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FinFET時代的技術演進

2020-12-06 OFweek維科網

FinFET電晶體架構是當今半導體行業的主力軍。但是,隨著器件的持續微縮,短溝道效應迫使業界引入新的電晶體架構。在本文中,IMEC的3D混合微縮項目總監Julien Ryckaert勾勒出了向2nm及以下技術節點發展的演進之路。在這條令人振奮的道路上,他介紹了Nanosheet電晶體,Forksheet器件和CFET。其中一部分內容已在2019 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IEDM)上發表。

FinFET:今天最先進的電晶體

在每一代新技術上,晶片製造商都能夠將電晶體規格微縮0.7倍,從而實現15%的性能提升,50%的面積減小,40%的功耗降低以及35%的成本降低。幾年前,業界為了維持這種微縮路徑,從「老式」平面MOSFET過渡到FinFET電晶體架構。在FinFET中,源極和漏極之間的溝道為fin的形式。柵極環繞該3D溝道,可從溝道的3個側面進行控制。這種多柵極結構可以抑制在柵極長度降低時帶來的短溝道效應。

出色的短溝道控制能力至關重要,因為它奠定了器件微縮的基礎,允許更短的溝道長度和更低的工作電壓。

2012年,首款商用22nm FinFET面世。從那時起,FinFET體系結構進行了持續的改進,以提高性能並減小面積。例如,FinFET的3D特性允許增加fin片高度,從而在相同的面積上獲得更高的器件驅動電流。如今,業界正在加快生產的10nm / 7nm晶片也是基於FinFET。在最先進的節點的標準單元大多是6T單元高度,也就是是每個器件最多擁有2根fin。

Nanosheet:器件進化第一步

但是,隨著工藝微縮至5nm節點,FinFET架構可能不再是主流。在溝道長度小到一定值時,FinFET結構又無法提供足夠的靜電控制。最重要的是,向低軌標準單元的演進需要向單fin器件過渡,即使fin高度進一步增加,單fin器件也無法提供足夠的驅動電流。

隨著技術節點的不斷變化,半導體行業並不急於轉向其他電晶體架構。一些公司甚至可能決定在某些節點停留更長的時間。但是,仍然存在需要最新的「通用」 CMOS解決方案的應用,例如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和數據中心伺服器。通過這種通用CMOS解決方案,可以在相同技術節點中使用相同的電晶體架構來實現晶片上所有的功能。

在這裡,Nanosheet可以來幫助解圍。Nanosheet可以被視為FinFET器件的自然演變版本。想像一下將FinFET的溝道水平切割成多個單獨Nanosheet溝道,柵極也會完全環繞溝道。與FinFET相比,Nanosheet的這種GAA特性提供了出色的溝道控制能力。同時,溝道在三維中的極佳分布使得單位面積的有效驅動電流得以優化。

從FinFET到Nanosheet的自然演變。

需要微縮助推器

在6T和5T的低單元高度下,向Nanosheet器件的遷移變得最佳,因為在這種情況下,fin的減少會降低傳統基於FinFET的單元中的驅動電流。

但是,如果不引入結構化微縮助推器(如埋入式電源軌和環繞式接觸),就無法將單元高度從6T減小到5T。

電源軌為晶片的不同組件提供電源,並且一般由BEOL中Mint和M1層提供。但是,它們在那裡佔據了很大的空間。在嵌入式電源軌結構中,電源軌埋在晶片的前段,以幫助釋放互連的布線資源。此外,它們為採用節距微縮而增加BEOL電阻的技術提供了較低的電阻局部電流分布。BEOL沒有電源軌後,可以將標準單元的高度從6T進一步降低到5T。

下一步:縮小p和n之間的間距

隨著走向更小的軌道高度的旅程的繼續,單元高度的進一步減小將要求標準單元內nFET和pFET器件之間的間距更小。但是,對於FinFET和Nanosheet而言,工藝限制了這些n和p器件之間的間距。例如,在FinFET架構中,通常在n和p之間需要2個dummy fin的間距,這最多消耗總可用空間的40-50%。

為了擴大這些器件的可微縮性,IMEC最近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架構,稱為Forksheet器件。Forksheet可以被認為是Nanosheet的自然延伸。

與Nanosheet相比,現在溝道由叉形柵極結構控制,這是通過在柵極圖案化之前在p和nMOS器件之間引入「介電牆」來實現的。該牆將p柵溝槽與n柵溝槽物理隔離,從而允許更緊密的n到p間距。

