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天「神助攻」——國外載人運載火箭一覽

2021-01-11 騰訊網

1961年4月12日,人類實現首次太空載人飛行。蘇聯航天員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火箭發射的東方號飛船進入太空並安全返回地面。從1961年至今的近60年裡,已經有俄羅斯、美國和中國這三個國家邁入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誕生了多款舉世矚目的載人火箭。

俄羅斯載人火箭

蘇聯/俄羅斯是第一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承擔載人飛行任務的火箭包括已經退役的東方號、上升號和正在使用的聯盟號。聯盟號系列運載火箭迄今已經累計發射 1800 餘次,也是世界上發射次數最多的運載火箭。冷戰時期,蘇聯為搶佔載人登月先機,開展了N-1火箭研製,但四次飛行均以失敗告終,導致工程最終下馬。20 世紀 80 年代根據重複使用運載器發展計劃,完成了能源號載人運載火箭研製,並進行了 2 次無人飛行試驗。隨著蘇聯的解體,由於缺乏經費支持,「能源號 - 暴風雪」發展計劃停止。近年來,俄羅斯又提出了安加拉-5V、聯盟-5等載人運載火箭發展構想,但尚未見詳細設計方案和研製進展。

聯盟號運載火箭

聯盟號系列運載火箭是俄羅斯目前唯一的載人運載火箭。1961年東方號火箭把加加林送入太空,開創了人類載人航天的新紀元。1963 年研製成功的上升號火箭發射了上升號載人飛船,1967 年改稱為聯盟號火箭,並開始使用聯盟FG運載火箭發射載人飛船。

聯盟號運載火箭是兩級半並聯構型運載火箭。一子級直徑2.95米,採用1臺RD-118液氧煤油發動機;二子級直徑2.66米,採用1臺RD-0124液氧煤油發動機(早期為RD-0110);採用4個直徑為2.68米的助推器,並採用錐形結構布局,每個助推器安裝1臺RD-117發動機。聯盟號火箭是目前世界上發射次數最多的運載火箭,火箭全長49.52米,起飛質量約310噸,起飛推力約40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7.2噸。

聯盟FG運載火箭圖片

N-1 運載火箭

(未成功飛行)

N-1運載火箭是蘇聯針對載人登月計劃專門研製的火箭,出於當年美蘇爭霸的政治需要,N-1火箭研製過程較短、論證不充分,1969-1972年連續4次飛行均失敗,1974年項目最終下馬。

N-1運載火箭圖片

能源號運載火箭

(未實現載人飛行)

能源號運載火箭是蘇聯為發射第一個重複使用運載器暴風雪號太空梭而專門研製的,按照分別捆綁 2、4、6 個助推器形成暴風雨號、能源號、火神號系列運載火箭,實現運載能力的梯度優化,除能源號火箭成功飛行兩次外,其餘兩種火箭未飛行。

1987年能源號第一次發射中,有效載荷極地號試驗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後調整姿態失敗,重返大氣層解體。

1988 年11月15日,暴風雪號太空梭搭乘能源號運載火箭從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起飛,用時206分鐘圍繞地球飛行兩圈後返回發射場著陸跑道。此次試飛沒有載人,是蘇聯太空梭的首航,也是唯一一次飛行。

能源號運載火箭圖片

美國載人火箭

美國是擁有載人運載火箭種類最多的國家。冷戰期間,美國在與蘇聯爭奪太空話語權的驅動下,制訂了「水星—雙子星—阿波羅」的一系列載人航天發展計劃。通過利用洲際飛彈改裝而成的宇宙神號、大力神號運載火箭讓美國緊跟蘇聯實現了載人飛行,最終在載人登月的角逐中通過土星-V運載火箭的成功研製,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登月,從此奠定了美國在太空領域的領先地位。20 世紀 80 年代研製的太空梭實現了運載器重複使用的夢想,雖然由於成本過高最終退役,但仍然代表了運載火箭技術發展的制高點。進入21世紀以來,提出了阿瑞斯號載人運載火箭發展計劃,隨後由於政府航天政策變化,最終載人飛行計劃改由「太空發射系統」完成。

