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十二月中氣
時光無聲,不知不覺冬至已悄然而至。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又名「一陽生」,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這天意味著進入數九天氣,最寒冷天氣的來臨。
在我國古代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 至 三 侯
一候,蚯蚓結
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
冬至後五日「麋角解」,鹿屬陽,山獸,感陰氣而在夏至解角。麋屬陰,澤獸,感陽氣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動
冬 至 習 俗
祈 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
賀 冬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祭 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九 九 消 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 至 食 俗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吃 餃 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在北方許多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
吃 湯 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麵團,裡面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蔔絲等。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吃 餛 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
吃 狗 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 年 糕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 蕎 麥 面
吃蕎麥麵則是浙江等地的習俗,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麵吃。食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有害物質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