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十數人 獨家講述崔琦和他母親的故事

2020-12-06 大豫網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趙嬡(左)採訪崔琦先生

獲得諾貝爾獎後,崔琦曾接受過著名主持人楊瀾的專訪。「你12歲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讀書,結果會怎麼樣?」面對楊瀾的提問,崔琦流淚了,他給出了一個讓世界動容的回答:「如果我不出來,三年困難時期,我的父母就不會死。」

□東方今報記者 王秋欣

首席記者 趙媛/文 記者 沈翔/圖

崔琦先生雖然在美國功成名就,但他心裡永遠抹不去未曾盡孝於雙親的遺憾。他說他寧願在河南當一輩子農民,也不想與父母天各一方,永不能相聚。他的母親,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人。如果沒有母親執意送他到香港求學,他不可能完成學業,更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東方今報記者靳暉珍藏的照片背後,有著怎樣動人的母子情深故事?東方今報獨家了解了崔琦母親王雙賢那些不為人知的往事。

母親系出名門,家族從開封遷到寶豐

1998年,崔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記者招待會上,他曾含淚回憶起難忘的童年時光和母親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小時候在鄉下耕田、割草、放牛,能從中學畢業已算幸運,但是母親有遠見,自己不識字,卻堅持要我上學。」

「舅舅資助他上學,母親和舅舅是對崔琦姐弟影響最大的人。」當年靳暉採訪崔琦的表姐王筱蘭時,她這樣說。

崔琦的母親王雙賢是河南省寶豐縣肖旗鄉人。當時,王家擁有數百畝良田,舊居從大門樓到後院,有數畝地之廣。王雙賢是家裡唯一的女孩子,她凡事不喜與人爭,獨愛一個人靜靜地做事。

當年,王筱蘭還向靳暉透露:「王家是北宋以來世居開封的猶太人後裔,後來因為黃河水患,才來到了寶豐。」

本來,王雙賢有的是讀書習文的機會,然而,她的父親卻固守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不讓她跟著3個哥哥進私塾。王筱蘭說,王雙賢不識多少字,但這並不影響她有著不同於常人的廣遠見識和博大胸懷。

雖不識字,母親卻堅持送崔琦香港求學

在王筱蘭看來,在與哥哥們的相處中,王雙賢深知教育對一個人成才的重要意義。

崔琦的舅舅王治軍1906年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舅舅王治安曾任寶豐縣教育會會長;舅舅王治寰曾任郟縣中學校長,還當過河南省教育廳督學。

王筱蘭回憶說,她曾聽過老家的一個傳說,當年寶豐鬧匪患,經常搶婚,很多大戶人家為了女眷免受騷擾,就會匆忙找個老實本分的農民,把女兒嫁給他。

崔琦的父親崔長生是個地道的農民,以種地養家。王雙賢在有了4個孩子之後,不管生活多艱難,都堅決要求他們跟著三舅讀書。

崔琦的3個姐姐崔穎、崔珂、崔璐正是在這種條件下,先後大學畢業的。

「這在當時是轟動方圓數百裡的特大新聞。」王筱蘭說,崔琦也正是在母親的要求下,才離開家鄉到香港求學的。

母親要求極嚴,為了「偷瓜」罰崔琦下跪

「崔家的家規嚴,在當地是出了名的。」王筱蘭說。

有一次,一位老太太聽說崔琦和村上幾個孩子偷她地裡的瓜,便在王雙賢跟前告了一狀。崔琦放學回家,母親叫住他:「驢娃兒(崔琦的乳名),你偷人家的東西啦?」

崔琦沒搭腔。母親說:「去吧,門樓底下牆角裡跪著!」

崔琦便放下書包,自己拿鍁弄了些爐渣放在門樓底下,跪在那兒一聲不吭。過了好長時間,王雙賢才嘆口氣喊他站起來。

崔琦低著頭來到母親跟前,母親問他以後還偷不偷人家的東西了,崔琦說:「娘,俺以後不和他們一路上學了。」

事後,王雙賢才知道崔琦根本沒偷瓜,只是在路上和偷瓜的孩子們碰到一起罷了。母親問崔琦為什麼不說明情況。崔琦說:當時娘正在氣頭上,說了也沒有用,再說我畢竟跟他們在一起,即使沒偷也說不清楚,就想乾脆認了算了。況且娘這樣要求我也不是壞事,偷人家的東西到哪兒說都醜,我不想讓娘為我擔心。

靳暉採訪時,當地很多老人回憶起崔琦的母親,仍會說:「驢娃兒他娘真是好人呀!別看說話慢聲細語的,可教孩子真有一套。」

去香港讀書,太想母親兩次寫信要回家

1949年前後,崔琦的幾個姐姐先後移民香港。正是1949年,崔琦高小畢業。由於當地沒有中學,三舅又全家移民澳門,所以,崔琦只好輟學在家。

兩年過去了,當地依然沒有成立中學,這可急壞了崔琦的母親。為了兒子的前途,1951年,王雙賢決定讓崔琦投靠香港的兩個姐姐以完成學業。

當年,崔琦的外甥王達人(崔穎兒子)曾撰文回憶,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崔琦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分別,竟是永訣。

