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子克隆方法研究進展(2)

2021-01-10 生物谷

 1.3 環狀

PCR

  環狀PCR包括I-PCR(Inverse-PCR)和P-PCR(Panhandle-PCR)。這2種PCR都是根據一端已知序列設計的嵌套式引物進行PCR

  1.3.1 I-PCR I-PCR是1988年由Triglia最早提出的一種基於PCR的改進的染色體步行方法。

     I-PCR的實驗程序包括,基因組DNA經酶切後用T4DNA連接酶進行自連接,產生環狀DNA片段;以環化產物為底物,用根據已知片段設計的反向引物進行PCR擴增,從而得到含有未知片段的擴增產物(流程如圖1所示)。

  韓志勇等以I-PCR技術為基礎克隆了轉基因水稻的外源基因旁側序列。先用小量法提取轉基因水稻的總DNA,總DNA用10倍過量的限制內切酶進行過夜酶切,酶切片段進行自連接,然後根據工程質粒的T-DNA區設計2對反向引物,進行套式PCR擴增旁側序列。建立了適合於處理大量材料的克隆轉基因水稻中外源基因旁側序列的技術體系。在1周內克隆了35個轉基因水稻株系中外源基因的旁側序列,長度在300~750bp之間。I-PCR法快速、高效、穩定,操作相對簡單,花費少,PCR引物設計比較方便。

  1.3.2 P-PCR P-PCR是由Jones等提出的利用末端反向重複序列與已知序列互補配對形成環狀單鏈模板,有效增強了引物與模板結合的特異性。反應需要3個根據已知序列設計的引物,3個引物在已知序列內呈線性排列,其中第3個引物可作為接頭使用,可與已知序列互補配對形成鍋柄狀單鏈模板。其過程為,首先酶切基因組DNA,產生5'或3'粘末端,然後連接上合適的接頭(primer 3),連接好後最好用核酸外切酶I除去多餘的接頭,由於連接上的接頭與已知序列是反向重複序列,變性後的DNA單鏈可退火形成鍋柄狀單鏈模板,之後分別用3個單引物進行3次PCR擴增,能有效地擴增2~9kbp的大片段未知序列(流程如圖2所示)。

  黃君健等成功地應用P-PCR技術從正常的人外周血單核細胞基因組DNA中擴增端粒催化亞基hTERT基因5'端上遊旁側序列,獲得了hTERT基因翻譯啟始位點上遊2090bp的基因組DNA序列。首先用酶切消化基因組DNA,得到帶有GATC的5'突出端的DNA片段。然後利用已知的hTERTcDNA序列設計PCR引物,用常規的PCR方法擴增出1條大約900bp的基因組特異片段,序列分析為hTERT的基因組DNA片段。根據得到的基因組DNA序列的信息,確定P-PCR的引物退火區,併合成了5'磷酸化的連接寡核苷酸和4條基因特異性引物,其中連接寡核苷酸5'端的4個鹼基CTAG與上述核酸內切酶消化產生的5'突出端GATC互補,然後將連接寡核苷酸與基因組酶切產物連接,以連接產物為反應模板,進行PCR,使模板自身進行退 火-延伸反應,以形成Panhandle結構。最後以單鏈Panhandle為模板,4條基因特異序列為引物進行嵌套式PCR,最終獲得了1條約2kb的含hTERT基因啟動子的DNA片段。Jones等利用改進的P-PCR,在形成panhandle結構之前3'末端連上ddCTP,使引物錯配的機率減少,特異性增加。他們從人類基因組DNA已知位點側翼擴增了4~9kb的大片段未知序列。P-PCR是目前能夠擴增距已知序列最遠的未知DNA序列的方法,有很高的特異性。

