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醫生》《在一起》,用影像記錄疫情「醫情」

2020-12-22 刺蝟公社

醫院裡有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每天都發生著生與死的強烈衝突,相比其他行業有更多內容開發的可能。

作者 | 語境

編輯 | 楊晶


2020年大年初三,紀錄片《中國醫生》在愛奇藝悄悄上線了。


《中國醫生》聚焦了普通病患的故事與一線醫生的個人成長。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的特殊時期,平臺與片方希望讓《中國醫生》的故事為普通人帶去一份信念,因此在大年三十臨時決定將紀錄片提檔。


一時間《中國醫生》成為熱度最高華語片,目前依然保持著豆瓣9.3的高分。


但總導演張建珍沒有停下。在醫生逆行馳援武漢的背景下,《中國醫生》團隊再次出發,深度跟蹤拍攝武漢4家醫院、8個醫療隊、30多名醫護、20餘名病人,記錄了從疫情爆發到醫療隊凱旋期間的醫護群體戰疫故事,即《中國醫生戰疫版》。


12月19日,由健康報社、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辦,中國建設銀行廈門市分行提供公益支持的「金舟杯」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暨健康中國文化周在廈門舉行。《中國醫生戰疫版》獲得了大會最高獎項「金舟獎」,《中國醫生》則被評選為健康文化傳播年度影響力紀錄片。此外,在千餘部徵集作品中,共有150部不同類型的作品獲得了16個獎項。


2020年,在「全員戰疫」這個特殊時期,健康傳播與影像媒介融合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醫生》總導演張建珍


特殊時代下的影像見證


由丁香園與《健康報》共同發布的《2019 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96%的公眾表示自己存在健康相關的問題,93%的公眾認為身體健康是最重要的事,而公眾健康遠未達到期望值。


影像是獲取健康相關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今年的疫情加速激活了不同的影像形式和傳播渠道。


從視頻平臺的反饋不難發現,近幾年來醫療類題材和健康類題材愈加受到用戶的關注。


今年下半年,騰訊視頻進行了一次紀錄片的用戶調研,結果顯示紀錄片產量第一位是美食題材,第二位是醫療題材。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經理、騰訊視頻紀錄片運營總監朱樂賢說,這跟社會的快速發展有密切關係,《中國醫生》等紀錄片的爆發,可能帶來了醫療整體行業紀錄片的快速發展。


導演張建珍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爆款的誕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中國醫生》能夠出圈與時機有極大的關係,但作為專業的創作者,她的追求和標準始終不變,最關心還是觀眾「是否認可這部片子、是否有所觸動」。

圖片來源:豆瓣


張建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從事影視傳播研究,《中國醫生》這個項目就是建設性新聞理念的實踐成果之一。


選擇落點「醫療」題材,不僅因為項目由健康報社發起,也與她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


2008年,張建珍的父母被查出腫瘤晚期,作為醫患家屬,她在北大腫瘤醫院裡面待了整整一年。


當時的主治醫生給了她極大的幫助,不僅是專業技術,更重要的是醫患間的正向溝通。這讓她覺得「儘管在治療的過程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但每一步選擇都是沒有遺憾的」,也讓她對醫療的本質和醫患之間的關係有了深入的理解。


如此的親身經歷和情感投入,影響了她對於紀錄片呈現的視角和風格。


在近些年較為受關注的紀錄片中, 《生門》運用生猛的鏡頭語言,透過無數孕婦生產直面生命的誕生和生死的交替;《人間世》從患者的角度出發,聚焦病痛與生死考驗下的殘酷選擇;而《中國醫生》的故事線則脫離了「緊張、刺激、悲痛」的場景,以一種「溫暖、平和、細緻」的基調,真實地呈現可敬可愛的醫護形象和複雜的醫患關係


國產醫療紀錄片類型和視角的多元化是健康影像內容繁榮的一個側面寫照。


在2020全國衛生健康影像大會上,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尹鴻提到,不論是專業設備錄製的紀錄片還是用手機隨手拍下的短視頻,無論是疫情的影響、醫生的奉獻、還是每個普通人面對疫情的日常防護......所有的細節都在影像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愛奇藝紀錄片頻道總監寧玉琪也表示,長視頻不僅能呈現人物及故事的豐富,也能向用戶更全面展示科學內容,這是一個持續性的需求。


專業真實與藝術「共生」


與其他類別的內容不同,衛生健康影像對專業性有著極高要求。一方面它具有較高的知識門檻,另一方面它關乎每個人的生命健康。


醫療劇一直以來是影視劇深耕的領域,被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影視評論家戴清稱為「創作富礦」。即使是經過藝術加工的醫療劇,第一個原則依然是保持專業,進而將高度專業的醫學知識和理念,通過影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走進人心。


