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iPS細胞研究報告(廿五)】東醫齒大篇:肝星狀細胞製備成功

2021-02-23 客觀日本

2019年2月14日,國立大學法人東京醫科齒科大學(Tokyo Medical and Dental University, TMDU)發布新聞稿稱,該校大學院醫齒學綜合研究科的柿沼晴準教授、朝比奈靖浩教授、渡辺守教授等研究團隊,與東京大學、史丹福大學、東海大學等共同研究建立了一個將人源iPS細胞誘導製備出肝星狀細胞的全新方法[1]。同時,該團隊發現iPS由來的肝星狀細胞有促進肝細胞成熟分化的功能,並詳細揭示了該功能的作用機制(圖1)。

圖1 人源iPS細胞誘導成肝星狀細胞

該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2019年2月14日)科學期刊上。

肝星狀細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又稱貯脂細胞、伊東細胞,1956年由日本群馬大學醫學部伊東俊夫教授發現。星狀細胞位於肝臟的洞樣血管和幹細胞的竇周隙(Space of Disse)中,靜止期儲存身體絕大部分的維生素A和大量油脂。當肝臟創傷修復或慢性肝炎等發生時,星狀細胞被激活,是肝纖維化的主要成因(圖2)。肝纖維化和疤痕組織惡化,進而成為肝硬化。另外,星狀細胞與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也關係密切。

圖2 肝星狀細胞 (Nature Reviews)

研究團隊在人源iPS細胞培養過程中,通過添加特定生長因子和小分子化合物,成功誘導分化出了星狀細胞。在炎症刺激下,iPS細胞誘導而來的星狀細胞展現出人體天然星狀細胞類似的性能,轉化成了能最終導致肝硬化的肌成纖維細胞。當把星狀細胞與未成熟的iPS由來肝祖細胞共同培養時,成功促進了後者的機能成熟化進程。該發現將iPS細胞向肝臟再生醫療又推進了一步。

肝硬化患者因肝臟長期受到傷害最後導致機能喪失,通常早期症狀不明顯,後期引起下肢水腫、皮膚泛黃、易淤青、蜘蛛痣、腹水等。據《柳葉刀》上的文獻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因肝硬化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20萬。其中,由於酒精、B型肝炎和C型肝炎造成的肝硬化死亡人數分別為38.4萬、31.7萬和35.8萬。目前對於進行性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除了肝臟移植,還沒有其他根治的方法。但和其他器官移植面臨的困境類似,供體的嚴重不足一直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iPS細胞在再生醫學各領域嶄露頭角,儼然成為再生器官移植的重要出路。但是人源iPS細胞分化成的肝細胞,與人體原有的肝細胞相比較,在代謝機能等方面都表現出不成熟性。這也是iPS來源肝細胞走向臨床應用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圖3 iPS細胞由來的肝星狀細胞用於肝硬化新藥研發

關於如何讓iPS細胞分化而來的肝細胞能夠進一步成熟化,研究團隊認為人體器官內各類細胞間的相互作用極為重要。所以研究人員最終決定從肝臟間充質細胞之一的星狀細胞入手。不僅順利構建了星狀細胞製備的全新技術,同時如願發現了星狀細胞促進iPS細胞由來的肝細胞成熟化的機制。

本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應用iPS細胞的肝臟再生醫療的發展,而且有望通過各類iPS細胞誘導成的星狀細胞,加快針對肝硬化等疾病的新藥研發(圖3)。