這年秋天,崔琦進入香港培正中學讀書,因為語言交流不便及生活艱難等諸多原因,崔琦強烈思念在家鄉的母親,兩次寫信給母親要求回老家。

母親收到信後,通過別人告訴崔琦不要想家,好好讀書才是對父母親最大的安慰。崔琦刻苦攻讀,靠全額獎學金完成中學學業,並於1958年到美國留學。

這時,他的父親崔長生已身患重病,臥床不起。作為唯一的兒子,崔琦本應回國為父盡孝,但母親卻對他隱瞞了這件事,直到1959年夏天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都沒對他透露一點消息。

母子一別再沒相見,母親茅草庵中辭世

隨後的9年間,母親不管自己受多大的罪,甚至在81歲高齡時住茅草庵,都沒有影響兒子的學業。

王筱蘭說,崔長生去世後,崔母無人可依,只得拖著老弱之軀,千裡迢迢去北京和他們一家一起生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崔母又拖著殘軀回到家鄉,自己的兩間草房也塌了,只好住在生產隊的一間庵裡。「庵就是搭起來的窩棚,四面透風,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回憶至此,王筱蘭傷心不已。

一年後,崔穎為了照顧母親,辭去工作,陪著她在寶豐度過了最後的艱難歲月。

1967年,崔琦在芝加哥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一年後,母親王雙賢寂寞地離世,當時只有大女兒崔穎一人守在她身邊。

合葬完父母,崔穎返回北京,因積勞成疾,過分悲傷,不久也去世了。

鏡頭

他一遍遍摩挲著母親的照片

昨天上午,當崔琦看到母親生前最後一張照片時,他久久站立,捧著母親的照片用手一遍遍摩挲。他仔細端詳著照片,似乎要把母親的笑容銘刻進腦海中。當記者靳暉告訴崔琦,照片背後是他大姐崔穎留下的字跡。崔琦輕輕地說了聲「姐姐」,半天無話。

記者連續問了幾個問題,崔琦一直沒有回答,只是輕輕地搖了搖手,然後細心地把照片收藏到了上衣口袋裡。

(東方今報)