抗疫劇《在一起》的製片人孫昊,曾先後參與《心術》《離婚律師》《安家》等行業劇。在它看來,行業劇的拍攝多依賴於某個行業的專業知識,而醫療劇的專業特殊性在於「性命攸關」。此外,它和每個人都密切相關,還可能涉及到醫保政策、基層看病難等社會問題。


《在一起》是一部時代報告劇,一個特殊時期下的「命題作文」。8個月的時間對於一個常規的電視劇創作是非常緊迫的,因此電視劇採取了單元劇的形式進行多劇組拍攝。


圖片來源:豆瓣


但時間的緊迫性絲毫不能讓作品的專業度打折扣。「當時疫情的病理機制、治療手段和防禦方法都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算式,我們儘可能地通過大量的採訪去求得一些專業性的指導,詳細到怎麼戴手套、怎麼穿防護服、醫生在治療過程中有什麼分歧等等。」孫昊說。


過往播出的醫療劇中,常常有業內專家指出劇中與專業問題相關的疏漏或錯誤。而有時候,也可能是醫學界對於某種病症處於探索階段,不同專家有不同的理解。孫昊認為這恰恰是一個積極討論,可能有助於行業進一步研究探索,「但從製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至少得讓醫護人員覺得這部作品拍得『真』」。


儘管是一項特殊任務,《在一起》克服的挑戰也是醫療類劇集共同面臨的問題。它的借鑑意義除了專業、還有真實和克制。《在一起》最大可能地做到真實還原,不追求過多的藝術加工;在情感表達上也更加克制,煽情反而會適得其反,真實故事本身就具備強烈的情感衝突。


而對於「記錄真實」的《中國醫生》能被認可,張建珍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自己「沒有做紀錄片的套路」。《中國醫生》和《中國醫生戰疫版》中的片頭曲並不是傳統記錄片會採用的風格,例如《Heroes in White》中就加入了說唱這樣的年輕元素。


如今強調打全媒體矩陣,組合式傳播團隊對於紀錄片的傳播也十分大膽創新。「紀錄片《中國醫生》」的抖音運營非常年輕化,能夠很快找到適合傳播的興趣點,和適合短視頻平臺的呈現形式。其中,靠著顏值出圈的年輕醫生徐曄的一條內容就收穫了近170萬點讚。


截自抖音@紀錄片《中國醫生》


「不管在什麼平臺,做抖音還是其他新媒體,都要考慮用戶的接受習慣和心理。」張建珍說。這條準則同樣適用於紀錄片的創作,這個分寸很難把握,用一句話說就是「先讓自己成為一名觀眾,才能感動更多觀眾」。


醫院裡有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每天都發生著生與死的強烈衝突,相比其他行業有更多內容開發的可能。


孫昊回憶,8年前《心術》的拍攝基於神經外科,而現在醫療劇涉及的科室越來越豐富,包括急診室、心臟外科、婦產科、兒科等。如果從行業角度切入社會話題,老人的健康是他未來關注的領域之一。隨著老齡化加深,一對年輕夫妻如何贍養4位老人甚至8位老人,將會是未來要探討的問題,也是電視劇的創作源頭。


