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記者 袁瑋)包括抑制上皮間質轉化的抗腫瘤轉移小分子藥物、前哨淋巴結拉曼顯影劑的產業化、肺癌靶向治療相關突變基因的檢測等在內的首批6個創新項目及成果,目前已全部通過技術轉化或技術入股等形式實現了市場轉化並設立公司,投入生產生活應用,其中涉及到近20項核心專利。昨天,上海交大「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與楓林聚科園區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在園區助力下,該創新轉化中心正在向新型研發與轉化平臺不斷邁進。
圖說:籤約儀式現場。袁瑋 攝
2017年底,上海交大與徐匯籤訂新一輪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之後區校合作關係不斷加強、合作領域不斷拓展,特別是在生命健康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於今年1月份揭牌。中心發展至今已初具規模,集聚了一批優質項目、頂尖研發儀器、一流科研人才,探索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首期6個項目全部實現成功轉化並設立公司。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是依託於上海交大成立的細分領域公共研發平臺。分納中心不僅成為交大在細分領域創新研究項目催化發展的平臺,而且為聚科園區體外診斷領域的初創企業提供了專業的設備共享平臺。
楓林集團董事兼技術總監甘榮興認為,從國際領先城市波士頓的經驗看來,公共研髮型實驗平臺的布局能帶動技術溢出和企業孵化,對推進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美國環波士頓地區為例,正是由於將生物醫藥領域頂尖高校、臨床醫學資源以及眾多相關領域的實驗室聚集於一個相當緊密的地區,使得三者積極互動,為初創公司、大學科研機構的緊密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形成了以基礎創新研發為主導和源頭的產、學、研互動格局,為波士頓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
圖說:上海交通大學—楓林聚科醫學轉化公共服務平臺揭牌。袁瑋 攝
徐匯楓林地區生命科學資源豐富,集聚了交通大學、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山醫院、第六人民醫院等眾多國內頂尖的科學研究和臨床醫療機構。楓林聚科生物園位於徐匯「兩極兩帶」的「漕河涇信息技術產業創新極」,是2003年成立的專業生物技術產業國家級孵化器,為超過450家生物醫藥領域的中小企業提供了創新創業孵化服務。
徐匯區科委主任陳勇透露,在生命健康領域,徐匯將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生命健康發展前沿,重點發展 「生物治療、醫療器械、高端醫療服務和營養健康」生命健康特色產業, 與「張江藥谷」形成東西聯動,提升徐匯在全市生命健康「一核多點」布局中的地位。同時,徐匯將搭建更多生命健康公共研發與轉化平臺,當前正在對標國際一流地區,啟動實施「MINI波士頓」計劃,以聚科周邊為核心,打造輻射服務全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的公共實驗平臺,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命健康創新生態。上海交通大學—楓林聚科醫學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的設立為徐匯生命健康產業發展拓展了新平臺、注入了新活力。徐匯還將整合區域生命健康優勢資源,加快形成以基礎研究、臨床醫療為特色的楓林集群和以成果轉化、產業集聚為特色的漕開發集群「東西聯動」的發展態勢,打造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