相關焦點

  • 記者採訪十數人 獨家講述崔琦和他母親的故事(圖)
    東方今報記者 王秋欣  首席記者 趙媛/文 記者 沈翔/圖  崔琦先生雖然在美國功成名就,但他心裡永遠抹不去未曾盡孝於雙親的遺憾。他說他寧願在河南當一輩子農民,也不想與父母天各一方,永不能相聚。他的母親,是對他人生影響最大的人。如果沒有母親執意送他到香港求學,他不可能完成學業,更不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 楊瀾採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國際上非常有名的獎項,獲得這個獎項的華人是非常少的,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他的人生經歷是非常精彩的,但他曾經表示寧願自己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少年天才,天資聰穎崔琦出生於1939年,河南寶豐人,崔琦的母親是大戶人家,父親是當地勤勞質樸的農民,他有三個姐姐,因為是家中年齡最小的,所以他從小受到了很多的寵愛,在疼愛的同時,父母對他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因為受當時思想的影響,崔琦母親的父親不允許她去上學讀書,雖然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但是她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
  • 楊瀾採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國際上非常有名的獎項,獲得這個獎項的華人是非常少的,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他的人生經歷是非常精彩的,但他曾經表示寧願自己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那麼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少年天才,天資聰穎崔琦出生於1939年,河南寶豐人,崔琦的母親是大戶人家,父親是當地勤勞質樸的農民,他有三個姐姐,因為是家中年齡最小的,所以他從小受到了很多的寵愛,在疼愛的同時,父母對他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 崔琦,傷心的故鄉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前面是「崔琦教授事跡展覽館」,館後還闢出一小片花園。
  • 1998年,楊瀾採訪諾獎得主,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崔琦談到母親時如此說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此時崔琦的父母都已上四十歲,崔琦上面還有三個姐姐,雖然崔家有著不少舊思想,但崔琦的母親王雙賢卻是一個頭腦清醒的女人,她並不是特別溺愛崔琦。
  •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偕家人回家鄉寶豐省親
    □本報記者中原三農網記者丁需學通訊員楊國棟劉楓    本報訊4月22日上午,闊別家鄉六十三載的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偕夫人琳達女士、女兒朱迪思·崔、女婿彼得·達爾以及外孫女斯黛拉、阿格尼絲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與久別的父老鄉親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痛哭!
    母親去世時,崔琦姐姐欲借一把鐵鍬埋葬母親,磕頭下跪求遍全村卻無一人肯借。姐姐崔穎合葬完父母,因過分悲傷,積勞成疾,不久也去世了。1998年崔琦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當地政府建起了崔琦故居,並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當深入去關注,就像是要對歷史的審視。崔琦的經歷是個悲劇,他如今面對自己的成就,看得淡泊,他更願意看到這個世界和平美滿。
  • 諾獎得主崔琦為何不願回祖籍地?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諾貝爾獎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崔琦-傷心的故鄉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 0 0 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 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華人諾獎得主崔琦的一聲痛哭!
    崔琦於1939年出生在河南平頂山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崔琦乖巧聰慧,家裡儘管貧寒,父母都是目不識丁老實巴交的農民,但也設法送他上學。1949年小學畢業後,由於方圓幾十裡沒有中學,崔琦不得不輟學在家務農。1951年,有個機會可以讓他出外讀書,臨行的前幾天,崔母一針一線地為崔琦趕做了一件黑棉襖、一條藍棉褲、兩身內衣和幾雙鞋襪。
  • 諾獎得主美籍華人崔琦為何不願回河南故鄉
    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前面是「崔琦教授事跡展覽館」,館後還闢出一小片花園。展館內除了以四個展區、用圖片與文字呈現崔琦事跡和舊居重建經過外,還在櫥櫃內放置了「崔琦教授少年時期曾經用過的油燈」等物———實際上崔琦用過的油燈早已無處可尋。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死
    距離河南省寶豐縣縣城大約十公裡,就是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的出生地———肖旗鄉範莊。2003年,寶豐縣委、縣政府將早已消失的崔琦舊居於原址重建,土坯房改為磚房,屋頂則依然是茅草。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
  • 諾獎得主崔琦不願回河南故鄉:不出來父母就不會餓死
    10年了,路邊指示牌上「崔琦教授舊居」幾個字已經斑駁,但多次從美國往返中國內地的崔琦還是沒有回故鄉看一眼。     崔明安用鑰匙打開舊居大門,帶記者進去參觀。前面是「崔琦教授事跡展覽館」,館後還闢出一小片花園。展館內除了以四個展區、用圖片與文字呈現崔琦事跡和舊居重建經過外,還在櫥櫃內放置了「崔琦教授少年時期曾經用過的油燈」等物———實際上崔琦用過的油燈早已無處可尋。
  • 河南籍諾貝爾獎得主崔琦:我寧願留在家鄉做一輩子農民,奉養父母!
    這牽涉到崔琦的生年爭議。據崔琦展館介紹,他生於1939年。這也是崔琦對外的通行說法。生於1933年的範莊小學校長金克敬說,曾經有北京記者在範莊採訪後,就年齡問過崔琦,崔琦落淚說記不清了。一種可能性是,崔琦1951年離開內地去香港時,將年齡從15歲改為12歲。
  •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出的崔琦,到美國獲得諾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崔琦的母親不僅有遠見,而且善於培養孩子的務實和吃苦耐勞精神,讓崔琦從小就沒有任何優越感。農忙時,崔琦跟父親一樣在田地裡幹活,播種、施肥、鋤地、澆水等樣樣他都拿得下;農閒時,他還要放牛,或者出去割草、砍柴等。
  • 崔琦獲贈16冊《厚重河南》 家鄉人送上「厚」禮
    □記者 朱琨 王燦 文  首席記者 杜小偉 攝影  本報訊 月是故鄉明,情是故鄉濃。昨日下午,省外僑辦副主任傅勁松給崔琦帶來一份「厚重」的禮物——《厚重河南》(如上圖):「河南是咱大家的根兒,這套書一定要好好看看,子孫後代也要看。這是大河報社多年來派記者廣泛挖掘河南歷史文化、弘揚黃河文明的作品集,可以讓您更快了解家鄉變化……」  中原文化以紙墨的形式擺在面前,崔琦趕忙從座位上站起來。他抽出一本,饒有興趣地翻看。
  • 崔琦:12歲走出農村,到美國獲得「諾獎」,為何晚年後悔了?
    全世界的資源正在進行第二輪的大分配,但是在這種大分配的過程中,雖然創造了很多奇蹟,卻也引發了很多人的問題。早些年,他的母親受到中國人傳統道德的約束,不能接觸太多的識字和文學內容,所以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自己兒子身上。
  • 崔琦:12歲走出農村,到美國獲得「諾獎」,為何晚年後悔了?
    或許是上天的饋贈,又或許是真的文曲星下凡,他一出生以後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數學能力。 早些年,他的母親受到中國人傳統道德的約束,不能接觸太多的識字和文學內容,所以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自己兒子身上。因此,崔院士一出生,立刻得到了母親的全面照顧,而且很早的時候就接觸了數學,還有文字。
  • 農家走出的諾獎獲得者崔琦:我寧願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
    《一問一世界》中寫道:"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好,科學的成就也好,社會的承認也好,都不足以彌補他的失去和心中的痛。"這是楊瀾在二十年的訪談人生中寫下的感慨。子欲養而親不在,世間倫理的殘酷莫過於此。人在陽間行走的這一遭是對生命的敬畏,有些事情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具有意義。
  • 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63年後首回家鄉寶豐探親
    4月22日、23日,闊別家鄉寶豐63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教授攜家人回到家鄉寶豐縣肖旗鄉範莊村,現年75歲的崔琦與多年未見的家鄉親人們拉家常、憶往事、話鄉情。  2013年10月,記者曾將15年前受託珍藏的一張崔琦母親的老照片轉贈崔琦,令其大為感動。這一次,今報記者跟隨崔琦,再次記錄下崔琦對家鄉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