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長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相等學生為什麼容易判斷錯誤,僅僅是因為馬虎嗎?
邊長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相等學生為什麼容易判斷錯誤,僅僅是因為馬虎嗎?我想不僅僅是馬虎的原因。
考點無非:
1.正方形的周長是指圍成正方形四條邊的總長度,正方形的面積是指圍成正方形的大小。兩者意義不同,無所謂誰大誰小;
2.正方形的周長是邊長×4,正方形的面積是邊長×邊長。兩者的計算方法也不同;
3.周長的計量單位是長度單位,面積的計量單位是面積單位。計量單位不同。
故答案為:錯誤.
這樣講就可以了嗎?應該說大多分孩子都過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再檢查,又有更多的人會做錯,我覺得這種情況很奇怪,也很好奇,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段考還有一個跟這個問題有些類似的錯誤:
78-78÷3
很多孩子都算得0,這難道僅僅是因為孩子們馬虎嗎?
用馬虎來描述行為上的錯誤,對於我們的教學可能幫助不大,所以我想知道深層的原因,畢竟一說馬虎,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做事情認真一些,但是這樣的要求,可能一點用都沒有,還不如像針對計算一樣,算完驗算,當我們教會他們用驗算來判斷自己的對錯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了,具體他做不做是他們態度的問題,不是技術上的問題。
那到底問題出在哪呢?
我是這樣想的,首先我們一起看,我們都會發現這樣的題都有一個誤導學生犯錯的地方,如周長面積的數值都是16;如78-78我們看一眼都知道是0;以前我以為因此這樣能誤導學生發錯是因為學生的思維過快,沒有深入思考的原因,但是具體是嗎?
想得快,當然不等於馬虎對吧?
對於78-78÷3這樣的題,我倒是找到對策的,就是細要求,就是把做題細化成一統系統,有形的和無形的方法結合能夠解決學生被老師誤導,就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外,還要求學生用筆畫一畫先算的那一步,這樣強化了計算的步驟後,學生就會意識到老師挖的陷阱。
如:78-78÷3
但是這是因為學生思維過快,而引起的錯誤嗎?還是出卷老師的有意誤導?為什麼能誤導?這樣的題在學生的腦海裡會引起什麼樣連鎖反應孩子就會犯錯了?
突然想起我小的時候捕捉老鼠做的陷阱,鐵夾子上放著誘餌,並把鐵夾子放在鼠洞門口,很多時候,老多時候我自然是不知道老鼠是因為貪吃,還是別的原因,反正你放誘餌就是比不放誘餌更容易捕到獵物。
所以我個人感覺78-78÷3這樣的題就像是放了誘餌的捕鼠鐵夾子,所以學生被夾住的可能性突然就多了。
那像這樣的題有什麼對策嗎?從逃生的小老鼠那可以知道,就是接觸過,有經驗。但是經驗久不用了,或者是久不經歷了,小老鼠就忘了,有沒有一勞永逸的?很顯然這是我們作為老師應該追求的,就是如何讓孩子認識誘餌。
從我們心理學知道,我們知道記憶是因為腦電波流過大腦留痕形成的,留過的次數多,記憶就深;記憶有短時記憶和永久記憶兩種;還有不常用的記憶會被被的記憶所覆蓋。
從上面的兩道題看,我們知道,16相等比16米和16平方米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在學生的腦子裡面更加的根深蒂固,所以學生首先調動的記憶肯定是對;既然有這樣一種必然的結果。我們就應該想辦法加強學生的記憶。
我是這樣想的,對於78-78÷3我是有對策的,但是對於「邊長是4分米的正方形周長和面積相等對嗎?」怎麼加強記憶讓孩子識別誘餌?
我是這樣想的,認識考點那是肯定的,這叫正本清源,其實為了較強記憶,特別是那些對於學生來說陌生的概念、知識等類比也很重要,如在1301班我舉了這樣的一個例:「16米和16平方米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所以他們不相等,就像1元錢跟1角錢不相等一樣」這樣一舉例,感覺1班的出錯的比5班的少。
那對於類比有什麼樣的要求嗎?
我是這樣想的,例子一定是學生熟悉的,是他們耳熟能詳的的,這樣才能讓他們用來判斷,使這樣的例子就像是學生手裡的尺子,成為他們一生的工具,這工具能讓他們測量、判斷類似的問題的對錯。
其次,例子要貼切,有可比性,甚至知識一致性。
你覺得是這樣嗎?還是有別的其他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