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前,他沒有見過火車,卻讀了電力機車專業;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全班唯一的進京指標,潛心研究火車,最終成為&34;事業的靈魂人物。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執掌3家上市公司,負責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和兩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直接管理年營收超過300億的中車株洲所,他的頭銜有教授、院士、勞模、總經理、董事長……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學1980級校友丁榮軍。
丁榮軍:1980年至1984年就讀於西南交通大學電力機車專業。
個人成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丁榮軍是我國軌道交通牽引電傳動與網絡控制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長期從事牽引變流與控制技術、電力電子器件的創新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構建了我國自主品牌電力電子器件技術體系與產業平臺。他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重大項目30餘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茅以升科學技術獎等。
1961年,丁榮軍出生於江蘇宜興農村,家境清貧,每天放學後,他都要去農田裡幹活,有一年夏天因農藥中毒暈倒在農田裡,數小時後才被人發現。吃過苦的丁榮軍,性格堅毅而平和,他總是說:&34;
因母親多病,丁榮軍小時候的夢想是做一名醫生,長大後卻讀了電力機車專業,而他上大學前甚至都沒見過火車。談起這一切,丁榮軍卻不以為意:&34;丁榮軍認為,這世界有很多路可走,不用太刻意,只是一旦選擇以後,就要努力走好,不能三心二意,這樣的選擇也發生在畢業分配時。
1984年夏天,擺在西南交通大學電力機車專業優秀畢業生丁榮軍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去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一條是去株洲所。兩個班,62個人,只有一個去北京的名額,這個名額給了丁榮軍。
去繁華的首都還是相對偏遠的株洲?專業老師說,&34;。這句話,觸動了踏實的丁榮軍,於是他帶著幹一番事業的想法去株洲所報到了。
彼時,恰逢株洲所從鐵道部直屬的科研院所改制為企業,自斷&34;,向市場求生存。剛畢業的丁榮軍被安排到了陝西勉縣機務段,一個真正的山溝溝裡,一待就是4年。漫長的日子裡,他白天在車上顛簸記錄,晚上在幾乎只有一個人的招待所裡徹夜苦讀,自學成為交流傳動技術領域的專家。
1989年,丁榮軍回到株洲,領銜開發&34;。事實上,這是一個暫時看不到應用前景的項目。在日復一日的枯燥實驗中,丁榮軍燒掉的元器件差不多有一卡車。至今他還經常與人說起這&34;:&34;而今回想起來,丁榮軍由衷地感謝那些當年容忍他無數次失敗,還繼續鼓勵支持他的時任株洲所副所長黃濟榮等領導和前輩們。
&34;是一個複雜的課題,但是所裡給丁榮軍課題組的時間只有短短6個月。回首往事,丁榮軍坦言任務重壓力大:&34;
苦盡甘來,1990年3月24日凌晨2時多,丁榮軍&34;開發的實驗系統第一次試機就取得成功,電機轉動起來了。那一刻因此成為他人生不可磨滅的永恆記憶。&34;丁榮軍說,那不是對名譽的榮耀感,而是攀上一座高峰時的暢快與欣慰。
伴隨著科研上的成功,很多私企、外企慕名找到丁榮軍,許以巨額報酬,希望他能為他們工作,有的外商甚至一直纏他很久。一邊是巨額年薪和都市的誘惑,一邊是一份固定薪水和中等城市的現狀,丁榮軍卻從未動心。&34;
交流傳動與網絡控制系統是現代機車車輛的&34;和&34;,當時交流傳動這一技術被西門子等國際行業巨頭掌控,因技術落後,我國列車最高時速為100公裡,而法國高速列車時速已達300公裡。
1990年代初,被稱為中國鐵路技術&34;課題的《電力機車三相交流800—1000千瓦機組地面試驗》正式開始,丁榮軍作為課題組重要成員之一,面對發達國家隊該項目的技術封鎖,在參考資料極其缺乏不利因素下,他和同事迎難而上,自主創新完成了20多種電路板的設計、試製和系統聯調,最終圓滿完成了系統試驗,拉開了中國鐵路機車車輛交流傳動系統集成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大幕。
隨後,丁榮軍作為項目負責人之一,主持了被株洲所稱為&34;的&34;和國家&34;重點攻關項目—《高速試驗列車交—直—交傳動系統的前期研究》。不斷的探索和試驗,丁榮軍和他的夥伴,研製出我國首臺交流傳動電力機車—&34;,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的交流傳動電力機車研究與產業應用的先河。
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丁榮軍和同事們創造性地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機車牽引電傳動系統集成技術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模式,並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之一。在丁榮軍的課題組裡,這個代表著他們設計研發的動力機車代號從&34;變為&34;,而對我國鐵路而言,這一轉變意味著進入&34;和&34;時代。
2000年以後,丁榮軍開始擔任株洲所科研副所長、總工程師,直至所長、執行董事、總經理、董事長,經歷了從技術專家到技術管理者,再到企業管理者的角色轉變。但&34;是他一直堅持不變的理念,企業每年以不低於年銷售收入8%的巨額資金進行核心技術研發。
與不問世事的知識分子搞科研不同,丁榮軍積極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株洲所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85%,一系列核心技術成果應用到高速動車組、大功率交流傳動機車等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機車車輛上,為我國鐵路機車實現從普載到重載、從常速到高速的跨越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7年6月,裝載株洲所八大子系統的復興號,在京滬線雙向首發,復興號大量採用中國國家標準,在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佔84%。實現350公裡時速,成為世界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的高鐵,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而&34;的傳感識別和傳動控制系統,正是由丁榮軍領銜的團隊自主研發、具有完全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可以智能化完成動力分配,解決輪軌打滑等問題,&34;而這也意味著,中國機車終於擁有了自主研發且性能超群的&34;。
&34;丁榮軍說。
2019年11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丁榮軍獲&34;。而在近期,為增強廣大鐵路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獲得感、認同感,中國鐵道學會開展2020年度&34;遴選和學習宣傳活動,丁榮軍再次受到表彰。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丁榮軍說:&39;鋼軌&34;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國家首批&34;、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西南交通大學官微、美麗株所、中國經濟周刊、中華鐵道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湖南衛視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