相關焦點

  • 啟動子克隆方法研究進展(1)
    啟動子對外源基因的表達水平影響很大,是基因工程表達載體的重要元件。因此研究啟動子的克隆方法,對研究基因表達調控和構建表達載體至關重要。   迄今為止,國外尚未見到有關啟動子克隆方法的綜述性報導,國內僅孫曉紅等曾就啟動子的結構、分類、克隆方法和食用菌中已經分離到的啟動子作過綜述。
  • 啟動子克隆方法研究進展(4)
    近年來由IJiu等設計的TAIL-PCR(T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又叫熱不對稱交錯PCR,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後來有研究表明,經改良過的TAIL-PCR成功地從突變體中克隆到外源插入基因的旁側序列,從而為啟動子的克隆提供了有效的新方法
  • 啟動子的查找與序列分析-Follow me!
    無論是基因的時空表達譜還是基因表達調控都是由啟動子決定的,因此研究基因的轉錄調控就離不開對啟動子的研究。對啟動子的基本研究過程大致為:查找啟動子序列-分析啟動子序列-啟動子序列克隆與活性驗證。      一、查找啟動子序列       有參考基因組的物種,可以直接利用基因組資料庫查找啟動子序列。沒有參考基因組的物種只能利用移步法對啟動子進行克隆,本文暫不討論。在基因組上,大多數相鄰基因之間的區域短於2 kb,因此對啟動子的研究一般也限於2 kb的範圍。
  •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植物所等在玉米抗旱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來源: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08-24   今日/總瀏覽:1/1485
  • 「抗病蟲關鍵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項目中期進展交流會在滬召開
    4月25日-28日,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重要性狀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子課題「抗病蟲關鍵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項目中期進展交流會在上海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在研討、總結過去一年的研究進展與成果的基礎上,對「抗病蟲關鍵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子課題將來的研究重點和研究方向進行展望,同時研討「十二五」的項目組織申報工作。
  • 尋找啟動子的三種方法.
    這周我們主要分享我常用的查找基因啟動子的三種方法。第一種,NCBI還是拉到如下圖位置,點擊FASTA:計算啟動子區域啟動子區域一般位於基因上遊的2000bp或者下遊的1000bp(保守一些的話可以縮短到下遊500bp),此處我們查詢上遊2000bp。
  • 微生物所在鏈黴菌啟動子元件和內參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鏈黴菌是重要的抗生素產生菌,對鏈黴菌進行代謝工程和合成生物學改造需要大量不同強度的啟動子元件。然而,前期鏈黴菌只有一個組成型啟動子ermEp* 被廣泛應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楊克遷課題組在2013年開發了活性明顯高於ermEp* 的強啟動子kasOp*(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3;79(14):4484-92)。
  • 新CRISPR技術可用於研究增強子-啟動子調控模型
    新CRISPR技術可用於研究增強子-啟動子調控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 13:48:30 2019年11月29日,《自然—遺傳學》雜誌發表了MIT-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Jesse M.
  • Bt抗蟲基因及其克隆技術研究進展
    Bt抗蟲基因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開發前景引起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的高度關注,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殺蟲基因新資源的發掘和保護,這一領域的競爭也越加激烈。長期以來,多種分子生物學方法被用於Bt殺蟲基因的鑑定與克隆。最先發展起來的是基於蛋白質分析的克隆方法。
  • 華中農業大學在番茄果實顏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克隆了番茄果實顏色GS基因位點,揭示了轉錄因子TAGL1調控番茄果實顏色形成的分子機理。前人通過反向遺傳學方法,揭示了蘋果表皮上紅條斑和黃條斑產生是由於MYB10啟動子甲基化差異導致其表達量差異,伴隨著花青苷合成相關基因表達量發生變化,最終蘋果表皮上花青苷差異性積累產生紅條斑和黃條斑。同樣的,前人解析了梨表皮紅斑點和條紋也是由於MYB10啟動子甲基化差異,目前這種基於甲基化差異的分子調控機理尚未完全清晰。
  • 柱狀假絲酵母脂肪酶的研究進展及應用
    隨著脂肪酶的純化及 基因克隆與表達研究的深入,發現兩種屬脂肪酶均存在基因多態性現象,在 C. rugosa 中發現至少有 7 種脂肪酶同工酶,G. candidum 為 2 種,這些同工酶在一級結構和理化性質上都存在差異。工業上廣泛用作催化劑的 GCL 和 CRL 大多是混有幾種同工酶的粗酶。
  • 中國農科院作科所成功克隆與解析小麥太谷核不育基因Ms2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自上世紀就開始了對太谷核不育材料的研究,且碩果頻出。作科所劉秉華研究員通過雜交構建了矮稈基因和太谷核不育基因緊密連鎖的矮敗小麥,該材料的利用大大提高了小麥育種效率。「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鑑定與初步利用」於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矮敗小麥及其高效育種方法的創建與應用」於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科研新進展】(36)康振生院士團隊在小麥抗旱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近日,植保學院康振生院士團隊在國際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線發表了題為「Regulatory changes in TaSNAC8-6A are associated with drought tolerance in wheat seedling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TaSNAC8-6A及其遺傳變異精細調控小麥抗旱性的作用機制
  • 分子克隆技術簡介
    第一部分: 什麼是分子克隆      克隆(Clone)是指通過無性繁殖過程所產生的與親代完全相同的子代群體。
  • 揚州大學劉巧泉團隊在稻米品質遺傳改良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novel Wx alleles with fine-tuned amylose levels and improved grain quality in rice by promoter editing using CRISPR/Cas9 System」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CRISPR/Cas9技術編輯水稻Wx基因啟動子上的關鍵順式作用元件調節基因表達,創製了多個可微調直鏈澱粉含量的新Wx等位基因
  • 產生RNA幹擾RANi 的方法
    1 個反義RNA 序列,並用SiACE2RNAi 方法合成兩條RNA 鏈,在其兩鏈的3』末端最後2 個核苷酸設計合成dTdT序列,以減少細胞內降解。他們用體外合成的21 個核苷酸組成的siRNA 分別轉染人和大鼠細胞株,作用於NumA 等16 個基因,使這些基因的表達均受到明顯的抑制。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匡漢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首次報導了生菜中控制結球性狀基因LsKN1的克隆,並在分子水平上闡述了LsKN1調控生菜結球的作用機制。萵苣屬於菊科,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由野生萵苣Lactuca serriola馴化而來,是非常重要的蔬菜之一。
  • 科技部公布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克隆獼猴等入選
    2019年2月27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召開「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專家解讀會」,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揭示抑鬱發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研製出用於腫瘤治療的智能型DNA納米機器人、測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數G值、首次直接探測到電子宇宙射線能譜在1TeV附近的拐折、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 初中語文教案:《奇妙的克隆》
    2.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能力目標1.整體感知文意,根據閱讀要求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概括內容要點,逐步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2.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並理解這樣安排的好處。3.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探究作者說明的技巧。
  • 我國克隆牛產業化試驗項目啟動 首批牛明年誕生
    中新網8月20日電 中國克隆牛產業化試驗項目,最近在河北省唐山市正式啟動。據光明日報報導,如果順利,明年3月成批的克隆牛將誕生。  6月24日到7月16日,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河北國富愛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在中國農大李寧、戴蘊平教授的指導下,經過23天的努力,成功地將280枚優種奶牛的克隆胚胎移植到140頭受體母牛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