張建珍也在籌劃其他的醫療紀錄片:「在醫療領域我會一直做下去,要進一步把專業的東西想辦法能科普化或者通俗化,以故事的方式讓大家更多地接受,能讓大家受益。」

相關焦點

  • 記錄與「疫魔」賽跑瞬間,中山醫生作品入圍中國無人機影像大賽
    來源:中山日報欄目:新聞 17日,記者了解到,在近日舉辦的瞰世界—第六屆(2020)中國無人機影像大賽中,中山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李曉群拍攝的作品《與「疫魔」賽跑》入圍了「疫情下的中國」單元。
  • 用影像訴說歷史 「難忘2020 記錄中國」攝影大賽啟動
    央廣網西安11月17日消息(記者劉濤)為展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小康生活、講述脫貧攻堅路上的感人故事、記錄疫情防控期間的難忘回憶。由陝西省新聞攝影學會、西安商網、西安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難忘2020 記錄中國」攝影大賽11月16日正式啟動。
  • 用影像記錄我們的時代——2020華語紀錄片年度觀察
    所以,情報君總結了今天這篇年度觀察,和大家一起回顧,過去的這一年裡,我們的紀錄片行業整體發展和生存形態究竟如何?有哪些紀錄電影登上了大銀幕?又有哪些作品給觀眾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以及,我們究竟還需要什麼樣的紀錄片?全民抗疫,記錄時代2020年,疫情成為了一個貫穿全年的關鍵詞。
  • 南開大學與推想科技利用CT影像AI篩查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同樣可以看到AI的助攻。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程明明教授團隊聯合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冠肺炎CT影像AI篩查系統,已在包括湖北在內的國內40家醫院應用部署,輔助醫生開展新冠肺炎快速診斷、程度評估、病程動態監測等工作。
  • 智能醫生的締造者 新冠肺炎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
    來源:鳳凰網綜合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給各疫區本就處於飽和狀態的醫療系統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多年來致力於用先進科技解決民生問題的推想科技了解到這一情況之後,調集主創團隊,多方奔走,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主要特徵,推出了新冠肺炎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為醫生提供了早期預警、快速篩查、鑑別診斷、病程進展分析等功能。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的習慣,開始用視頻「寫」武漢日記。在那之前,我已經好幾天沒出過門了,但網上關於疫情的信息越來越多,看得讓人恐慌,我就想出門看看外面到底什麼情況。加上平時就有記錄生活、記錄畫面的習慣,我就把所見所聞拍了下來,簡單剪輯了一下,然後習慣性地放到了微博上。第一集的「誕生」,說來就是這麼簡單。
  • 「中國無人機影像大賽」舉辦頒獎禮,郎朗奏《我愛你中國》致敬戰疫英雄
    ,當時就覺得應該用航拍影像的方式記錄這場無硝煙的戰鬥,所以我拿起手上的無人機和相機,記錄了上海空城的狀況。因為是從早上拍到晚上,當時就想到起名《上海空城日記》,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上海抗擊疫情的一天。」作者Captain機長說。短片結尾處,上海的廣告屏幕集體播放著抗擊疫情的標語,「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一幕感動了觀眾和評委:「作品非常巧妙以時間流逝作為敘事線索,呈現大城市的『停滯感』,結合地面鏡頭和克制的生活節奏,讓人產生共鳴。」
  • 《2020 春天紀事》今日開播 打造中國科學抗疫的影像樣本
    到了2020年的春天,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這是一種怎樣的病毒?它的感染機理是什麼?傳播性如何?如何才能有效控制住疫情?一系列問題擺在了世人面前......紀錄片揭秘中國科學「戰疫」的整個發展歷程,首次公開國家層面科研攻關的全過程,展示危機心理幹預戰場面臨的挑戰,講述社會疫情防控的宏大體系是如何構建,以及各行業的逆行者們是如何不畏艱險眾志成城的感人故事。該片既回應了世界對於中國疫情防控的關切,體現了信息的公開透明,還用科學託舉起生命的希望,成為2020年中國科學「抗疫」彌足珍貴的影像樣本。
  • 無人機影像大賽「饕餮之夜」舉行,郎朗想用無人機給吉娜製造浪漫
    (第六屆(2020)中國無人機影像大賽「疫情下的中國」單元最佳紀錄短片《上海空城日記》視頻畫面)《上海空城日記》則獲得了該單元的最佳紀錄短片,「大家都宅在家裡,用空城與疫情做鬥爭,當時就覺得應該用航拍影像的方式記錄這場無硝煙的戰鬥
  • 蜘蛛猴麵包:用影像記錄武漢人的力量 | 2020青年力量
    蜘蛛猴麵包一邊在武漢做志願司機,一邊用影像記錄這座城市:他想讓大家看到這座城市的力量,消除恐懼,共同度過2020年的春天如果累計全網播放量,林文華的Vlog《武漢日記2020》有幾千萬次的播放,無論是抖音還是人民日報,都曾多次轉發。他的網名更為人所熟知:蜘蛛猴麵包。
