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繪製三維鼠腦圖—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科學家繪製三維鼠腦圖。圖片來源:《自然》

本報訊 在老鼠的大腦中,7000萬個神經細胞看起來就像是一團亂麻,但研究人員正在揭示在整個器官中傳遞信息的單個線程。10月27日發布的一幅名為「鼠光」的三維大腦圖譜,使研究人員能夠追蹤單個神經細胞的路徑,並最終揭示大腦是如何收集信息的。

這張圖譜包含了300個神經細胞,研究人員計劃在明年增加700個神經細胞。「1000個神經細胞僅僅只是做了膚淺的研究。」美國維吉尼亞州阿什伯恩市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詹妮拉研究校園神經學家Nelson Spruston說。

為了創建這幅圖譜,Spruston和HHMI的神經科學家Jayaram Chandrashekar給小鼠的大腦注射了一些每次只能感染幾個細胞的病毒,這促使齧齒動物的大腦產生了螢光蛋白。研究小組用一種含糖醇使小鼠大腦變得透明,從而獲得對發光神經細胞的無障礙觀察,然後他們用一部高解析度顯微鏡對每個大腦進行了掃描。

最終,電腦程式創建了發光神經細胞的三維模型和它們的投影——被稱為軸突,它可以長達半米,並像樹一樣分叉。

研究人員指出,「鼠光」三維大腦圖譜已經揭示了新的信息,包括一個單一軸突可以到達數量驚人的大腦區域。例如,與味覺有關的4個神經細胞能夠延伸到控制運動的大腦區域,以及與觸覺有關的另一個大腦區域。

Chandrashekar說,該研究團隊如今正在研究每個神經元所表達的基因,這將有助於確定它們的功能。

「這是一個巨大的項目。」Hongkui Zeng說。他是位於華盛頓州西雅圖市的艾倫大腦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正計劃與詹妮拉研究校園的團隊展開合作。詹妮拉研究校園的這項技術類似於Zeng和同事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針對小鼠開發出的一種方法,使一種特定的藥物能激活少量小鼠神經細胞中的發光蛋白質。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家Rafael Yuste說,「鼠光」三維大腦圖譜只是用來重建單個神經細胞的幾種方法之一。他說,準確地給神經細胞貼上標籤,例如螢光標記,很可能是為大腦中的不同細胞類型進行「細胞普查」這一最終目標所面臨的關鍵挑戰。

但Zeng指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研究人員可能需要重建幾十萬個神經細胞。「現在,這是一場數字遊戲。」

近些年來,關於腦科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各國都在這一領域投入重兵。2013年1月和4月,歐盟和美國分別宣布投入巨資啟動大腦研究計劃。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是人類與科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這兩項計劃的推出,將極大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研究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因此被譽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後最宏大的研究項目。其成果將有助於人類徹底理解大腦的運行方式,進而闡明意識的發生、思維過程等一系列科學謎題,也將為阿爾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大腦疾病的治療奠定堅實基礎。其中,歐盟的計劃包括神經科學和信息學相互結合的研究,旨在用巨型計算機模擬整個人類大腦,而BRAIN計劃則著眼於研究大腦活動中的所有神經元,繪製詳盡的神經迴路圖譜,探索神經元、神經迴路與大腦功能間的關係。(趙熙熙)

