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取信息、錄入單據、訂單分類、發送郵件,這些重複而繁瑣的工作佔據了大量的時間,現在RPA的出現將徹底改變這一現狀,「將重複的事給RPA做」,這句話已經由標語變為現實。
RPA與數位化轉型
RPA作為一個產品或者解決方案,很早就在國外出現並且應用。截止到2017年底,美國近80%的金融機構已經認識並引入RPA進行流程升級。大型保險機構如AIG、大都會人壽Metlife、好事達Allstate已經全面推廣並建立獨立的RPA團隊。但在國內,RPA還屬於新興事物,國內起步較慢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大型企業,尤其是金融企業,對於數據安全和系統的穩定性要求比較高。新興事物的產生,必然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RPA廠商去做市場培育、布道的工作。第二,針對本地企業的訴求,RPA產品要有一個本地化的過程,包括智慧財產權自主化,企業必須有核心的技術,有能力去做完全的定製開發和本地化運營,這對企業來說,也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
RPA發展的技術趨勢,一方面是本地化,市場決定產品走向,「數據安全可控」絕不能成為一句空談,因此本地化的完全自主核心的技術將成為一大趨勢;另一方面,國外RPA的應用已經有很多的案例,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到,IPA,即RPA+AI將成為發展方向,也就是要把AI嵌入到RPA產品中,使其具備人工智慧的功能。
從業務或者市場的角度來說,RPA在亞洲市場雖然起步較晚,但今年以超過100%的速度迅速擴張。目前RPA在亞洲市場主要集中在印度、新加坡等國家,但考慮到綜合體量,預計中國的市場貢獻率會急速增長,到2020年,中國會成為RPA在亞洲的第一市場。保守估計,中國RPA市場在2018年將實現營業額2.5億元,其中金融業按美國同期水平將實現營業額6000萬元。2019年起,隨著RPA概念在中國的全面引入,RPA市場在中國將呈現井噴式增長態勢,預計2021年,中國金融業RPA市場營業收入將達到6.5億元。
落地,生態賦能與流程協同力
RPA可運用的場景非常多,比如財務的對帳、稅務的申報、客服自動回復、各類業務運營工作、包括政府事務等,沒有太多行業限制,只要企業認為他們在這個崗位中有大量跨系統跨平臺、重複有規律的工作都可以應用。
在金融行業,RPA細分為保險、銀行、證券等幾個領域,現在已經落地和即將落地的有稅務申報機器人、智能應答機器人、財報入庫機器人等,之後還會有其他的產業補進來,比如政務、法務等。那麼具體到落地階段,財務和IT運維是個很好的切入點。
RPA正式入駐企業時,需要解決幾大難題。
第一,RPA廠商要具備連通能力。現在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都存在信息孤島的問題,尤其是系統建立時間比較久的,不同部門之間系統的規劃、周期等都是分而治之。而RPA要在企業中發揮效能,就必須在不改變現有生態的情況下將各自分離的系統串連起來。
第二,RPA要具備可擴展能力。RPA技術是通過一個個方案去輸出,而方案始終是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場景去進行調整的,假如客戶需要RPA具備自動語音識別技術(AutomatedSpeech Recognition,ASR)或者計算機語音合成能力(Text To Speech,TTS),那麼就需要把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加入RPA當中,作為能力的補充。
第三,企業和廠商都需要對流程有非常明晰的認識。RPA是基於流程的改造,那麼對於企業來說,企業的業務流程必須明確、可控,對於廠家來說要根據企業自有的流程攻克其中的改造瓶頸。流程不是通用的,所以RPA廠商要具備定製化的能力和交付能力。也就是說,前期廠商要根據企業的特性制訂出有針對性的方案,後期交付之後企業遇到問題要有良好的保障去進行運營和維護。
