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航天員來說,吃飯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但可以調劑緊張的太空生活,還對保持和恢復航天員體力起著重要作用。
航天員在飛船或空間站的失重環境裡生活,看上去飄來飄去很愜意, 但實際上這種運動方式很消耗體力。此外,再加上工作緊張,所以在早期的航天飛行中,航天員回到地球的時候, 幾乎都會發生體重下降、骨質流失、貧血等多種問題。因此, 能不能吃好很重要。
航天員們在國際空間站裡用餐
由於失重等環境影響,人類在宇宙中的口味會發生很大變化。有些航天員們在地面上自己選擇的、最愛吃的食物,到了天上可能一點胃口都沒有。所以, 航天食品的研製是個複雜的科研課題。
太空食品首先要保證營養,其中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水和膳食纖維七大類。另外要適應航天員個人的口味和偏好。當然還要方便在太空中食用。還要具備相應的保健功能,例如抗疲勞、抗輻射、抗氧化、延緩骨鈣丟失和肌肉萎縮、免疫調節。
經過長期研究和實踐,目前國內外都形成了豐富的航天食譜。例如太空梭食譜有桃、烤牛肉、炒雞蛋、薄餅、可可、桔子飲料,維生素丸、咖啡、豬肉混合菜、土耳其香腸、麵包、香蕉、杏仁脆餅和蘋果飲料、牛排、燴悶飯、花椰菜、雞尾水果、布丁、葡萄汁飲料和冰淇淋,等等。美國最近還在研究如何在國際空間站上3D 列印巧克力和蛋糕。參與載人航天的歐洲國家還會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例如義大利提供了巧克力和火腿,英國提供了黑麵包、燒烤、甜點。
國際空間站上還進行過一些有趣的試驗,包括種蔬菜拌沙拉、自己釀啤酒、自己煮咖啡,據說啤酒和咖啡的口味都不錯。
薩蔓莎·克裡斯託夫雷蒂在享用咖啡
中國作為世界上飲食品種最豐富的國家,自然在航天食品上有諸多創造。在神舟九號飛行期間,就為航天員準備了魚香肉絲、松仁玉米、木須肉、黑椒牛柳、什錦炒飯、川味辣醬、檸檬茶等70 多種食物。更多航天食品還在不斷開發中。
中國的航天食品
中國航天員在艙內用餐
除了食譜食品和儲備食品外,還需要為載人飛行準備救生食品、壓力應急食品及艙外航天食品。壓力應急食品是在飛船漏氣的時候穿著艙外航天服時食用的。救生食品是返回地面後萬一落在無人區等待救援時食用的。艙外食品自然就是在出艙行走,做長時間修理、安裝時吃的,它有個特殊需求:不容易產生「人體之氣」。
未來人類會向火星乃至更深遠的太空進軍,在這個歷程中,吃什麼將繼續成為一個有趣而困難的課題。
內容來源: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