《中國科學報》 (2017-10-31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繪製植物科學的分子圖—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為模式植物擬南芥繪製「我們第一次全面繪製了擬南芥模型植物組織的所有蛋白質。這讓我們對植物的複雜生物學有了新的認識。」Kuster說。 所有研究工作的結果都總結在一個虛擬圖集中,為以下問題提供了初步答案:2.7萬個基因中有多少是蛋白質(> 18000);它們在生物體中的位置(如花、葉或莖);數量有多少。所有數據都可以在ProteomicsDB的在線資料庫中免費獲得。
  • 科學家繪製水稻根單細胞轉錄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對粳稻和秈稻根組織原生質體進行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繪製了單子葉模式植物水稻首個根組織單細胞解析度轉錄組圖譜,為研究鬚根系植物根組織的細胞類型、功能和進化開闢了新的途徑。 研究人員對兩個水稻栽培亞種粳稻Nip和秈稻93-11的10,968和12,564個根尖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鑑定出8個細胞型,並利用組織原位雜交和遺傳轉化實驗鑑定了細胞類型特異性標記基因。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串網址,點擊,探索學術爭鳴,交匯知識之光,碰撞思想火花,分享全球華人科學家前進的點點滴滴。 讓科學家發聲,為科教事業服務,《中國科學報》憑著這份堅守走過了一甲子。回首來時路,我們奮力架起一座橋,讓不同學科、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這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展望夢歸處,我們願盡全力點亮一盞燈,為天南海北、世界各地關心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的人們送去微光。
  •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新聞—科學網
    上海九院範先群團隊繪製ACE2泛癌分析圖譜 總的來說,研究提示一方面由於新冠病毒傳染性極強,且部分癌症患者ACE2表達增高,癌症患者應加強個人防護;另一方面若患有癌症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出現重症、死亡的可能增高,應加強監測治療並優先處理。研究人員也提到,由於本研究基於腫瘤患者隊列的生物信息學研究,因此僅起提示作用,相關結論仍需要後續大規模的臨床隊列研究證實。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此前,科學家一直沒有在結構層面上闡明任何一個靶標蛋白與藥劑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以致新型殺菌劑創製的盲目性大,周期越來越長,成本越來越高,而且難以解決「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問題。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研製出能精確識別「敵友」的智能殺菌手段?論文通訊作者、團隊負責人周明國認為,科研工作「要模擬到生物體內的真實情況」。該團隊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新靶標——肌球蛋白-5。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雄鷹展翅飛 漫遊價更高—新聞—科學網
    根據設計,老鷹攜帶的標籤每天可以從其所在位置發送四條GPS數據簡訊,基於此,研究人員可以繪製其遷徙路線。但是,一些雄鷹在夏季遷徙期間會經過沒有移動信號塔的哈薩克斯坦偏遠地區,從而使信息被堆積起來,等待10月份雄鷹抵達伊朗後,才能全部發送出去。由於伊朗的信息傳輸價格是哈薩克斯坦的3倍多,導致這些猛禽花光了全年的預算。
  • 腦神經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大腦區域地圖
    近日,神經科學家們繪製了一個類似的大腦皮層地圖——將每個腦半球區域的山-谷型的褶皺通過180個獨立的模型表示出來。其中97個區域此前從來沒有被描繪過,它們彼此在結構、功能和連接方式上顯示出明顯差異。 據悉,地圖上的每個離散區域都包含具有在結構、功能和連接方式上相似的細胞。
  • 冷凍電鏡技術突破原子解析度障礙—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PAUL EMSLEY 如果想繪製出蛋白質最微小的部分,科學家通常選擇不多:使數百萬個單個蛋白質分子排列成晶體,然後用X射線晶體學分析它們;或者快速冷凍蛋白質的副本,然後用電子轟擊它們,這是一種低解析度的方法,叫做冷凍電鏡技術。
  • 科學家研發新螢光顯微鏡—新聞—科學網
    新顯微鏡藝術圖  圖片來源:日本德島大學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了一種不需要機械掃描就能獲得螢光壽命圖像的新方法。 螢光顯微鏡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和生命科學,因為它允許科學家直接觀察細胞及其內部和周圍的某些化合物。螢光分子能吸收特定波長範圍內的光,然後在較長的波長範圍內重新發射。然而,傳統螢光顯微技術的主要局限性是其結果難以定量評價,而且螢光強度受實驗條件和螢光物質濃度的顯著影響。現在,日本科學家的這項新研究將徹底改變螢光壽命顯微鏡領域。
  • 科學家繪製果蠅完整大腦高清圖—新聞—科學網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但是由於TOI 700d處於宜居帶,它的表面或大氣中可能有液態水——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市喬治梅森大學天文學家Peter Plavchan在會議上說,這使它成為一個科學家可以探索行星如何從這些圓盤中誕生的「實驗室」。
  • 冷凍電鏡技術「接管」結構生物學—新聞—科學網
    X射線晶體衍射法雖然能夠生成高質量的分子結構,但並不是所有蛋白質都可輕易使用,因為有些蛋白質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結晶,而有些甚至根本無法結晶。 這便體現出cryo-EM的優越性,該方法無需蛋白質結晶,但這項技術也存在局限,比如它經常生成低解析度結構。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副研究員徐放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現場還有來自華山醫院的醫生為大家講解傳染病的鑑定與防治,以及來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自然博物館自然史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為大家解讀新時代背景下城市中人和野生動物的角色關係。 今年活動現場首次推出「與科學家面對面」直播間,直播主角就是來自現場各個展位的專家,他們在直播間與主持人就展示內容和相關熱點話題進行更深入探討,回答現場觀眾的提問,不能到現場的觀眾也可以通過收看線上直播與現場專家互動。
  • 科學家發現獲得高強度金屬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但是,科學家通過計算發現,當晶粒細化到大約15~10納米以下時,納米金屬的強度不再增加,反而減小——表現出軟化現象。對於晶粒更細(小於15納米)的納米金屬,伴隨尺寸是否會變軟或更強一直是一個謎題。這是因為傳統實驗手段對如此細小材料強度的測量面臨極大的挑戰。 該研究團隊率先將一種用於地學礦物研究的技術引入到納米材料的壓縮變形研究。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恐龍滅絕 小行星或「不無辜」—新聞—科學網
    Hull和團隊繪製了全球溫度變化的時間軸,探索了德幹火山爆發可能發生的不同情景。他們發現,溫度並沒有像火山假說假設的那樣,在滅絕事件發生前後達到峰值。相反,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火山爆發主要發生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