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評論:依靠科學 尊重知識 才能在風浪面前處變不驚

2020-12-03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在疫情的大戰大考中,醫務工作者、社區「網格員」、科技工作者以及千千萬萬的江蘇兒女,用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文明良好的科學素養、客觀全面的理性思維和擔當作為的責任意識,凝聚贏取抗疫勝利的強大合力。江蘇的抗疫實踐充分證明,無論是面對發展道路上的「灰犀牛」還是「黑天鵝」,只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相信科學、依靠科學,尊重知識、遵循規律,就能在風浪面前處變不驚、化危為機。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王鵬 李棟 鄒文杰 沈驍 薛蘇陽 供片臺/淮安臺 徐州臺 泰州臺 編輯/劉琳)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尊重科學才能科研創新,施一公:年輕科學家應該具備「科學精神」
    大會上,施一公給出了「科學精神」的一個概念。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可以看出科學精神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在巨大的疫情面前,人類的科研水平還是暴露了落後的一面。人類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包括了能源危機,氣候、糧食安全等等。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人類更需要共同去面對這樣的問題;而且人類面對未來的挑戰,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變得尤為重要。當然,這些都離不開科學的發展。
  • 【綠鏡頭·感悟】尊重客觀規律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阿魯科爾沁旗篇:尊重客觀規律才能實現科學發展文/孫俊傑從最初的試驗種植到目前已經形成的牧草產業,我們深刻地懂得了一個道理: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才有了科學發展的今天。  阿旗地處科爾沁沙漠,荒漠化嚴重,我們採訪的時候正趕上颳起4-5級大風。「過去要是趕上這樣的風天,沙子刮起來,人都睜不開眼睛。」高明文說。而現在正是苜蓿花開放的時候,滿眼的紫色小花似繁星點點,青草和苜蓿花的清香伴隨清風撲鼻而來,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大口呼吸。
  • 央媒刊文:要尊重郭英森夢想,但稱「諾貝爾郭」是不尊重科學
    隨即,今天朋友圈中便出現了這樣的標題《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尊重知識何其難」、「我們欠他一個道歉」……科技日報2月22日刊文指出,夢想是一回事,科學是另外一回事。節目中某些專家不由分說地打斷與嘲諷,固然是對郭英森夢想的不尊重,但不顧科學事實就一擁而上冠之以「諾貝爾郭」的稱號,則是對科學的不尊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根澤爾: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對於德國科學界而言,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確值得讚譽。除了根澤爾,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主任,來自法國的科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也喜獲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德國非大學研究機構多年來堅持開展基礎研究結出的碩果。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根澤爾: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該獎旨在對諾貝爾獎遺漏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予以獎勵。因此,我想也就這樣了。另外,在過去的幾年中,物理學中的天體物理學獲得了三次諾獎。所以我認為不再可能(落在這個領域了)。今天早上,這讓我感到非常驚奇和高興。」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聯邦教研部長卡爾利切克(Anja Karliczek)在第一時間祝賀了根澤爾獲得諾獎。
  • 尊重科學,是歷久彌堅的實踐品格
    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這樣一種精神氣象,在抗疫鬥爭中蔚然深秀,為疫情防控提供強大支撐,也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大河注入汩汩泉流。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鬥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 一堂穿越時空的特殊「黨課」
    隨著中國照片檔案館大門開啟,一張張照片在我們眼前划過,又遠離;一段段歷史在我們面前展現,又隱去;一個個曾經鮮活的面容,帶著歷史深處的記憶,來了,又走……時空變幻中,以往那些扁平的畫面,都被賦予了生命力,直達我們內心深處。淚眼之中,靜穆之中,伴著激昂的《國際歌》,共產黨人用近一個世紀的信仰與追求、責任與擔當、氣質與情懷,給我們上了一堂特殊的「黨課」。
  • 李克強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麥克納特時強調 更多依靠科技創新...
