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為了生存,流石灘上這些植物有自己的奇招!

2021-02-22 知識就是力量

撰文·攝影 / 孫小美

流石灘上生存環境惡劣:高寒、暴曬、強風、土壤貧瘠、天氣驟變。常常風雨來臨時頓時進入冬季,而陽光照射時紫外線又極強。為了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繁殖,流石灘上的植物們都進化出另類奇葩的生存技能。

高山強烈的紫外線對植物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再加上強風等因素的影響,這裡的植物都比較矮小,許多植物還形成了墊狀結構。這類植物的莖極度縮短,葉片緊密地聚生在一起,使每個個體都緊密聚集,形成半球形。

這樣的結構能使大家「抱團取暖」,更好地適應高寒強風和暴曬乾旱的惡劣環境;另外,這種生存策略也可以在其周圍富集水分及土壤營養物質,改良小環境,為其他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適宜的微環境,成為自給自足的珍貴「苗床」。

為了禦寒,許多流石灘植物也像人類一樣穿起了「毛衣」:它們的葉片和苞片上都布滿了濃密的絨毛,並緊密地圍繞在花序邊。比如水母雪兔子的毛大衣,既可以為花朵保暖,又可以防水和反射瞬間極強輻射,還能吸引傳粉昆蟲過來禦寒授粉,簡直就是完美的發明,讓我再次驚嘆植物的智慧。而扭連錢毛毛的葉片和苞片更是上下緊密覆蓋,像一個個貝殼般把花朵包裹其間,製造出溫暖舒適的「溫室」。

還有一些植物,為了防止本就稀少的葉片被流石灘上的動物們吃掉,它們學會運用擬態,將自己的葉片偽裝成石頭的樣子。比如囊距紫堇、半荷包紫堇的葉片,長得肥厚灰白,乍一看跟邊上的礫石几乎混為一體,完全分不出來。這種擬態,保護著它們順利生長開花。

高山流石灘,或許像外星球一般荒涼奇異,但聰明的植物們世世代代生存演化,逐漸探索出了擬態、色誘蟲媒、穿「毛衣」、「抱團取暖」等種種妙招。這就是流石灘的生存法則,流石灘的魅力。

藏文科普專區更多內容

已在「知識就是力量」微博

「藏文小科普」話題建立專區

感興趣的小夥伴

也可以移步關注哦

《知識就是力量(漢藏文)》簡介:本刊旨在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為提高藏族群眾科學素質服務,特別是向廣大藏族青少年播種科學種子,啟迪科學智慧,點燃科學夢想。

