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火星是一顆宜居行星

2020-12-04 中國創氪網

大約40億年前,火星赤道上的蓋爾隕石坑曾發生過規模大到令人難以想像的洪水。根據NASA「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收集的數據,以及美國傑克遜州立大學、康奈爾大學、噴氣推進實驗室和夏威夷大學的科學家聯合進行的分析,這暗示了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這項名為《蓋爾隕石坑大洪水的沉積物及其對火星早期氣候的影響》的研究發表在日前的《科學報告》期刊上。

這場特大洪水很可能是由一次大型隕石撞擊產生的熱量引發的。熱量釋放導致火星表面的冰融化,釋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汽凝結形成的水蒸氣雲使這顆紅色星球上產生了短暫的溫暖而潮溼的環境,進而造成了可能遍及整顆星球的暴雨。這些水進入蓋爾隕石坑,然後與從夏普山(蓋爾隕石坑中心的一座山)下來的水相結合,產生了巨大的山洪暴發,沉積了丘陵平原的礫石山脊和橫紋地區的脊槽帶。

「這是我們首次用『好奇號』觀測到詳細的沉積學數據,發現了特大洪水。」該研究合著者阿爾貝託·費倫說,「以前,大洪水留下的沉澱物沒有被探測器的數據識別出來。」

與地球上的情況一樣,在水和風等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地質特徵,在火星上已凍結了40億年。這些特徵傳達了過去塑造行星表面的過程。論文主要作者、傑克遜州立大學物理學教授埃扎特·海達裡介紹,這樣的地質特徵包括蓋爾隕石坑沉積層中出現的巨型波浪狀特徵——通常被稱為「巨峰」或反向沙丘,高約30英尺,間距約450英尺。

海達裡說,這些反向沙丘表明了大約40億年前火星蓋爾隕石坑底部流動的大洪水,這些洪水與大約200萬年前地球上冰融化形成的特徵相同。

「好奇號」火星車團隊已經證實,蓋爾隕石坑在古代曾有持續的湖泊和溪流。這些長期存在的水體清晰地表明,隕石坑及其內部的夏普山可能支持微生物生存。

「從地質學角度來看,早期火星是一顆極其活躍的行星。這顆行星具備支持地表存在液態水的條件——而在地球上,哪裡有水,哪裡就有生命。」費倫說,「所以早期的火星是一顆宜居行星。」