宇宙神―D運載火箭

宇宙神-D運載火箭是在宇宙神D飛彈基礎上改裝而成,出於當時美蘇爭霸需要儘快實現載人飛行任務而研製。1959 年成功完成美國第一艘水星飛船亞軌道試驗,1962年發射美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共飛行18次,6次失敗。

宇宙神-D運載火箭是一級半並聯構型運載火箭,一級和助推器採用共同的貯箱,在助推發動機工作結束後,助推發動機、尾段作為組合體與芯級發動機、貯箱分離。全箭直徑3.05米,助推器採用2臺LR-89-NA3液氧煤油發動機,芯級採用1臺LR-105-NA3液氧煤油發動機。火箭全長29.07米,起飛質量約118噸,起飛推力約164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 1.36噸。

宇宙神―D 運載火箭發射圖片

大力神―2LV―4 運載火箭

大力神-2LV-4運載火箭作為當時美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專門用於發射雙子星載人飛船,1964年成功發射美國第一艘雙子星飛船,12次飛行全部成功。

大力神-2LV-4運載火箭是兩級串聯構型運載火箭。一子級直徑3.05米,採用2臺 LR-87-AJ-7四氧化二氮/混肼50發動機;二子級直徑3.05米,採用1臺LR-91-AJ-7四氧化二氮/混肼50發動機。大力神-2LV-4全箭總長33.2米,起飛質量約148噸,起飛推力約196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3.6噸。

大力神―2LV―4 運載火箭圖片

土星―V運載火箭

「土星」系列運載火箭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專為登月任務而研製的火箭,包括土星-I、土星-IB和土星-V三種。其中土星-I為研究試驗型火箭,用於「阿波羅」計劃早期地球軌道飛行試驗和發射探測衛星;土星-IB為改進過渡型,用於不載人或載人「阿波羅」飛船地球軌道飛行試驗;土星-V專為實現「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而研製,可以將3名航天員送入月球軌道。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成功在月球上軟著陸,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踏上月球,人類載人航天和空間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

土星-V運載火箭總共發射13次,全部取得成功。土星-V運載火箭是三級串聯構型運載火箭。一子級直徑10.06米,採用5臺F-1液氧煤油發動機,單機推力達到694噸,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二子級直徑10.06米,採用5臺J-2氫氧發動機;三子級直徑6.6米,使用一臺J-2氫氧發動機。土星-V火箭是世界上起飛規模最大的運載火箭,火箭全長110.6米,起飛質量約2950噸,起飛推力約3460噸,奔月軌道運載能力約46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120噸。

土星―V 運載火箭圖片

太空梭

太空梭是NASA在「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後,立足於經濟、高效進出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而研製的世界上第一種部分重複使用運載器。它可以將最多7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在軌服務時間長達7~30天,進行交會、對接、停靠,執行人員和貨物運送、空間試驗、衛星發射、檢修和回收等任務。

美國共研製了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奮進號和亞特蘭蒂斯號等5架太空梭,自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從佛羅裡達州NASA甘迺迪航天中心首次發射開始,至2011年7月21日最後一次太空梭任務——亞特蘭蒂斯號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的主港著陸,共執行135次飛行任務,其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分別在上升段和再入段發生事故導致飛行失利,並且造成2次共14名航天員遇難犧牲。

太空梭是一級半並聯構型運載火箭。一子級由軌道飛行器和外貯箱組成,外貯箱懸掛在軌道飛行器側面,貯箱直徑8.38米,採用3臺RS-25D高壓補燃氫氧發動機,比衝比普通開式循環氫氧發動機提高了10%,是目前為止最先進的發動機;採用兩個直徑3.7米的固體助推器,為了提高發動機推力採用五段式結構,單臺發動機推力達到約1300噸,是目前推力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阿瑞斯號載人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的固體發動機均為其改進型)。太空梭全長56.1米,起飛質量約2000噸,起飛推力約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 29.5噸(不含軌道器結構質量)。

太空梭圖片

太空發射系統SLS

(尚未實現載人飛行)