相關焦點

  • 藏文科普 | 肉食者不鄙
    人類需要食肉,主要的原因是為了供養我們的巨型大腦。神經元耗能非常厲害,安靜不動時,大腦要消耗人體能量的20%~25%。換句話說,大腦是個很「燒油」的器官。我們必須找到高質量的食物,才能「供得起」高耗能的大腦。雖然我們今天都知道,「聰明」在人類生存史上的價值。但沒有足夠的營養,消耗極大的巨型大腦對我們只是累贅,不是助力。所謂「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
  • 青藏高原上的獨特物種馬先蒿,「善變」的秘密是什麼?丨藏文科普
    其實,不管一種植物演化成什麼樣,歸根結底,這都是為了生存下去而適應環境的結果哦。看完科普輕鬆一下,知力小賣部已上線,識別二維碼,有好書、好吃、好物等著你哦! 地球有毀滅的一天嗎?來看看科幻電影中世界的「一千種死法」!
  • 藏文科普 | 悄悄穿上秋褲的你,了解這些植物的抗凍奇招嗎?
    堅持活下來的木本植物,有的在葉片上演化出薄薄的鱗片或毛,覆蓋在上下兩面,減少水分蒸發的同時又可以降低紫外線輻射,例如沙棗、沙棘、胡頹子。,細胞內部也需要提高濃度,比如中國西北戈壁灘上生活的沙拐棗、麻黃等植物,細胞液的滲透壓高達6000千帕(普通植物一般不超過2000千帕),如此才能保證從含水量更少的土壤中汲取到水分。
  • 藏文科普 | 空谷幽蘭,為誰綻放
    小沼蘭的植株更小,卵形的綠葉幾乎平鋪在常年滲水的巖壁上,一根花葶上居然有10~20朵極小的黃綠色的小花——它們實在太小太小,需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是一朵花。風蘭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是附生在大樹上的「空氣植物」,它的根牢牢抓住樹皮,卻對樹木沒有任何傷害。野外觀察表明,它喜歡附生在位於低海拔的楓楊、楓香、香樟、銀杏等大樹的樹幹上,少數生在巖壁上。風蘭是形、葉、花俱美的蘭花佳品。
  • 林草科普|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抱團取暖來抵禦嚴寒「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植物正是憑藉自己的獨特本領,在高原頑強地生存和繁衍著。」曾在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任職,並多次參加青藏高原科考的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楊永平研究員說,溫度和水分是影響植物生長的兩個最重要的環境因子。
  • 藏文科普 | 懵圈……茶花跟茶到底有啥關係?
    凡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的花朵都可以「使用」茶花這個名字。不過,整體而言,真正有漂亮花朵的是山茶、滇山茶和茶梅這三個種,以及它們之間的雜交種類。至於說茶,在貢獻花朵這件事情上並不出色。毫無疑問,茶是一種有中國味道的植物,它們的嫩葉片經過加工就成了我們熟悉的綠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等茶葉飲料。
  • 喜馬拉雅山有種植物,一生只開一次花,靠苞葉才在高原生存下來
    在許多人的想像中,喜馬拉雅山是絕大多數高等動植物的分布禁區,而實際上,喜馬拉雅山脈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喜馬拉雅山脈的植物正是憑藉自己的獨特本領,在高原頑強地生存和繁衍著。在喜馬拉雅山脈海拔4000米以上的流石灘上,生長著許多形態奇特的植物,備受植物學家的關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塔黃,它和雪蓮、紅景天並列成為青藏高原的「吉祥三寶」。
  • 綜藝節目「採摘」珍稀植物引熱議,這些瀕危植物你認識多少
    事實上,近些年來毀壞珍貴野生植物事件時有發生,對此,植物學專家直言,發現相比有眼睛鼻子、能跑會跳的野生動物,植物始終較難引起人們共情。有網友表示,很多時候並不知道哪些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希望能更多得到正面的科普,而不是在負面案例中得到教訓。
  • 青藏高原植物於苦寒處綻芳華 來了解一下它們的生存之道
    在數千萬年的隆起和複雜的地質、氣候變化過程中,生長在這裡的植物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並擁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智慧」。抱團取暖來抵禦嚴寒「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植物正是憑藉自己的獨特本領,在高原頑強地生存和繁衍著。」
  • 奇特的地貌——高山流石灘 一個蠻荒與生機並存的神奇地帶
    雪線有氣候雪線和地形雪線之別:氣候雪線是理論雪線,而地形雪線則是地面實際可見的雪線,會隨季節變化而變動,同時也受山坡的坡向、坡度和坡形等地形條件影響。在冰雪的冰蝕和融凍等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下,山體逐漸被磨蝕成特殊的地貌景觀組合——高山流石灘。
  • 藏文科普|夜香花:夜晚氣味的表演者
    蛾子是夜晚開花植物所仰仗的傳粉大拿植物與各種夜行性昆蟲和其他動物夜晚活動相對應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在夜晚開放,在夜晚釋放香氣,並且在花朵的構造上也是適應於夜行性動物—各種夜來香都有長長的花冠管,就是匹配於嘴巴長長的蛾子。那些嘴巴短,想偷蜜的動物自然無法獲得好處。
  • 藏文科普 | 夜香花:夜晚氣味的表演者
    植物與各種夜行性昆蟲和其他動物夜晚活動相對應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在夜晚開放,在夜晚釋放香氣,並且在花朵的構造上也是適應於夜行性動物—各種夜來香都有長長的花冠管,就是匹配於嘴巴長長的蛾子。那些嘴巴短,想偷蜜的動物自然無法獲得好處。更有意思的是,有些花朵只在夜晚開放,甚至一朵花的開放時間就是一個晚上。
  • 600多張手繪圖描畫奇妙中國植物
    這套原創植物科普繪本歷時3年多打造,以通俗有趣的語言結合600多張細膩逼真的手繪圖,為孩子們介紹了200種特色鮮明的中國植物。《奇妙的中國植物》由青年科普作家顧有容等人創作,青年畫家李贊謙繪圖。該書共4冊,包括《森林篇》《溼地篇》《荒漠草原篇》《高山篇》,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森林、溼地、荒漠、草原、高山等生境下的200種中國植物,帶領孩子們「走進」迷人的自然界,領略遼闊國土上豐富、美妙、奇異的植物風採,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生態意識。
  • 中科院專家發現植物偽裝術,同一物種在不同山頭顏色不一
    流石灘上的隱士極高山地區,由於強烈的凍融風化作用,巖石容易碎裂崩解。崩解的巖石散落堆積,就形成了流石灘。遠觀,這裡似乎是不毛之地;近看,石縫中卻孕育著諸多特有的動植物。由於視野開闊沒有遮擋,生活在這裡的生物被天敵發現的風險無疑更高。
  • 2019年昆明植物所全國科普日活動預告
    每個主題有一位科研人員結合科普海報進行現場講解,內容涉及植被生態、地衣、苔蘚、真菌、高山植物、植物化學、種子庫、極小種群保護、花卉培育等,設置現場答題集印章活動,集滿10個印章可兌換小禮品。由於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地衣形態各異、色彩豐富,可以生活在陸地上的任何地方,比如沙漠、熱帶雨林、南極和北極,以及巖石、牆壁、屋頂上。甚至在遙遠的外太空,地衣也能生存。
  • 藏文科普 | 「發光元素」點亮我們的生活
    日光燈啟動時,有電流流經燈絲,使燈絲預熱而易於發射電子,所以這種日光燈稱為熱陰極日光燈,又稱預熱式日光燈,燈管的內壁塗有一層螢光粉薄膜,不同配方的螢光粉,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見下表。在元素周期表中,稀土元素是17種元素的統稱,它的得名是因為瑞典科學家在提取稀土元素時應用稀土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