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如何變成宜居行星,讓環境得到改善?科學家找到了辦法

2020-10-10 心笑了

自從在上個世紀人類進入工業時代開始,徹底開啟了人類的科技發展之路,一次又一次的科學技術的革命,不斷的發現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當我們真正的走出地球之後,才意識到人類在地球上,不過是非常渺小的存在,可以用無窮來形容宇宙的浩瀚和廣闊,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像,顛覆了我們原有的認知。

1

地球這個星球是太陽系裡唯一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但是地球的環境終有一天會在人類的破壞之下走向崩潰,到時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如果人類想要繼續的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找到另外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才可以。

2

在太陽系之內,和地球一樣處於宜居地帶內的星球,也就是火星和金星了,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來說,金星這顆星球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地獄,因為它表面的溫度達到了460攝氏度,二氧化碳的濃度都比較的高,還經常會下酸雨,火山口隨處可見,在地震活動的影響下,這些火山也會噴發,這樣的生存環境人類在上面生存不過5秒,和金星比火星的環境算得上是人間天堂,但是對人類來說也不是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那麼在未來人類該何去何從呢?

3

針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首先把目標轉移到了火星這顆星球上,因為它和地球的環境有非常多的相似之處,那麼這顆星球上的惡劣環境,我們又該如何適應呢?於是科學家們想到了改造火星的計劃,通過改造火星讓它成為像地球一樣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但是在一個星球面前,人類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改造一顆星球的環境又談何容易呢?

4

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科學家先後向火星發射了10多顆探測器,對火星的環境也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雖然火星上有水,但是都是以固態形式而存在的,還有甲烷等一些有機物。以及遠古河床通過這些發現,科學家們認為火星可能在曾經是一座美麗的生態行星。