  • 用影像傳遞敬意與感恩,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致敬時代英雄
    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眾志成城,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而串聯起這十個故事單元的隱含邏輯,則是還原疫情中不計其數的普通人的貢獻,用普通人的視角為平民英雄寫傳。 上海文廣影視集團副總裁陳雨人這樣解讀該劇:「疫情阻擊戰中,14億中國人民守望相助。電視劇創作者希望通過這部作品,真實呈現全民記憶裡眾志成城的日子。」
  • 疫情結束之後,希望所有醫生都可以被善待
    攝製組用長達一年的時間,跟拍了中國6家大型的公立三甲醫院裡20多位醫護人員的生存現狀,不擺拍、不渲染,做到了百分百的真實記錄。很多人忽然意識到,醫生們在疫情一線的奔波忙碌,才有了大家的健康平安。有網友給《中國醫生》留言:很幸運,中國總被一些勇敢的普通人保護著。
  • 用影像記錄20年!「松湖城跡」全國影像大賽正式啟動!
    ,吹響向全社會徵集影像作品的號角。憶當年,眾多攝影家齊聚松山湖畔,拿著長槍短炮,記錄下許多動人的瞬間。明年就是松山湖成立20周年的重要時刻,希望各位影像愛好者充分發揮攝影藝術的魅力,以豐富的鏡頭語言和獨特的鏡頭視角,展現松山湖創業創新的新高地、生態優良的城市品質、宜居宜業、多元化的社會等徵集內容,讓更多的人認識松山湖、了解松山湖。用影像勾起記憶,見證歷史,印記時代。
  • AI成影像標配,醫生到底需要什麼?大佬們向影像領域傳達了什麼?
    相對於往年,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的醫學圖像研究實力增加非常快。」在這些論文之中,「智能」是一個繞不開的詞。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內,「影像智能」將持續成為醫學影像界的重要話題。人工智慧佔領醫學影像領域「Deep learning dominates everything.」
  • 「公元二二抗疫影像展」在京開幕
    本報北京9月27日電(光明網記者姚坤森、黎夢竹)作為「北京國際攝影周2020」首場展覽,「共渡——公元2020抗疫影像展」於27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南廣場開幕,標誌著「北京國際攝影周2020」正式啟動。本屆北京國際攝影周以「影像:穿越現實」為學術主題,「抗疫·脫貧」「一帶一路」為內容主題。其中,「共渡——公元2020抗疫影像展」由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主辦,由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光明網、中國通信攝影協會、《中國衛生影像》雜誌社、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承辦,是全國第一個全面記錄人民抗疫歷程的大型攝影展,分為「中國抗疫新聞攝影展」「萬象德彰」「醫道濟世」「影相載志」四大板塊。
  • 竹內亮回應華春瑩點讚:中國後疫情時代值得記錄
    繼《南京抗疫現場》後,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又一部紀錄片《後疫情時代》在中日兩國引起熱烈反響,登上日本雅虎頭版和中國微博熱搜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日前也為之點讚。他如何回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又如何闡述自己持續記錄中國的緣由?未來還計劃拍攝中國哪裡?
  • 無人機影像大賽饕餮之夜舉行,郎朗請教飛手用無人機給吉娜浪漫
    《我愛你中國》時,醫護人員送危重型新冠病人做檢查、南京&34;快速搭建、廣告屏幕集體播放抗擊疫情標語的畫面一一播映,&34;大氣的音樂與戰&34;畫面相遇,旋律與影像融為一體,成為撫慰心靈的治癒力量,引發現場觀眾強烈共鳴。
  • 南京首現罕見疣鼻天鵝 此前未曾有過影像記錄
    南京首現疣鼻天鵝南京首現疣鼻天鵝,且有明確的影像記錄!觀鳥愛好者韋曄在其網絡平臺「跟著動物去旅行」上發布了疣鼻天鵝圖片和視頻記錄,引起了觀鳥愛好者的關注。據了解,全球共有7種天鵝,中國有穩定、可信記錄的主要有3種: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其中小天鵝是南京的常客,每年冬天在石臼湖越冬;大天鵝主要在北方越冬,南京只有過零星的記錄。「這隻天鵝落下後,和水面的家鵝一起遊蕩。菸灰色的羽毛表明,這是一隻未成年的天鵝。」
  • 無人機影像大賽饕餮之夜舉行 呈現科技與藝術視覺盛宴
    「2020年度圖片」記錄南京「火神山」速度 「疫情下的中國」單元凸顯「堅韌的力量」為致敬今年在「戰疫」中默默付出的「戰士」,本屆中國無人機影像大賽特設 「疫情下的中國」單元,希望通過影像的力量,展現他們在危難時刻的擔當,傳遞愛與希望,激勵更多人面對災難時的信心。
  • 她用鏡頭記錄警營動人故事!早安!
    作為警營攝影愛好者,她用鏡頭畫面讓人們來了解警察、關心警察的心情尤為急迫。於是,王菊萍便開始收集受傷民警和警務輔助人員的各種資料,經常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影像作品來體現公安民警的奉獻和擔當精神,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打那開始,無論局裡有什麼行動,或有什麼突發事件,王菊萍總是隨警作戰,隨時出現在第一現場,用鏡頭對準自己的戰友,用畫面記錄每一個感人的瞬間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