    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麥克納特。新華社記者謝環馳攝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記者郝亞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3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美國《科學》雜誌主編麥克納特,就科學技術、航天、教育、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等問題回答了提問。    李克強表示,尊重科學、尊重知識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當今時代,科學技術不僅關乎經濟社會發展,而且事關民生改善。
  • 韓寒主編科學文藝畫冊 為尊重劉慈欣臨時更名
    韓寒主編科學文藝畫冊 為尊重劉慈欣臨時更名 但上市之後卻表現不俗,截止發稿之時,列當當網科普類別第一名,作為一本定價達398元的「貴」書,實為不易,網友評論也是100%五星推薦。知名主持人李艾也在微博大讚該書。  《它們》是一部巨型科學文藝畫冊。畫冊裡的主角是消失的星球統治者——恐龍。全書用180幅無與倫比的畫作,簡潔流暢的文字,豐富準確的知識,震撼還原了恐龍在中生代誕生、生活、繁衍、遷徙、捕食、鬥爭,乃至滅亡的全過程。
  • 科研與科普:COVID-19讓科學知識走出象牙塔
    從Twitter的帖子到主要新聞媒體的評論頁面,科學家們走出了實驗室,直接與公眾互動,為此Nature Medicine發表文章對此現象帶來的思考進行討論,題為Scientists, keep an open line of
  • 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學習...
    這是對全黨發出的學習動員令,也深刻揭示了學習的科學方法論。  在我們黨的發展史上,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中央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大學習都能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實現大發展、大進步。正如習主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 從科學角度來說,怎樣才能穿越時空回到過去?
    其實從科學角度來說,理論上,有些做法能做到「穿越時空」的效果。一:超光速相對論的「鍾慢尺縮」效應說明了當一件物體越接近光速,時間就會過的越慢。很多人根據這個推論延伸出,只要超越光速就可以讓時間倒流,事實上,愛因斯坦從未說過這樣的話。若時光真的倒流也就違背了「因果論」產生了很多矛盾的「時間悖論」。
  • 以尊重科學的態度審視科技史項目
    不屬於科學技術的東西不應該寫入科技史,尤其不應該將本不符合科學發現或技術發明標準的東西肆意拔高。這個看似簡單而且合理的原則,在我們日常的科技史教學和研究中卻很難貫徹。於是,我國出版的不少中國科技史專門著作和論文,竟然被寫成了「沒有科學的科學史」和「不尊重科學的科學史」。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諾貝爾哥"與引力波:該受尊重的不僅是夢想,還有科學
    科學界證實了引力波,這一重大喜事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普及科學的美好前景,可五年前的一期《非你莫屬》卻將一群不明真相的網友捲入偽科學的漩渦。  這兩天,「諾貝爾哥」郭英森和他的「科學夢想」在網絡上可謂是風頭無兩,網友們紛紛斥責節目的主持人和嘉賓,並提出「請尊重別人的夢想」。
  • 陪你讀書:《空間簡史》開啟你的時空之旅
    陪你讀書40期-空間簡史03:05來自新東方在線中小學親愛的同學們,如果你是一位科學愛好者《空間簡史》裡有這樣一段話:時空是無時無刻不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再也沒有比時空問題與我們人類關係更密切、更直接的了。人一降生下來,就立即投入到了時空的懷抱。人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對自身生存的時空有了漸漸的認識,並各自都對此有著無限的遐想。如果人類沒有對時間、空間的基本認識,人類就根本不可能認識自我,也不能把握自我。也許你會說,認識空間有什麼用?
  • 風浪黑暗中必有出路-甲常年期第十九主日(瑪14:22—33)
    因為每當德軍靠近倫敦時,國會大廈的大笨鐘就會敲響,呼籲所有的人,上至國王首相,下到平民百姓,全力投入祈禱,依靠大能的救主耶穌。是俯聽祈禱的耶穌使戰局發生根本性的扭轉,取得奇蹟般的勝利。三、信心盼望的管道——仰望希伯來書指導我們說:「所以,我們既有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種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希12:1—2)1、卸下:今天福音中當伯多祿看到風浪時,心生恐懼,信心頓失,險些沉入水海底。
  • 要尊重郭英森夢想,但稱「諾貝爾郭」是不尊重科學
    近日,社交網絡上不少人為「諾貝爾哥」郭英森在5年前的一檔電視節目中「首提引力波遭嘉賓嘲諷」一事鳴不平,「連最起碼的尊重都沒有」,因而認為「如今他們都欠他一個道歉」。更有甚者,居然因此事而為「拱手相讓的諾貝爾獎」叫屈,我覺得這不免就貽笑大方了。  夢想是一回事,科學是另外一回事。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校長餘敏明寄語學子:獨立思考、尊重科學、篤行致遠
    因此,在學生正式開啟這段嶄新旅程之前,作為校長和師友,餘敏明向新生們分享了三個觀點:學會獨立思考;尊重科學規律;堅守篤行致遠。他希望同學們能傳承「成於大氣,信達天下」的校訓精神,審慎科學,直面困難和挑戰,練就過硬的本領,扛起肩上的責任,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度過充實而愉快的大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