5

如果想要改造火星的環境就必須要給火星升溫,這樣上面的固態冰才可以融化成為水。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讓火星升溫呢?其實火星上之所以溫度會如此之低,是因為沒有厚厚的大氣層,大氣層太過於薄弱,無法形成溫室效應,所以最根本上來講想要改變火星的環境,那就要讓火星上面的大氣層加厚。當然,這個技術在未來很有可能會實現,但是還需要漫長的時間。對於科學家所提出的改造火星的計劃,你有怎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火星未來會變宜居?火星含氧量逐年增加,科學家卻開心不起來
    前段時間科學家從這些已知的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環境相對較好,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適,但由於這些「超宜居」行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超過100光年,現在的科技顯然是沒法到達的。雖然我們暫時還沒辦法抵達這些「超宜居」行星,但是這不會阻礙我們人類實現星際移民的目標,因為在我們太陽系內有一顆潛在的「宜居行星」。
  • 科學家指出造成金星環境改變的2個猜測,曾經也是一顆宜居行星
    ,雖然上世紀美蘇兩國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到達了金星和火星,但傳回的信息卻並沒有找到任何生命的痕跡,而且金星的環境是整個太陽系中最惡劣極端的行星,NASA發射的多枚探測器在進入金星大氣層後很快就因高壓環境墜毀,不過在失聯前探測器還是傳回了金星部分的數據,其中就包括檢測到類似磷化氫的物質。
  • 被稱為「行星捕手」,它如何幫助我們找到新地球?
    在地球之外,我們有可能尋找到另一個宜居的星球。通過凌星觀測,克卜勒成為行星獵手,為我們捕獲海量的數據。在太陽系尋找新地球可能嗎?應該用哪些辦法尋找新地球?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需要有哪些條件?行星探索的新角度又是什麼?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國家天文臺李海寧演講實錄:我來自國家天文臺。
  • 火星存在遠古生命?科學家發現重要線索!或證明火星宜居的可能性
    火星曾經是科學家們的主要探索目標,因為科學家認為火星是極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因為火星是在太陽系中與地球環境最為相似的星球,它與地球一樣都是類地行星,並且四季分明,火星的自轉周期與自轉傾角都與地球很相似。由於火星與地球的相似之處實在是太多了,因此火星曾經還被人們稱為是地球的「姊妹星」,那麼火星上真的存在生命嗎?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據報導,伴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正在太空中一路飛馳,地面上的科學家們,也在為「改造火星」進行著努力。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有大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被人們認為是孕育系外生命的最佳候選者。 可是,即便各種「超級地球「被發現的新聞不斷傳出,儘管各種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氧氣的報告被公布,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星球這個概念卻始終非常謹慎。宜居帶行星和宜居行星,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存在大量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這些行星很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儘管系外行星可能存在能夠孕育生命的液態水、氧氣等物質,但科學家們還是很謹慎,因為宜居帶行星和可宜居行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宜居帶行星VS宜居行星位於宜居帶的行星是分種類的。
  • 美俄天文學家隔空論戰「超宜居」行星是否真的宜居?
    美國科學家宣布找到24個「超宜居」行星最近,美國教授德克·舒爾策·馬庫赫,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以及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了行星「超宜居」的標準。這個標準涵蓋了: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存在水還有與恆星的距離等等方面。最終在人類目前已經發現的4500地外行星中,它們篩選出了24顆「超宜居」星球。這24顆「超宜居」星球,按理說是非常適合生命體生存的,可惜他們都距離地球超過100光年?既然「超宜居」的星球有了,憑我們現在的科技能不能確定那些星球上存在生命呢?
  • 除火星外,太陽系內還有一顆宜居星球,科學家稱或有流淌的湖水
    文/行走天涯除火星之外,太陽系內還有一顆宜居星球,科學家稱或有流淌的湖水一直以來人類都很想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地球的星球,因為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隨著人類在地球上不斷的開採資源,使得地球已經逐漸的變成了一顆可能在未來就不太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了,那如果人類不早也不未雨綢繆的話
  •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智慧文明星球,之所以地球會成為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元素那就是處在宜居帶。只有處在宜居內的行星才有可能形成適宜的生態環境,表面會有大量的液態水資源,會有厚厚的大氣層保護。失去了這個重要的外部條件,地球基本上不可能成為現在的文明星球。
  • 科學家已確認24顆宜居星球,這些行星適合人類生存嗎?
    ,通常宜居行星是指存在擁有穩定大氣層和液態水環境的巖石星球,然而大多數宜居行星的質量是遠超過地球的,比如號稱「地球2.0」的克卜勒-452b就擁有接近地球兩倍的重力環境,雖然克卜勒-452b其它方面的數據基本符合地球生命,但人類的身體構造是無法承受這樣的重力環境的,科學家認為克卜勒-452b上面如果存在智慧生命的話
  • 繼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後,又發現超級地球
    科學家們制定了「超宜居」標準,最後從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並繪製出這些「超宜居」行星的輪廓:它們環繞K矮星運行,年齡大約為50億到80億歲之間、尺寸比地球大10%、平均溫度比地球高5℃、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在25%-30%之間,還有豐富的水資源等。
  • 宜居行星真的能「宜居生命」嗎,是否可以產生類似地球的生物?
    因此,要找到外星生命,第一步就是找到一顆與地球相似的「宜居行星」。科學家們正在使用克卜勒望遠鏡尋找與我們地球世界差不多大小,並圍繞著與地球相似的恆星運行的「可居住行星」。這樣一來,這些行星上的溫度變化將與地球相似。
  • 科學家研究發現,火星環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好,可能成為第二地球
    太陽系有八大行星,處在宜居帶的行星有三顆,分別是金星,地球和火星。這三顆行星中,只有地球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而其它兩顆行星一個比一個惡劣,尤其是金星,更是一個煉獄星球。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人類走出地球到現在,探索最多的行星。
  • 早期的火星是一顆宜居行星
    大約40億年前,火星赤道上的蓋爾隕石坑曾發生過規模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洪水。根據NASA「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收集的數據,以及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康奈爾大學、噴氣推進實驗室和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聯合進行的分析,這暗示了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這項名為《蓋爾隕石坑大洪水的沉積物及其對火星早期氣候的影響》的研究發表在日前的《科學報告》期刊上。
  • 如何讓火星上充滿水,從而成為宜居星球?
    這種方法科學家早就想到了。美國NASA曾經提出過一個火星改造計劃,並且得到了政府認可,現在大概在可行性報告的繼續完善階段吧。這個計劃如果真真的付諸實施,將會是人類以來最偉大的工程項目,整個工程建設時間將歷時至少數百年乃至數萬年。
  • 二氧化矽氣凝膠或讓火星變得宜居
    火星上的極地冰蓋是水冰和冰凍二氧化碳的組合。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科技日報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5日報導,人們一直夢想著重塑火星氣候,使其適合人類居住。科學家提出了各種方法,但都不能實現。
  • 科學家說,找到另一個類似地球的行星的機會越來越高
    謝菲爾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認為,他們的發現可能會首先闡明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專家聲稱,找到另一個像地球這樣的藍色星球的機會比原先想像的要高得多。類似於地球的年輕行星,稱為「巖漿海洋行星」,是由與巖石和較小行星的碰撞產生的,它們將它們加熱得如此之多,使其表面變成熔融的巖石。天文學家理察·帕克(Richard Parker)博士說:「這些行星散發出的熱量如此之大,我們將能夠使用下一代紅外望遠鏡觀察它們的發光。」
  • 「第二家園」被找到了?科學家發現第二地球,真的適合人類嗎?
    地球將變成一個「火球」,地球上的水資源也都會消失。在那之前,人類必須想辦法離開地球,去往另一個家園。大約10億年之後,火星將取代地球,成為太陽系中最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不過,火星也不能夠為人類提供太久的庇護,大約20億年之後,火星也將重新變得不適合生命居住。
  • 火星也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把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嗎?
    現在的火星是一顆乾燥寒冷荒涼的沙漠星球 火星和金星都是地球的鄰居。雖然說火星和金星都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上,但是火星和金星的環境和地球相差太多了。金星距離太陽比地球近些,失控的溫室效應讓金星上的氣溫高達500℃。同時金星上的大氣壓是地球大氣壓的90倍。金星就像一個高溫壓鍋,非常不適合人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