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科爾沁旗篇:尊重客觀規律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文/孫俊傑
圖為正在收割的牧草。申敏夏攝影
圖為奶牛等食草牲畜最愛吃的「牧草之王」——紫花苜蓿。申敏夏攝影
圖為已經晾曬好並打捆好的乾草,以方便運輸。申敏夏攝影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以下簡稱阿旗)紫花苜蓿種植基地,畜牧業局草原管理站站長高明文介紹了從2008年開始在這片荒漠化的草原上進行節水種植人工牧草的歷程。從最初的試驗種植到目前已經形成的牧草產業,我們深刻地懂得了一個道理: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才有了科學發展的今天。
阿旗地處科爾沁沙漠,荒漠化嚴重,我們採訪的時候正趕上颳起4-5級大風。「過去要是趕上這樣的風天,沙子刮起來,人都睜不開眼睛。」高明文說。而現在正是苜蓿花開放的時候,滿眼的紫色小花似繁星點點,青草和苜蓿花的清香伴隨清風撲鼻而來,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大口呼吸。阿旗的熱量資源、光照資源充沛,只是雨量不足。高明文指著眼前的苜蓿地說,過去這裡下一次雨,小草都發芽長出來了,一周不下雨就又枯死了,以致沙化日益嚴重。但由於地形的關係,阿旗地下水資源豐富,採取節水灌溉,實現人工調節水資源,大面積種植紫花苜蓿後,畝產量可高達1000公斤以上,是當地天然牧場草量的11倍,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贏,走上了科學發展的道路。
從阿旗草業發展的成功案例,想起了幾十年前在內蒙古東部進行的大面積綠化造林。由於種植的速生楊需水量大,加之地下水匱乏和自然降水不足,經過幾年,那些楊樹生長緩慢,有些成了半死不活的「老頭樹」,和當初的「速生楊」目標背道而馳,更無從談起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阿旗草業的成功再次提醒我們,只有採取因地制宜、尊重客觀規律的路子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敖漢旗篇:腳踏實地的堅守
7月28日,我們隨著中國氣象報「綠鏡頭」採訪組來到赤峰市敖漢旗,在這片美麗的土地,結識了敖漢旗農牧業局總農藝師徐峰,聽他像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介紹敖漢旗開展優質穀子的栽培以及開展試驗基地建設的情況,驚詫於他對農業技術的精通,更佩服他對敖漢氣候特點的研究。敖漢旗氣象局局長趙金華說:「這些農業專家對氣象知識的了解一點也不亞於我們的氣象專家。」
我們利用飯後的時間和徐總師進行了簡單的交談。他說:「我在敖漢農業部門工作了十八年,跑遍了敖漢山山水水,夏天就天天在地裡跑,沒有想過去別的部門,就是去了也不知道還會做什麼。」就這樣,他在赤峰農業戰線工作十八年,也研究了十八年。在穀子品種試驗基地,看他對100多個穀子品種的熟悉和熱愛,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充滿了感情,讓我由衷地感慨:十八年的堅守和耕耘帶給他的是如秋收時沉甸甸的果實,我也由衷的想給徐總師一個大大的「贊」。
(責任編輯: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