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剛開始我是不打算用「穩態」這個詞的,因為我是學經濟搞金融的,用「均衡」這個詞更能表達我的意思。不過,真要是用了「均衡」這個詞,估計大部分人不知道我要說啥,所以想想還是用穩態這個詞權當代替一下。
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變化很快的時代,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朋友都非常關心房價。一方面是自身利益切身相關,另一方面,誰不希望能住上一個舒心的大房子呢。所以,網絡上各路媒體通常都有一個房產或房價專欄,每天上面的分析文章多如牛毛,網友們也是吵得不可開交。
然而,以我有限的國外留學以及和許多國家教授交流的經歷來看,這種情況是中國獨有的,也是非常特殊的。我之所以知道這個,是因為經常和我一起參加學術會議的某位教授,特別喜歡在會後交流環節諮詢那些外國教授——在國外買房能賺錢嗎?在國外買房出租能獲得什麼樣的收益率?
反倒是外國的教授們一臉懵逼,雖然他們大多數都是搞經濟、金融研究的,但是買房子這種事情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以我接觸到的普通外國人來看,外國人對於房產的熱情和關注度非常低,根本不可能出現我們國家這種全民關注、全民熱議的情況。
思考之後,就引出了我對這個問題的個人看法——因為國外的房價已經到達的穩態。這也是為什麼外國房價依然有漲有跌,但是並不怎麼關心房價的原因。
所謂「穩態」,用白話來說就是穩定的狀態,換言之,就是大家對於房價是否應該漲跌,以及漲跌到什麼幅度,甚至哪些人該買房、哪些人不用買房都有基本一致的預期了。這種情況其實我在開頭也說,經濟學裡用「均衡」這個詞更能表達其內涵意思,也就是市場各方交易的結果已經達到一種非常穩定的狀態了。
那麼經過我個人觀察了我去過,或者稍微了解一點的國家,我歸納總結了一下,房價的穩態有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新加坡/印度模式。
可能看到這裡有朋友要笑了,這兩個國家天差地別,房價還能是一種模式?這個您還真別說,我認為它們就是一種模式。這個模式的核心特點是——窮人住房子(基本)不要錢,富人住在貴得離譜的房子裡。
今年深圳多次喊出學習「新加坡」模式,就是這種模式。新加坡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國家出錢買了很多土地,然後開發商建了很多很多的經濟適用房(他們叫「組屋」)。這些房子很便宜就能買,普通老百姓大多數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裡面。至於要體現身份的富人,自然有貴的離譜的商品房、別墅可供選擇,只要交夠了各種稅就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印度也是這個模式,唯一不同的是,印度這個國家沒有新加坡給力,政府的參與度也不大,沒有能力給窮人建經濟適用房。所以在印度這樣的國家,富人住在豪華得像復仇者聯盟裡史塔克大廈那樣的豪華位置,而窮人則是住宅圍著富人的房產建一圈貧民窟裡。
這種模式下,客觀上來說實現了人人都有房住。只不過印度的貧富差距比新加坡要大得多,所以出現了貧民窟和高級大廈兩種反差比較大的建築風格,而新加坡的組屋和商品房差別相對小很多。
換言之,這種模式就是,富人和窮人都有自己的房產,每個人的房產都不多。窮人的房產非常便宜,甚至不怎麼花錢。富人的房產非常貴,而且也很豪華。
這樣的模式下,房價是穩定的,因為大家都有房,房地產交易的需求很低。窮人只買得起屬於窮人的房,富人也只會買和其社會地位相稱的房產,不會說去買窮人的房然後拉高市場賺錢,富人的房價也可以隨意波動,因為再怎麼波動也不會影響民生。就這樣,房價總體非常穩定了。
第二種模式是歐美發達國家模式,或者說常見的發達國家都是這種模式。
這個模式其實很好理解,畢竟資本主義國家嗎。無非是大部分房子掌握在少數極其有錢的人手裡,剩下一小部分房子被中產階級佔住了,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只能」租房子住。
因為西方發達國家資本積累的時間很長了,很多人的有錢程度超過我們的想像,財富的集中度也很高。美國人口前1%的有錢人擁有了全社會40%多的財富,前10%的人擁有80%多的財富。這些財富可不只是股票,還有很多都是房產。所以今年美國房價受刺激政策大漲,導致美國富人財富佔比進一步提高了,背後就是這個道理。
咱們國家現在很多人買房的理念,要麼是賺錢,要麼是怕房價上漲早點買房以圖省錢。但是對於發達國家那些很有錢的人來說,買房只是資產配置裡很小的一部分,甚至必須要買房來分散自己的投資風險。
其結果就是,大部分房子被少數有錢人買走了。之後,他們在經濟形勢好、市場價格上漲的時候,高價賣給想「上車」的中產階級;在經濟形勢差、市場低價的時候瘋狂買進失去收入來源、被割韭菜的中產階級脫手的房子;在經濟平穩,市場波動不大的時候就租給普通人。總之,有精英代理人幫他們做這些穩賺不賠的買賣。
這樣的結果就是——房價還是很高的(考慮到房產稅和遺產稅)。當然,外國的中產階級也不是傻子。只有他們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才會考慮買房。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也很單純,就是一輩子租房子住。
這種情況下房價也是穩態的。一方面,房價很高,普通人根本就買不起,富人階層平常也不會賣而是選擇出租。另一方面,房租雖然不低,但是租房市場供應量很大,大量房子就是穩定要出租的,市場比較規範而且穩定。
第一種模式和第二種模式的區別就在於,第一種模式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房子的,但是普通人的房子不值錢。第二種模式是普通人沒有房子只能租房子住的,房子價格相對比較高,同時普通人在買賣房子這件事上面總體上是被富人「收割韭菜」的。
上面兩個模式也不能說誰比誰更合理或者更好,只能說是外國現在已經走過的比較成熟的路了。這兩個模式下,普通老百姓不需要考慮房子,也不用討論房價,因為房價已經到了穩態。
那麼,咱們國家房價到穩態了嗎?
顯然還沒有。現在我們不論是富人還是普通打工人,大部分人還都可以、也是願意討論房價,甚至砸鍋賣鐵、掏空六個錢包搞一套房子。這是因為我們畢竟商品房也沒有搞多少年,而且市場還不是很規範,加上各種各樣的調控政策,不像別的國家那种放任自流的房地產市場。
資源只有稀缺的才能賣錢。沒有人願意給空氣付錢,因為空氣不是稀缺的。但是學區房、地段好的房子,隨著商品房模式的引入而改變了。以前單位分房子住、城市也小、學區房的概念還沒有,房子除了大小沒有什麼稀缺性一說。而這幾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給房子賦予了稀缺性,所以房價一飛沖天。
如果要問我,中國未來會走向哪種穩態?甚至說有沒有第三種特殊的「穩態」留給中國?這個問題不太好說。從目前來看,過去很長時間,我們是在往發達國家房價穩態的模式走的,以前用假身份證買幾十套房的房叔、房姐就是最好的佐證。而且現在還看不出,我們往第一種模式裡好的新加坡模式努力的跡象。
如果真的走向第二種發達模式的話,那現在沒房子的只能是做好一輩子租房的準備了,有房子的情況稍微好一點,至少進入財富大門的門票上打上了一個小紅章。
總而言之,我們的房價還遠沒有到所謂的「穩態」,還在不斷劇烈的變化過程中。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這麼有時間討論討論房價走勢吧。也許再過20年、30年就真到了「穩態」,討論房價毫無意義。那就不知道比現在更好還是更差了。
借用某小說的一句話,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因為我們至少還能選擇要不要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