為了實現重返月球的目標,NASA於2011年啟動了新一代「太空發射系統(SLS)」的研製。為了實現高安全和可持續性,採用漸進式發展模式,包括SLS-1、SLS-1A 和SLS-2三種構型。SLS-1主要為月球初始探索任務和近地軌道以遠的科學試驗載荷發射任務提供支撐;SLS-1A在SLS-1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能力,並可適用於載貨任務的有效載荷整流罩和適配器;SLS-2主要用於執行深空探測任務及近地軌道以遠的載人任務。目前仍然處於研製階段,首次執行SLS-1發射任務的美國重返月球表面計劃名為「阿爾忒彌斯」,一期任務計劃於2021年中下旬進行。

航天發射系統(SLS)

商業載人火箭

(尚未實現載人飛行)

早在太空梭退役之前的2010年,NASA就開始物色新一代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承包商,當時波音、藍色起源、內華達山脈和太空探索(SpaceX)四家航天公司進入觀察資助名單。這些公司的載人飛行器將替代已經退役的太空梭,使美國擺脫對俄羅斯聯盟火箭及飛船的依賴,項目名為商業載人航天計劃。

2019年3月2日,SpaceX使用獵鷹9-Block5火箭攜帶載人型龍飛船從甘迺迪航天中心成功完成了首次商業載人飛船的無人試飛。這是自 2011 年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第一次使用自主研製的載人火箭和載人飛船從本土進行發射,具有深遠的意義。其成功不僅標誌著SpaceX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家送人進入太空的私營公司,同時也標誌著美國向再次擁有載人發射能力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獵鷹九號火箭發射圖片

