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牛蛙(資料圖片)
近日,楊廟鎮一漁民在儀徵劉集、馬集等地的河溝捕魚時,捕到了不少牛蛙,這種牛蛙非常兇猛,可一口吞下「七八釐米的魚」。對此,專家稱,這些牛蛙是美洲牛蛙,它們可能對本地生態系統產生影響,有入侵的風險。
【漁民奇遇】
野外抓到牛蛙
一跳一米高,叫聲像牛犢
楊廟鎮李師傅以捕魚為生,在揚州很多地方都捕過魚。今年9月份以來,他在儀徵劉集、馬集一帶捕魚時,陸續捕獲了幾十隻牛蛙。
記者在李師傅家看到,這些牛蛙個頭有成人拳頭大小,體色為綠色,腹部白色,後腿又長又有力,一次可跳躍一米多高。
李師傅說,其實這不是他第一年捕到牛蛙,前幾年,他就捕到過,「秋天捕得最多,冬天也能捕到,但數量較少,可能是因為它們冬天在水底不願意動。」
由於是在野外捕到的牛蛙,李師傅一直當作野生牛蛙來賣,「價格要比市場上的高一點。」
李師傅說,最初的時候,他也是誤打誤撞捕到牛蛙,不過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經驗,「牛蛙的叫聲很怪,就像剛出生的牛犢叫聲一樣,如果不知道的,在晚上聽了還有點怕。」
每天凌晨三四點,李師傅就外出捕魚了,「我們捕魚的,經常都是晚上就出去了,夏天的時候,牛蛙叫聲特別大,我們根據叫聲,到了秋天就在那裡下網,一下一個準。」
既能吃又耐餓
一口能吞七八釐米的魚
李師傅介紹,從這幾年來看,不少地方的溝渠河塘都出現了牛蛙。
當然,除了下網,也可以用釣魚竿釣牛蛙,「前提條件是發現那裡有牛蛙,它喜歡吃麵包蟲,只要在釣線上掛麵包蟲就能釣到。」
李師傅告訴記者,這些牛蛙很能吃,「有次捕到一隻牛蛙,手一捏肚子,立馬吐了一條魚出來,這條魚有七八釐米長。」
不過,牛蛙也很耐餓。李師傅曾把一隻牛蛙放在家裡10天,這期間一點東西也沒喂,後來一看,牛蛙照樣活著,而且精神還不錯。
這是美洲牛蛙
可能從養殖池塘逃到野外
揚州市水產站水產專家叢寧認為,李師傅捕到的這些牛蛙應該是美國青蛙,也俗稱美洲牛蛙,是一種原產美國東部的蛙,它的個頭非常大,叫聲非常洪亮,而且食性兇猛。
叢寧說,揚州野外的美洲牛蛙,可能是從養殖池塘逃逸的,因為它們的跳躍能力非常強,「揚州牛蛙養殖點比較分散,各地都有一些,但規模不是太大。」
記者了解到,在最早的時候,人們養殖的牛蛙是從古巴引進的,不耐寒冷,於是後來有人引進了比較耐寒的美洲牛蛙。
叢寧介紹,一般養殖場為了防止牛蛙逃跑,四周都會用很高的網把池塘圍起來,而且在繁殖季節,為了防止小鳥偷吃小牛蛙,還會把整個池塘都用網遮蓋起來。不過,一些養殖不規範的養殖戶,網的高度不夠,容易讓牛蛙逃出來。
【專家揭秘】
被稱「蛙界暴龍」
會吃其他蛙,有入侵風險
在臺灣,美洲牛蛙聲名掃地,被稱為「蛙界暴龍」。因為它們以小魚和其他小蛙為食,有時也會吃水鳥的幼雛,體型較大的牛蛙甚至會捕食蛇、鼠、龜等。
叢寧說,美洲牛蛙因為會捕食土生蛙類,搶走其他動物的食物,對本地生態系統的平衡會造成傷害,有入侵風險。
「其實,揚州還是比較喜歡吃牛蛙的,而且由於養殖數量少,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叢寧說,「如果在野外發現有牛蛙,應儘快捕捉。」
過去,有人常認為牛蛙在揚州過不了冬。對此,叢寧表示,過去養殖的古巴牛蛙,確實很難在揚州越冬,但美洲牛蛙是能潛伏水底或洞穴中越冬的。
美洲牛蛙繁殖能力非常強大,一隻雌蛙一次可產卵25000個,這些卵變成蝌蚪後會在父母身邊呆12—24個月,在這期間像其他的蛙一樣,尾巴漸漸消失,最後改用肺而不再用腮呼吸。
另外,美洲牛蛙的壽命很長,一般有15年,這要比揚州本地蛙壽命(一般2—3年)長很多。
叢寧表示,由於美洲牛蛙的入侵風險,牛蛙養殖戶更要加強養殖場的防護,增加攔網的高度;牛蛙的攀爬能力也很強,因此在攔網的下部,需要增加一些硬質的光滑的擋板;牛蛙筋骨有伸縮性,能從較小的網眼鑽出去,因此攔網網眼要小,而且要經常檢查是否有破洞;對市民而言,如果要放生水生生物,也不要放生牛蛙。
新聞延伸
野兔八哥鯉魚……這些都成「入侵物種」
葛根
談起外來入侵物種,揚州人最先想到的是水花生和一枝黃花,其實,對於不同國家來說,外來入侵物種也有所不同。很可能,我們這裡常見「可親」的東西,到了外國,就成了「入侵者」。
葛根
葛根是第一個被編進外來物種史冊的植物,也是入侵物種之一。
葛根於1876年首次在美國的費城百年博覽會上出現,當時專家把它吹捧為一種耐寒、快速增長的地被植物,可幫助抑制水土流失。但之後因為它生長太迅速,長得遍地都是,從而獲得一個新的綽號:通吃南部的藤蔓。如今,葛根遍布美國各州,甚至蔓延到新澤西州北部。
野兔
1859年,一位澳大利亞農場主託馬斯·奧斯汀說:「兔子的引進不會產生什麼危害,既可以家養,又可以放歸自然,成為狩獵的對象。」於是他將24隻灰色兔子放到野外,讓它們自然生長。結果到19世紀末,澳大利亞的野兔數量多得驚人,以至於當地的原生植物、動物甚至土壤本身都到了崩潰的邊緣。
八哥
1890年,紐約市一位名為尤金·施福林的著名藥品製造商是莎士比亞的崇拜者,一天,他走到中央公園,放飛了60隻從外地買來的歐洲八哥。第二年,他又放飛了40隻八哥。因為八哥是莎士比亞戲劇中提到的鳥,他想讓美國人也能看到這種鳥。難道這不是好事嗎?但事與願違,八哥繁殖得太快,據說,如今,八哥每年造成美國的農業損失高達8億美元,還導致大量的飛鳥與飛機碰撞事件。
鯉魚
亞洲鯉魚,又稱為銀鯉,可以長成重量超過100磅的大魚,但這是以破壞生態系統為代價的。最初,引進它是為了清理美國南部鯰魚池的海藻。由於數量增多,一些鯉魚溜進了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在這裡,它們迅速泛濫成災。中國成了潛在進口國,以緩解魚災。在中國,鯉魚能夠做成極其美味的佳餚,但由於過度捕撈,而幾乎絕跡。所以在美國中部,有許多漁民開始捕撈銀鯉,經過加工處理後賣往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