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發出可批量生產「除銫布」的方法

2021-01-09 搜狐網

  人民網12月6日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網消息,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中出現了可怕的放射性元素銫,使日本民眾談「銫」色變。為此,東京大學最近開發出了一種「除銫布」。

  由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與無紡布製造廠家「小津產業」共同組成的研究小組,成功研發出一種能有效吸附放射性銫的布,並可實現大批量生產。除河流、水池裡的水之外,受汙染土壤的水中所含的銫也可被這種布所吸附,從而實現除汙。

  新產品中,有效除銫的成分為「普魯士藍」人造染色劑。該染色劑可有效吸附放射性物質銫,但卻存在很難著色的問題。

  研發小組採用將無紡布與「普魯士藍」直接合成的方法,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該研發小組還找到了批量生產新產品的方法。價格約為每平方米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75元),僅為過去產品的五分之一。(覃博雅)

相關焦點

  • 「銫土」存放讓日本為難
    10月25日,在日本福島縣大波地區,兩名工作人員清除放射性物質,另一名工作人員測量清除作業後的輻射量。新華社發日本環境省日前確定了福島核事故放射性物質去汙問題基本方案,年輻射量超過1毫希的地區將由政府財政實施去汙。日本政府還決定,即使在低輻射地區,環境省也將以學校等兒童生活圈為中心實施去汙。環境省表示,除自然界本身的輻射外,力爭至2013年8月底,在年輻射量低於20毫希的地區內,對普通成年人的年輻射量減半,對兒童減少約60%。
  • 「時間工匠」趙杏文:研發中國人自己的銫原子鐘
    一身休閒裝、個子小巧,還在哺乳期的趙杏文,身上散發出女性的溫柔。而在科研領域,她卻是堅持不懈的「時間工匠」。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讓「北京時間」不再由美國定義和校準,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
  • "時間工匠"研發銫原子鐘 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一身休閒裝、個子小巧,還在哺乳期的趙杏文,身上散發出女性的溫柔。而在科研領域,她卻是堅持不懈的「時間工匠」。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讓「北京時間」不再由美國定義和校準,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
  • "時間工匠"研發銫原子鐘 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讓「北京時間」不再由美國定義和校準,引發了網友熱烈討論。  目前,由他們所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這也意味著,今後,「北京時間」將不再由美國銫原子鐘來保持,真正實現了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為了表彰她在科研上的貢獻,今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成都市總工會授予她「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
  • 放射性廢水中銫去除方法
    其中137Cs不僅是銫的同位素中半衰期很長(T1/2=30a)的高釋熱裂變產物核素,還是β和γ射線的主要放射源,其放射性在裂變產物總放射性中所佔比例隨衰變時間的延長而增大。對於含放射性元素的廢水,任何水處理方法都不能改變其固有的放射性衰變特性。
  • 「時間工匠」趙杏文:耗時八年研發「銫原子鐘」 「北京時間」將由...
    2009年,從四川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畢業後,25歲的趙杏文加入成都天奧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銫原子鐘研究。去年,她和團隊歷時8年研發了全球首款商品型雷射抽運型銫原子鐘,一舉打破了過去半個世紀的僵局。目前,由他們所研發的銫原子鐘已經進入量產階段。這也意味著,今後,「北京時間」將不再由美國銫鐘來保持,真正實現了成都製造守住「北京時間」。
  • 銣銫萃取分離方法及工藝流程
    我國銣、銫資源非常豐富,主要儲存在銫榴石、鋰雲母等礦石和鹽湖滷水中。銣銫的用途非常廣泛,因其具有非常好的延展性、導電性和導熱性及獨特的光電效應,目前已經應用電子儀器、醫藥、化工、新能源等各個領域。銣、銫、鋰、鉀、鈉等元素通常在一起的,所以銣銫萃取分離就比較困難。
  • 用於HDI批量生產的LDI技術