編輯/楊璐茜

中國載人航天ID:zairenhangtian

相關焦點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中國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王永志說。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國力,遵照「863」高技術研究發展的指導思想,中國航天專家們一致同意從研製飛船起步,開始發展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同時考慮到我國在運載火箭和應用衛星方面已擁有相當堅實的技術基礎和豐富的研製經驗,以及有可能借鑑國外研製載人飛船的的經驗,我國可一步到位研製第3代飛船,即多人3艙式載人飛船。
  • 國外載人航天發展回顧
    從加加林首次飛天到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從太空梭巡遊太空到和平號空間站的長期運行,從多國聯合建造國際空間站到各國競相提出載人深空探索構想,載人航天能力不斷提升,規模不斷擴大,範圍不斷拓展,從近地空間邁向月球,並以向深空延伸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
  • 嫦娥5號後中國將在2030年首次載人登月!已飛天的航天員誰有希望
    24日凌晨4點30分,這是令所有中國人激動和自豪的時刻,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嫦娥五號奔月而去。作為我國無人探月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幾乎匯聚了目前中國航天所有最頂級的技術,它按計劃共持續20多天,最主要的亮點是要從月亮上「挖土」回來。
  • 嫦娥5號後,中國將在2030年首次載人登月!已飛天的航天員誰還有希望
    24日凌晨4點30分,這是令所有中國人激動和自豪的時刻,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嫦娥五號奔月而去。 有關專家表示,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10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
  • 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歷程:靠自主創新實現飛天夢想
    遙想當年,中國人只能羨慕擁有載人空間站的美國、俄羅斯,幾代人的飛天夢想還在醞釀;時至今日,中國的載人航天雖然白手起家,卻飛出了震驚世界的速度,發出了閃耀太空的星光。  舉世矚目的戰略部署  1986年,中國科技界迎來了一個溫暖的「春天」。
  •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託起飛天之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書寫航天史傳奇   漫遊浩瀚太空、探索宇宙奧秘的載人航天事業,是全人類的夢想,更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蘇聯、美國在1961年就把航天員送入太空。面對如此大的差距,起步於1992年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沒有急躁冒進、好高騖遠,而是立足國情、求真務實,制定了發射載人飛船、實現交會對接、建造空間站的「三步走」戰略,也正是由于堅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中國載人航天路線圖得以穩步實施、紮實推進。
  • 【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民族千年飛天夢想終成真
    人類自古就有飛天的夢想,由於沒有飛天之力,古人只能藉助想像的翅膀,把夢想寄托在美麗的飛天神話與傳說之中。  為了探索太空,上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一朝夢圓。
  • 【共和國的故事·飛天記】載人航天:千年飛天夢終成真
    朱九通攝   人類自古就有飛天的夢想,由於沒有飛天之力,古人只能藉助想像的翅膀,把夢想寄托在美麗的飛天神話與傳說之中。  為了探索太空,上世紀90年代初,黨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決策。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一朝夢圓。
  • 神九航天員名單預計今公布 目前狀態具備飛行條件
    兩人此前分別執行過神七、神六的航天員任務,此番他們兩人「再飛」引人注目。何以出現航天員的「二進宮」情況?中國載人航天五院載人航天總體部的技術專家周林說,這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與本次神九發射中手動交會對接的任務有關。「這是我國載人航天首次執行手動交會對接任務。」周林說,此次神九發射,已經執行過任務的航天員是交會對接任務的主力,交會對接是本次發射的亮點,也是需要重點完成的工作。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重約22噸的中國航天員「新座駕」的試驗版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載荷的組合體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已完成了前兩步,載人飛船階段和空間實驗室階段。▲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飛天瞬間▲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飛天軌跡
  • 楊利偉披露神五飛天故事: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他圓滿出色地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航天英雄楊利偉二十九日來到海南大學演講,和千餘名學子共同分享了「飛天」的諸多趣聞逸事。  胡錦濤主席含淚送行  發射「神五」當日清早,胡錦濤主席來到指揮中心,親自為他送行。
  • 飛天——開啟國人對浩瀚宇宙的發問
    可是,中國的飛天之路卻是一條坎坷而又充滿艱辛之路。歌聲嘹亮1956年,中國成立航天工業委員會,正式開啟飛天之路衝上雲霄1996年2月15日,長徵三號乙運輸火箭僅僅起飛不到2秒,突然偏離發射方向,在22秒內頭部下墜,撞向山坡,這是中國運載火箭的第九次失敗,而2020年4月9日,長徵三號乙又因火箭第三級工作異常而墜落解體,這是中國運載火箭的第22次發射失敗。
  • 3D列印神助攻!
    同時也是除美俄中這些航天國家隊以外,唯一獨立實現載人航天的商業公司。SpaceX自此成為世界載人航天的第四位玩家,創造新歷史。成立於2002年,創始人Elon Musk(馬斯克)31歲,歷經18年,期間多次失敗、面臨破產甚至被嘲笑譏諷,其挑戰科技巔峰,降低火箭發射價格,帶動了全球商業航天熱潮,激勵無數青年才俊。
  • 飛天意面神教
    它是由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物理學士畢業生博比·亨德森(Bobby Henderson)於2005年6月創立的「飛天意面神教」的神!。。。。。。博比·亨德森第一封公開信的手稿在公開信中,他要求飛天意面神教的創世學說也成為自然科學課的正式教學內容。他在公開信中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團結一致,為三種理論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自然科學課上取得相同課時而奮鬥:三分之一的時間給智能設計論,三分之一給飛天意面神教,餘下的時間給那個符合邏輯而有著壓倒性 物證 的推測學說(指進化論)。」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來看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何一路走來
    炎黃子孫幾千年的飛天夢想,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讓國人習以為常般地觸摸在現實裡。  站在新的起點上,回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走過的歷程,既倍感欣慰和自豪,又滿懷憧憬和期待!  「跨越」戰略  1992年1月,一個載入中國航天史冊的日子,中國政府批准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
  • 炎黃子孫尋天夢,神五飛天驚世人
    ,飛天事業自然就停止了。「921工程」,同時確定了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 嫦娥5號後,2030年將首次載人登月!哪個航天員會踏上月球?
    24日凌晨4點30分,這是令所有中國人激動和自豪的時刻,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嫦娥五號奔月而去。有關專家表示,這次發射也將是中國載人登月的一次超前預演,為10年後的載人登月進行技術驗證。
  •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加注低溫推進劑,計劃24日凌晨發射!
    >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2020年11月23日18時30分許,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開始加注液氧液氫低溫推進劑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神七上載有三名太空人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徵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洩復壓控制、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復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 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新聞—科學網
    6月11日傍晚,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