RPA是替代人工的重複性工作,在人力成本日益高企的環境下,能夠為企業節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為企業賦能。
RPA的價值一:可以聯動多個業務系統,自動執行完成工作
不論公司大小,都會有很多工作系統,比如ERP、CRM、Office、HR、郵件等,採用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後,通過事先編好的操作流程步驟,RPA就像一位機器人員工,能自動操作整個業務流程,從後臺系統讀取訂單、分析訂單分布、匯總金額錄入ERP財務、記錄到資料庫、發送郵件通知,不但速度快,而且幾乎不出錯、不知疲倦,人們只需要開啟RPA即可。
RPA的價值二:聯動多個業務系統同時,實現流程再造
在自動化流程方面,RPA與工業機器人十分相似。它們都是將工作流程模塊化,遇到影響效率的阻礙點,利用技術手段將其攻克,能夠在一連串的流程上起到替代人工,自動執行的作用,從而實現流程再造。
RPA的價值三:不會影響現有IT系統的功能與穩定性
如果將工作系統解剖來看,可以將核心訴求及數據看作最底層,上面一層是資料庫、Excel、Word等基礎功能軟體,第三層是OA、ERP、CRM、WMS等流程協同系統,而RPA運行在更高的軟體層級。這就決定了它不會侵入、影響已有的軟體系統。在幫助企業提升效能的過程中,保持企業已有的IT系統功能平穩、運行可靠。
RPA的價值四:增效顯著且迅速
與傳統的增效方式不同,RPA能最大限度地平衡效率與成本,且投資回報周期較短。為了提升效率,企業通常會選擇採取增加人工或採用傳統的模式開發軟體。增加人工會帶來人力成本增加和培訓負擔,而傳統模式的系統升級周期長,往往業務模式已經發生改變,系統還沒有開發上線。RPA的出現為企業提供了第三種選擇,並且優勢明顯:它既不像增加人工那樣效率不高且易出錯,也不像傳統模式開發軟體那樣需要投入較大成本,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平衡效率與收益。並且,RPA交付落地周期短,最快2周、最慢6周到2個月可交付使用。
RPA在保險領域深耕
目前,中國保險市場處在穩定的快速增長期,2017年中國保險業總資產規模超16萬億元,較2018年增長10.8%。與此同時,行業也處於新一輪的改革期,行業政策監管從嚴,對公司治理、償付能力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網際網路保險」發展迅猛,為行業帶來新思維和衝擊。
當前,保險公司普遍面臨著成本過高、盈利能力薄弱等問題,在客戶管理和業務管理中高度依賴人工、產品需求與實際業務不匹配、動態定價能力弱,整體存在效率不高的痛點。而這,正是RPA可以發揮作用之處。保險業監管報送量大、數據分散,業財對帳、稅務申報等流程都是強標準化的,這些都非常適宜RPA改造。RPA通過與保險公司的系統對接,連接自動化開發平臺、自動化應用市場和控制臺,用機器人實現保單錄入、保費實收、保費核對、保單自動化傳輸等流程性工作,將標準化與自動化相結合,達到效率提高、人工成本降低、質量提升以及實現風險控制和價值創新目標,建立人「機」協同的智慧化運營體系,該體系在帶來多方面收益的同時,也使得企業前、中、後臺協同進行自動化運營。
隨著RPA技術的不斷完善,與AI的結合也勢必成為今後的發展趨勢。RPA是針對重複性勞動的,也就是說RPA對於流程化的、固化的規則有比較強的依賴性,如果業務、流程變化快,RPA有可能會跟不上。所以說,RPA實際是替代了人的機械性勞動,完全模擬人的機械性操作,但是對於一些具有創造性或者比較靈活的場景沒有辦法變通。如果給RPA加上ASR、TTS等技術,那就相當於給機器人安上了一對耳朵和一張嘴巴,它就可以聽懂人在說什麼,並且表達出來,如果再加上智能識別技術,那麼就把眼睛補足了。也就是說RPA現在是一個人的四肢,可以做機械性的動作,AI則賦予它聽覺、視覺和表達等能力。所以,RPA到IPA的突破其實就是要依靠這些技術的成熟和算法的進步,使其具有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智能工作流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