從FinFET到Nanosheet再到Forksheet的自然演變。

用於製造Forksheet的工藝流程與用於製造Nanosheet的工藝流程相似,僅增加一些額外的工藝步驟。n和p之間的介電隔離還具有一些工藝優勢,例如填充功函數金屬的工藝更簡化。在此基礎上,由於大幅減少了n到p的間距,預計該Forksheet具有更佳的面積和性能的可微縮性。

Forksheet工藝流程中的關鍵步驟,即有源區形成後「介電牆」的形成步驟。

相關焦點

  • 電晶體:後FinFET時代的技術演進
    電晶體:後FinFET時代的技術演進 旺材晶片 發表於 2020-12-30 17:45:16       FinFET
  • 後FinFET時代,電晶體將走向何方?
    未來的工藝技術又會走向何方?我們來看一下IMEC專家的分享。FinFET電晶體結構是當今半導體行業的主力。但是,隨著微縮的繼續,人們不希望出現的短溝道效應需要引入新的電晶體結構。在本文中,imec的3D混合微縮項目主管Julien Ryckaert勾勒出了向2nm及更高技術節點發展的演進之路。
  • FinFET憑什麼應用於新一代ASIC礦機晶片?
    如2018年7月31日,Innosilicon突然宣布其比特幣礦機Terminator系列採用三星最先進的半導體工藝FinFET技術,那麼,這項技術為什麼可以提供最優的礦機伺服器低能耗的半導體工藝方案,來確保ASIC礦機的使用壽命?ASIC礦機是什麼?為什麼要用ASIC晶片挖礦?
  • LTE技術演進歷程白皮書
    2、 在移動通信系統演進過程中,包含著很多技術的發展,但最為基礎、最為核心的技術是多址技術,多址技術的發展引領了無線通信系統的發展與演進。  3、 區別於前三代移動通信系統,LTE最顯著特徵是採用了OFDM/OFDMA/SC-FDMA技術。OFDM技術引領LTE進入移動標準新世代,沒有OFDM就沒有LTE。
  • 雷曼光電屠孟龍:超大尺寸Micro LED技術的演進
    本次會議開設了三大專場,20+行業領軍人物齊聚一堂,基於對LED產業的廣度與深度把握,在後疫情時代為企業未來發展豎起風向標。  在主題為「疫情後的危機與突圍」的開幕式專場中,雷曼光電(300162,股吧)技術研究中心高級總監屠孟龍從市場和技術兩大角度出發,發表了《超大尺寸Micro LED技術的演進》主題演講。
  • 七牛雲姜智:Go+ 演進之路
    本次大會現場,七牛雲技術經理姜智受邀分享了《Go+ 演進之路》的主題演講。姜智從 Go+ 是如何火起來的、許式偉對 Go+ 的思考以及為什麼做 Go+、為什麼 Go+ 靶心是數據科學、Go+ 發布後目前已經具備了哪些特性、Go+ 的運行機制和邏輯等方面深度解析了 Go+ 的演進之路。
  • 周小川:數位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
    在DC/EP這個雙層系統裡,人民銀行在第一層,第二層有商業銀行、電信營運商,還有網際網路支付平臺,他們之間可以合作或聯合,這取決於他們對支付產品和技術框架的了解。此外還有很多概念和科研組織內容需要明確,比如研發和試點究竟應該導向哪裡?這麼多主體參加,怎麼分工?特別是進入試點和推廣階段後,主體責任各是什麼?
  • 【文萃】新石器時代戰爭與早期中國文明演進
    從考古學來看,新石器時代規模較大的戰爭當開始於約公元前4000年,此後的公元前3000年前後、公元前2000年前後也都較為顯著,而這恰好是早期中國文明起源、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三個關鍵時期。那麼,戰爭和文明演進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是戰爭促進了文明化,還是文明化助長了戰爭?這是關係到文明演進機制的重要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 數據中心發展歷程及功能演進的四大階段
    在革命性的開啟了人類計算新時代的同時,也順帶開啟了與之配套的數據機房的演進。UPS,精密機房專業空調就是在這個時代誕生。  第二階段:1971-1995年代,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迅速發展,計算機除了向巨型機方向發展外,更多地朝著小型機和微型機方向快速演進。1971年末,世界上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在美國舊金山南部的矽谷應運而生,它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計算的形態總的來說是分散為主,分散與集中並存。
  • 精密電阻技術的歷史演進
    精密電阻技術的歷史演進 趙明燦 發表於 2020-12-26 11:36:39 在「高性能被動元器件論壇」上,開步電子董事長楊寶平介紹了各種精密電阻技術的歷史演進、製造工藝及重要參數,以及精密電阻在現代各種應用中的示例。
  • 華為發布Flexible NG-PON 打破PON演進代際之爭
    華為今日宣布發布Flexible NG-PON解決方案,幫助電信運營商基於現有ODN光纖網絡,實現10G/40G-PON按需接入,有效解決Gigaband時代運營商千兆網絡技術選型和部署演進難題。