    這是對任何批量生產廠家的主要要求。早期的LDI模式或是要求把傳統使用的幹膜換成更敏感的幹膜,從而達到更快的成像速度;或是根據LDI模式用到的光源,把幹膜換成不同的波段。在所有這些情況下,新的幹膜通常都會比廠家使用的傳統幹膜要貴。 4.與現有的工藝和生產方法兼容。批量生產的工藝和方法通常都被小心的規定,從而來符合批量生產的要求。對任何新成像方法的引進對現有的方法的變化都應該是最小。
  • 可替代塑料 科學家研發出生產高強度生物基材料方法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材料研究論文,介紹科學家研發出一種生產高強度生物基材料的製造方法,這種材料可以作為塑料的替代品。  石油基塑料對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了挑戰,但難以找到與其機械特性相似的可持續生物基塑料取代它們。
  • 研究稱日本洩漏的放射性銫主要沉積在北太平洋
    研究稱日本洩漏的放射性銫主要沉積在北太平洋 原標題 [研究稱日本核事故洩漏的放射性銫主要沉積在北太平洋]
  • 萊寶高科:已研發出on cell結構的觸控螢幕樣品並實現小批量供貨
    摘要 【萊寶高科:已研發出on cell結構的觸控螢幕樣品並實現小批量供貨】萊寶高科(002106)日前在全景網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回答投資者提問時介紹,公司已研發出on cell結構的觸控螢幕樣品並實現小批量供貨。
  • 浙江一民企研發熔噴布替代物,可反覆使用10次以上
    浙江一民企研發熔噴布替代物,可反覆使用10次以上   Cathy Shen • 2020-03-09 15:50:35 來源:前瞻網 E4126G0
  • 一種CPT銫原子鐘控制系統的設計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將時間單位秒定義為原子秒,時間秒是基於銫原子(133Cs)在其基態的超精細能級間躍遷頻率(9 192 631 770 Hz)[1]。傳統原子鐘精確度很高,但由於其體積很大,應用範圍較小,1976年ALZETTA C等人發現粒子數相干布居囚禁(Coherent Population Trapping,CPT)現象[2],這使原子鐘系統向微型化發展成為可能[3]。
  • 日本東京灣海床20釐米淤泥檢出放射性銫
    環球網駐日本特約記者王婧報導,據日本新華僑報網2月8日消息,東日本大地震,尤其是福島第1核電站事故發生之後,民眾對於核輻射一度非常恐慌。為了安全,日本政府及各機構投入了很大力量用於檢測放射性物質及擴散情況,並不定期進行結果公示。
  • 自稱瑞德西韋原料藥已「批量生產」
    2月12日,蘇州上市公司博瑞醫藥公告稱,已經批量生產出瑞德西韋原料藥,瑞德西韋製劑批量化生產正在進行中。但實際上,公司所稱「批量生產」僅為藥品研發中小試、中試等批次的試驗性生產,信息披露不準確。為此,公司及董秘王徵野3月12日收到江蘇證監局出具的警示函。
  • 日本東京首都圈被曝每逢3月放射性銫含量飆升
    【環球網綜合報導】日本《女性自身》雜誌3月14日報導稱,日本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透露,將根據新宿區百人居民區所設觀測設施結果,公布當地2011年後每月每平方米放射性元素銫134及銫137的含量是否有所下降。據悉,2011年3月福島第一核電站洩漏事故發生後,釋放出8000多貝克勒爾的銫134及銫137。
  • 日海洋機構從7千米深海檢測出放射性銫
    【環球網報導 駐日本特約記者 郭桂玲】據日本新華僑報網5月30日消息,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發生後,核事故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是否汙染了海洋備受人們關注。近日,日本海洋研究機構等研究團隊,從太平洋海域日本海溝附近水深約7000米的海底泥土中,檢測出核事故產生的放射性銫。
  • 日本開發出納米纖維材料的iPS細胞培養布
    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京都大學的特定副教授龜井謙一郎(幹細胞工學)等2月8日宣布,使用納米纖維開發出一種特殊的布,用於大量培養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
  • 環保但昂貴,日本研發出可在海水中降解的塑膠袋
    文章導讀7月28日,據媒體報導,日本三菱化學和一家包裝材料製造商共同研發出一種可在海水中降解的塑膠袋,這將為削減海洋塑料垃圾做出貢獻。報導稱,這種購物袋由甘蔗等植物成分製成,應用了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垃圾的原理,主要靠微生物來分解。即使海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比土壤中少,這種購物袋在海水中也容易被降解。
  • 德國研發出可擦除的3D列印油墨
    近日,德國西南部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擦除的3D列印油墨。該創新專注於直接雷射寫入:一種3D列印技術,生產具有精確定義特性的微米尺寸結構。根據KIT宣稱,現在可以重複擦除和重建高達100納米(一納米對應於百萬分之一米)的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