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來介紹嶺南詩人梁啓超。
梁啓超自幼能詩,但不多作,直到戊戌變法時,才經常與詩人譚嗣同、夏曾佑等往還,試作所謂的「新詩」。他在《飲冰室詩話》中說:「蓋當時所謂新詩者,頗喜持扯新名詞以自表異,丙申、丁酉間,吾黨數子皆好作此體.提倡之者為夏穗卿,而復生亦某嗜之。」流亡國外後,他更大聲疾呼「詩界革命」,並努力在詩歌創作實踐上作多方面的嘗試,力圖打破舊傳統的束縛,運用散文化句式來自由抒寫,熔鑄新思想、新知識、新名詞和口語入詩。這些詩歌,抒發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揭露頑固派的醜惡嘴臉,追懷在變法中犧牲的戰友,反映了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梁啓超的詩歌創作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前的青少年時期。這時期的詩作可以《和夏穗卿》為代表:
悵飲且浩歌,血淚忽盈臆。哀哉衣冠侍,塗炭將何極!道喪康恥淪,學敝聰明塞。豎子安足道,腎士困搏軛。海上一塵飛,萬馬齊,踢息。江山似舊時,風月慘無色,帝閣呼不聞,高談復何益衛。
此詩作於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作者憂憤時局,為自己報國無路而深感難過.又如次年所作的《寄內》詩:「一縷柔情不自支,西風南雁別卿時。年華錦瑟踐陀甚,又見荼蘼花滿枝。」「三年兩度客京華,縴手扶攜上月搓。今日關河怨搖落,千城殘照動悲笳。」這類詩在藝術上走的是傳統的路子,並未形成個人風格。
第二階段是1896年至1912年結束海外流亡生活歸國。這是梁啓超詩歌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其全集中存古近體詩三百六十餘首,這時期寫的佔了大半。戊戌政變前,梁啓超與譚嗣同、夏曾佑提倡「新體詩」,他自言「不能為詩」,又「時從諸君子後學步一二」,這些詩作後來又為梁氏所否定,故存者甚少,但從中可反映了對新思想新事物的要求。戊戌政變發生,六君子遇害,康、梁逃亡日本。梁啓超在乘船赴日途中,悲憤交集,作了長篇古風《去國行》,略雲:「嗚呼!濟艱乏才兮,儒冠從容。佞頭不斬兮,俠劍無功。君恩友仇兩未報,死於賊手毋乃非英雄。割慈忍淚出國門,掉頭不顧吾其東!」下文迫述日本明治維新的情況,備致傾慕之意:「爾來明治新政耀大地,駕歐凌美氣蔥蘢。旁人聞歌豈聞哭,此乃百千志士頭顱血淚回蒼穹!」詩作雜言,悠肆縱橫,可謂長歌當哭。
梁啓超流亡東京,與日本維新人士交往。所作《雷庵行·贈湖村小隱》,即為贈日人佳湖村者。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年青的詩人對國家前途依然滿懷信心,他相信依靠志士們的力量,一定能改變時局:「雷庵雷庵,日亦已暮,春亦已深。時會一去,何時可尋?吾願爾為我一聲轟轟振天地,叱吒淋漓走魑魅,黨破群聾起沉睡,蟄龍起蟄萬靈從。神州十載風雲氣!」詩中充滿樂觀主義精神和歷史使命感。同時寫的《讀陸放翁集》四首,慷慨激昂,表現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感情:
詩界幹年靡靡風,兵魂鈉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詩中熱情地讚美陸遊,其實是寄寓自己在困境中還要堅持奮鬥的感情和意向。
光緒二十五年冬,梁啓超應美洲華僑之邀,離日本乘船出遊,在搜香山逗留半載.在船中詩興大發,成詩數十首.其中《壯別》組詩即有二十六首,詩中大聲高唱:「丈夫有壯別,不作兒女顏」、「亦有英雄淚,不向別時揮」,歌頌新時代的來臨:「孕育今世紀,論功誰蕭何?華(華盛頓)、拿(拿破崙)總徐子,盧(盧梭)孟(孟德期鴻)實先河」、「世紀開新幕,風潮集遠洋」。赴夏威夷途中,正當1899年12月31日,即19世紀與20世紀交替的最後時刻,梁啓超寫了長篇巨製《二十世紀太平洋歌》。
歌中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並用進化論的觀點,指出:「今日民族帝國主義正跋扈姐肉者弱食者強。英獅俄鷺東西帝,兩虎不鬥群獸殃……亦有門羅主義北美合眾國,潛龍起蟄神採揚。」中華民族如不圖強自救,將會「束手兮待僵」,被世界社會所淘汰,詩中喚起四萬五千萬同胞「御風以翔」,「破浪以颺",勇敢地奔向20世紀,全詩縱論古今,汪洋悠肆,氣魄宏大,可以說是「詩界革命」的代表作。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他日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