但是火星上到底有人居住嗎?下一輛火星車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

相關焦點

  • NASA最新研究發現,一顆地球大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
    科學家也相繼發現了「克卜勒-452b」、「克卜勒-22b」、「克卜勒-186f」...現在,美國NASA又發布說,科學家再次發現一顆與地球非常相似的內地行星,並且還在宜居帶上。發現一顆位於宜居帶的行星就在昨天4號16日,美國NASA在官網發布了一個「發現一顆與地球最相似行星的消息」。
  • 火星或有過「宜居時代」
    人類探索火星的意義是什麼?未來人類能否改造火星,並在火星上生存?近日,本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孔大力,他做了相關回答。廣州日報:人類探索火星有哪些意義?孔大力:地球是一顆行星,也是目前唯一已知的生命搖籃。而在地球之外,還有其他行星,它們各具特點,彼此不同。作為一顆典型的「類地行星」,火星和地球在很多方面都有著高度的相似性。火星比地球小,距離太陽更遠。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恆星是會發光發熱的天體,在恆星周圍的一定距離範圍內,水有機會以液態水的形式存在,所以每一顆恆星都有屬於它自己的行星宜居帶。自1995年開始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後,截止至去年的10月,科學家已經確認了4118顆系外行星。
  • 火星要想變成一顆宜居星球,它需要一顆衛星,還有一顆水球
    這不僅因為火星是地球的鄰居,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火星是一顆具有改造價值的行星。在太陽系之中,地球的自然條件是得天獨厚的,所以也只有地球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孕育出生命與文明,但地球的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在太陽系中再開闢一個新的家園,火星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 火星要想變成一顆宜居星球,它需要一顆衛星,還有一顆水球
    除去地球以外,火星是太陽系中最受人類矚目的行星。這不僅因為火星是地球的鄰居,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火星是一顆具有改造價值的行星。在太陽系之中,地球的自然條件是得天獨厚的,所以也只有地球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孕育出生命與文明,但地球的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在太陽系中再開闢一個新的家園,火星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 又一顆類地行星被發現!這次宜居可能性更大,距地僅100光年
    根據外國媒體的說法,美國宇航局已經在太空中部署了另外一顆衛星來接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班,那就是TESS。就在前幾天,美國宇航局對外宣布TESS在系外發現了一個較為特殊的恆星系統,其中有一顆行星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 太陽系3顆行星處於宜居帶,卻只有地球有生命,或與地底世界有關
    據報導,伴隨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正在太空中一路飛馳,地面上的科學家們,也在為「改造火星」進行著努力。前段時間,有地球科學家指出,之所以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宜居行星,原因或許並不在地球表面,而是在地球的內部,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才31光年遠,新發現兩顆系外行星,其中一顆可能是宜居行星
    一顆圍繞著附近一顆暗星運行的超焦行星,幫助天文學家揭示了兩顆此前未被發現的行星——其中一顆可能含有液態水,因此對生命很友好。這顆熾熱的行星GJ 357 b,由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苔絲號」發現,離地球31光年,只比地球大22%,每3.9天繞其恆星一周,其軌道比水星離太陽的距離近11倍。
  • 除火星外,太陽系內還有一顆宜居星球,科學家稱或有流淌的湖水
    文/行走天涯除火星之外,太陽系內還有一顆宜居星球,科學家稱或有流淌的湖水一直以來人類都很想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地球的星球,因為地球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隨著人類在地球上不斷的開採資源,使得地球已經逐漸的變成了一顆可能在未來就不太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了,那如果人類不早也不未雨綢繆的話
  • 科學家指出造成金星環境改變的2個猜測,曾經也是一顆宜居行星
    是由生命代謝才會產生的氣體,這也意味著金星在過去是一顆有生命存在的宜居星球,而並非現在如同地獄般的極端環境,然而最近國外媒體報導NASA在1978年的時候就發現了這些物質,只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一直沒有對外公布這個發現。
  • 火星曾經也是一顆宜居星球,未來人類能否通過改造將其恢復原樣
    不過受制於光速的限制,人類要想衝出太陽系還非常的遙遠,所以去往外星球定居的計劃只能夠在太陽系之內進行,不過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地球附近並沒有特別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所以就誕生了行星改造計劃。既然沒有特別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那麼我們就自己動手,將周邊的星球改造一下,讓它變成一顆宜居星球不就可以了嗎。說到改造,最合適的莫過於火星了。
  • 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孔大力:火星或曾有過「宜居時代」
    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孔大力:火星或曾有過「宜居時代」 隨著「天問一號」的發射升空,中國掀起了一股「火星熱」。人類探索火星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未來人類能否改造火星,並在火星上生存。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了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孔大力做了相關回答。
  • 目前已經發現的宜居行星有哪些?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發現的宜居行星只有一顆,那就是我們的地球,這也是人類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由於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目前已經能夠找到太陽系之外環繞其他恆星運動的行星。由於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就只有地球有孕育出生命,所以尋找可能的宜居系外行星必然會以地球為標準。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中,溫度合適,表面有液態水,這些條件都是地球出現生命的必要條件。根據地球的標準,天文學家從數千顆已知的系外行星中篩選出了大約50顆的潛在宜居行星。
  • 「超宜居行星」輪廓已現,每一顆都比地球優越,人類能抵達嗎?
    這些星球的每項條件都比地球更優越,它們也被稱作是宇宙中的「超宜居行星」,研究認為,如果人類想要找到外星生命,或者是期待中的外星文明,那麼,這些「超宜居行星」或許是尋找的關鍵所在。拿地球來說,地球處於恆星的宜居帶之中,所在的恆星系統(太陽系)、所圍繞運行的恆星(太陽)也都是非常穩定的,沒有太強烈的地殼運動,同時擁有濃厚的大氣層和磁場作為保護傘。這些條件,都讓地球成為了一顆生命星球,可以在誕生早期,就孕育出生命。多年來,科學家們在宇宙中尋找系外宜居星球,也都是以地球的數據作為參考藍本的。
  • TESS望遠鏡發現首顆宜居帶中、大小與地球相仿的行星
    據外媒報導,近日,NASA的TESS望遠鏡在一顆恆星周邊的宜居帶中發現了一顆大小與地球相仿的行星。該行星被稱作TOI 700d,距離地球101.5光年,也就是以光的速度要走101.5年。光速有多快?1秒繞地球7.5圈,從地球表面到月球表面需1.255秒,101.5光年有多遠?
  • 火星未來會變宜居?火星含氧量逐年增加,科學家卻開心不起來
    前段時間科學家從這些已知的系外行星中選出了24顆「超宜居」行星,環境相對較好,在這些「超宜居」行星上生活可能比地球更舒適,但由於這些「超宜居」行星與我們地球的距離超過100光年,現在的科技顯然是沒法到達的。雖然我們暫時還沒辦法抵達這些「超宜居」行星,但是這不會阻礙我們人類實現星際移民的目標,因為在我們太陽系內有一顆潛在的「宜居行星」。
  •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智慧文明星球,之所以地球會成為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元素那就是處在宜居帶。只有處在宜居內的行星才有可能形成適宜的生態環境,表面會有大量的液態水資源,會有厚厚的大氣層保護。失去了這個重要的外部條件,地球基本上不可能成為現在的文明星球。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早期有三個宜居星球,為啥現在只剩下地球一個?
    ),科學家在研究探索太陽系的過程中發現,早期的太陽系存在三個「地球」,為什麼現在只剩下了一個,另外三個去哪了? 在漫長的時間中,太陽系形成了4顆「類地行星」,也就是和地球類似的巖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其實在行星形成的初期,金星,地球還有火星的環境十分類似,都擁有孕育出生命的可能性。
  • 地球擁有生命,而相鄰的兩顆行星卻並不宜居,因為它們沒有月球
    地球能夠成為一顆宜居行星是由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地球要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要擁有大氣、磁場、液態水,要能夠較少遭受宇宙中小型天體的撞擊,而為了讓地球成為這樣一顆宜居行星,地球的小兄弟球,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為特別的一顆衛星,因為從月球與地球的比例上來講,月球太大了。
  • 每顆恆星都有宜居帶,其中的行星都有生命存在嗎?還要看行星條件
    每一顆恆星幾乎都有屬於它的行星宜居帶,因為恆星都是可以發光發熱的星體,那麼在它周圍黃道面上一定的區域中,行星的表面溫度將會處於液態水可以存在的狀態,這一片區域就屬於恆星的宜居帶。恆星周圍常有行星位於恆星的宜居帶中,這樣的行星也通常會被叫做宜居帶行星,比如在我們太陽系,地球和火星就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我們地球上有著萬萬千千的生命物種,其首要的條件也是因為地球位於太陽的宜居帶中。但是火星卻不是這樣,迄今為止,我們還沒有在火星上發現任何生命體,所以很顯然宜居帶行星也未必就一定宜居,它也很可能會是一顆毫無生機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