供稿:宋傑 東京大學博士
編輯修改: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焦點

  • 即使疫情期間,日本IPS細胞也有新突破!
    但即使在這種情形下,日本科學家們仍沒有放棄新冠肺炎以外的疾病,前兩天日本就宣布他們用ips細胞製作出了全球首例肝癌模型。比如,你發現自己臉上有了皺紋,那就用iPS細胞修復自己的肌膚,讓自己重返年輕。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 健康系統綜合科學研究科 納米生物系統分子設計學研究室的妹尾昌治教授與Said M Afify博士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分泌多種炎症性物質的人類肝癌細胞株培養上清液,培育出小鼠的iPS細胞,並將iPS細胞誘導為癌症幹細胞,然後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裸鼠肝臟中,製備成肝癌模型。
  • 肝星狀細胞是什麼
    核心提示:肝星狀細胞(Hepaticstellatecells)的名稱有多種多樣,如肝貯脂細胞、脂細胞、維生素A貯存細胞、竇周細胞、Ito細胞等,它是ECM的主要來源,肝星狀細胞激活並轉化為肌成纖維細胞樣細胞,各種致纖維化因素均把肝星狀細胞作為終靶細胞。
  • 日研究者利用ips細胞成功再生豬膝關節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8月16日報導,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研究小組15日宣布,通過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中成功再生了豬的膝關節。該誓言將有助於治療因膝關節軟骨被磨損變薄引起的「變形性膝關節症」。該研究小組今後將攜手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力爭在15年之後實現這一技術的臨床應用。
  • 日科學家發現萬能細胞(ips細胞)源頭
    據《日刊工業新聞》2011年5月31日報導,日本東北大學出澤真理教授與京都大學藤吉好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人體皮膚成纖維細胞中發現了萬能細胞(ips細胞)的源頭,可能推翻之前的ips細胞「細胞初始化」學說。
  • 首例使用ips細胞的患者將現身日本
    一名日本眼病患者將成為第一個用誘導幹細胞(ips)治療疾病的人。
  • 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姚紅傑課題組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江賜忠課題組合作,揭示出化學小分子來源ip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更加接近於ES細胞的表觀遺傳特徵。胚胎幹細胞(ES細胞)在再生醫學的臨床應用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但是由於存在倫理問題而被限制了應用。據報導,使用經典的四個轉錄因子Oct4,Sox2,Klf4和c-Myc誘導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4F-iPS細胞)與ES細胞存在表觀修飾差異的現象。北京大學教授鄧宏魁最早採用化學小分子誘導獲得多能幹細胞(C-iPS細胞)的方法,開啟了全新的iPS細胞獲取的方法。
  • 日本用iPS細胞培養出視神經細胞
    新華社東京2月11日電(記者藍建中)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新一期英國在線科學雜誌
  • 日本iPS細胞儲備取得進展
    自從京都大學研究組公布了從小鼠身上成功製造出iPS細胞(也稱誘導多功能幹細胞,人工多功能幹細胞)以來,截止到2016年,已迎來了第10年。目前,針對眼睛難病、脊髓損傷、心肌梗塞等,各種人類疾病,使用iPS細胞的再生醫療研究都獲得了進展。儲備移植用iPS細胞的業績規模也在擴大。自公布以來歷經10年,研究已經進入新階段。    到2022年,日本計劃儲備適合於8成以上日本人的iPS細胞。在京都大學的iPS細胞研究所中,「再生醫療用iPS細胞存儲項目」正在進行中。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007年11月,由中國科學家俞君英領銜的Thompson實驗室和山中伸彌實驗室幾乎同時報導,成功地誘導人皮膚纖維母細胞成為幾乎與胚胎幹細胞完全一樣的ips細胞,所不同的是日本實驗室依然採用了用逆轉錄病毒引入Oct3/4、Sox2、c-Myc和Klf4四種因子組合,而Thompson實驗室採用了以慢病毒載體引入Oct4、Sox2加Nanog和LIN28
  • 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2019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如今是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負責人)發現了一種將完全分化的細胞引導回多能性狀態的方法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他的配方來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 日本東大研究員iPS細胞研究造假始末—新聞—科學網
    在iPS細胞研究中造假。圖片來源:AP/Press Association ■本報見習記者 楊濟華 就在日本京都大學生物學家山中伸彌憑藉在2006年的研究中發現的誘導多能幹(iPS)細胞而榮獲本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幾天後,東京大學的一位客座研究員Hisashi Moriguchi
  • 日本研究確認iPS細胞「異體移植」安全性
    日本科研團隊18日報告說,他們在2017年為5名眼疾患者移植了異體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育出的視網膜細胞,目前已可確認這一臨床研究的安全性,受試者沒有發生明顯的排異反應和副作用。iPS細胞是通過對成熟體細胞「重新編程」而培育出的幹細胞,擁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分化潛力。
  • 山中伸彌稱08年日本iPS細胞研究進展不大
    iPS細胞研究進展不大 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研究領域整體輸給國外同行
  •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防止iPS細胞癌變的方法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日前發布公報稱,該校研究人員發現一種防止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再生醫療應用中發生癌變的方法,且已在脊髓損傷的實驗鼠身上確認效果。這一研究有助於提高iPS細胞在再生醫療領域應用的安全性。
  •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團隊成功以iPS細胞培育大量血小板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楊子晴】日本京都大學等研究團隊7月13日宣布成功研發出利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製成大量血小板的技術,可在5日內培育出1000億個血小板,且人工培育的血小板質量與正常獻血血小板質量基本無異。
  • 日本利用iPS細胞成功治癒猴子心肌梗塞
    日本信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猴子皮膚細胞製作iPS細胞,並移植到患心肌梗塞的猴子體內,成功將其治癒。該成果發表在2016年10月10日的《自然》雜誌上。    研究小組從不易引起排斥反應的特殊免疫型食蟹猴的皮膚上提取細胞,將其誘導成iPS細胞,並注射到患有心肌梗塞的其他猴子的心臟內。經投放免疫抑制劑觀察,認定移植的細胞附著存活,與未移植的猴子相比較,其心臟收縮能力有一定程度改善。    另一方面,在移植後的14天內,被移植的所有5隻猴子均發生過「室性心動過速」心律不齊現象。
  • iPS細胞:再生的希望與風險
    2012年,京都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發表文章說,他們首次利用iPS細胞成功培育出實驗鼠的卵子,並使其受精,誕生出健康的小鼠。該研究小組還曾於2011年8月成功「人造」實驗鼠精子。從理論上說,「人造生命」已成為可能。
  • 日本ips技術攻克疑難病病理,有望開發藥品!
    但即使是這樣,日本研究人員還是沒有放棄這種冷門疾病的治療希望,他們通過ips細胞建立模型還原了CADASIL的致病機制,這對研發治療藥物有非常大的幫助。 CADASIL是什麼? CADASIL為系統性血管疾病,病變常累及外周血管。
  • 日本通過iPS細胞研究解開Pendred症候群發病機理
    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的研究。他們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後引入小鼠成纖維細胞,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iPS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日本開發成功不依賴iPS細胞而直接由皮膚細胞培殖成軟骨細胞技術
    據《日本經濟新聞》等報導,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研究小組研製成功不依賴iPS細胞而由人體皮膚細胞直接培殖出軟骨細胞的技術。製作時間較通過iPS細胞技術培殖縮短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