處自由貿易港內的醫學高等學府,承載著海南人民的健康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植物大觀園的熱帶情調
    文/見習記者 蘇慶明 海南日報記者 符王潤 特約記者 陳循靜  藍調萬寧  植物  傍山依海的萬寧,長夏無冬,雨量充沛,屬於典型熱帶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這裡十分適宜於各種熱帶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