  • 移動軟交換向m-AGCF演進分析
    摘    要:從標準、關鍵技術、關鍵問題等方面對移動軟交換向m-AGCF的演進進行了分析,並給出了ICS技術的應用場景和演進方案。但軟交換技術的IP化範圍有限,而且在支持多媒體業務的體系架構、業務管理、業務觸發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3GPP在WCDMA的R5階段開始提出了標準的IMS體系架構,旨在規範移動多媒體業務的網絡結構。IMS經過R5到R9的標準化工作,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家運營商進行了IMS試驗網、試商用及商用部署,IMS無疑成為軟交換網絡的重要演進方向。
  • 噴墨式PLED全彩顯示技術及相關組件演進分析
    ——有機電激發光顯示組件除了兼具LCD的輕薄、省電、高解析顯示,主動發光、高應答速率、省電冷光源等技術優點外,且由於其本身製程另具低成本、光色調變容易、可應用於撓曲性面板等多項特點,因此被譽為下一世代的平面顯示技術。
  • 【智庫思享】周小川:數位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
    在DC/EP這個雙層系統裡,人民銀行在第一層,第二層有商業銀行、電信營運商,還有網際網路支付平臺,他們之間可以合作或聯合,這取決於他們對支付產品和技術框架的了解。此外還有很多概念和科研組織內容需要明確,比如研發和試點究竟應該導向哪裡?這麼多主體參加,怎麼分工?特別是進入試點和推廣階段後,主體責任各是什麼?
  • AI浪潮下,語音識別建模技術的演進 | 雷鋒網公開課
    本期硬創公開課邀請到了搜狗語音交互中心語音技術部負責人陳偉來為大家分享伴隨著本輪人工智慧浪潮下語音識別建模技術的演進,希望能夠幫大家理清主流的識別建模脈絡以及背後的思考。,同時負責搜狗知音引擎語音技術的研發,致力於通過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提升語音交互品質,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語音使用體驗。
  • 我們真的生活在技術大爆炸的時代嗎?
    只討論一下,赫拉利的假定(未來的技術發展會呈現整體高速、指數性增長)為什麼有可能是成立的。這個假定成立的關鍵要素之一,是大數據和算法對於科學和技術演進所帶來的潛在的範式革命(我傾向於用「算法」而不是更時髦的「AI」 - 後者在我看來其實是個意義模糊的大眾概念,並沒有明確的定義)。
  • 中國歷代酒器的演進發展史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歷史中,具有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同步進行的,隨著古代技術的成就與發展,酒杯也在產生著變化。 分析演進發展史 最早的酒杯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經考古學家發現,我國最早的酒杯是陶製的酒杯。
  • FinFET並非半導體演進最佳選項
    塊狀CMOS製程與FinFET製程的每閘成本估計  資料顯示,FinFET製程能應用在高性能或是超高密度設計,但用在主流半導體元件上卻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半導體產業界面臨的問題是,晶圓代工業者所推動的技術與客戶的需求之間並不協調
  • 可重構OADM(ROADM)的演進方案
    通過對現有網絡業務和功能演進的分析,指出了ROADM技術進入網絡建設層面的理由和主要功能,接著指出廣播/選取和解復用/交叉/復用兩種ROADM的設計思路。該研究發現,在其調研的27個全球主要電信運營商中,大多數(27家中的26家)準備在未來部署ROADM技術,而且其中的大約25%,計劃在未來的12個月內實施ROADM技術。   作為一種典型的DWDM設備的節點結構,ROADM本身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
  • 飛機SPHM技術的演進歷程與未來發展
    因此,雖然SPHM這個術語是近年來才被提出和廣泛接納,但是其核心思想和技術進步一直與單機監控技術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其演進歷程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在智能材料/結構領域取得的進展,使得利用表貼在結構上的先進傳感器網絡在線獲取結構狀態信息成為可能,因此結構健康監測(SHM)技術應時而生。目前,具有較大應用前景的SHM傳感器包括基於直接監測的聲發射技術、柔性電渦流技術、比較真空度技術和智能塗層技術等,以及基於間接監測的振動分析技術、機電阻抗分析技術、蘭姆波監測技術和分布式光纖監測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