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探索太空奧秘,中國向世界敞開探月合作大門

2020-12-02 中國軍網

嫦娥四號著陸器監視相機C拍攝的玉兔二號巡視器走上月面影像圖。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 供圖)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喻菲、全曉書、胡喆)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任務搭載了4臺國際載荷,而中國計劃在未來月球探測和空間站上開展更廣泛深入的國際合作,讓全球更多科學家獲得太空探索的機會,集中人類智慧破解宇宙謎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探月國際合作是未來的方向,國際合作可以分攤經費,共擔風險,共享成果,相互學習。探索宇宙是和平的事業,我們希望開展更多國際合作。」

中國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四號任務中包含了由荷蘭、德國、瑞典、沙特科學家參與研製的4臺科學載荷。目前,著陸器上由德國研製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和巡視器上由瑞典研製的中性原子探測儀已經開機測試。

此外,中國與俄羅斯合作的同位素熱源將保障嫦娥四號安全度過月夜;中國在南美建設的阿根廷深空站參加了嫦娥四號測控任務;歐洲空間局測控站也將發揮支持保障作用。

據介紹,嫦娥四號發射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月球勘探軌道器(LRO)團隊與嫦娥四號工程團隊科學家進行了密切溝通,商討利用美方在月球軌道運行的LRO衛星觀測嫦娥四號著陸,開展科學研究。為此,美方向中方提供了LRO衛星的軌道數據,中方團隊向LRO團隊提供了著陸時間和落點位置。

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願與各國航天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和空間探索愛好者攜手合作,共同探索太空奧秘。

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降落過程(示意圖)。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高級工程師、嫦娥四號有效載荷總體指揮徐欣鋒說,這次嫦娥四號任務有效載荷分系統在國際合作方面做出了大膽嘗試,也收穫了寶貴經驗,達到了良好效果,為後續月球與深空探測領域的國際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吳偉仁說,目前嫦娥三號、四號、五號的科學載荷重量較小,只有幾十公斤。「中國正在論證的探月四期有幾百公斤的科學載荷,我們準備將其中相當一部分載荷進行國際合作。」

相比嫦娥四號的國際合作,吳偉仁說,未來的合作範圍還可擴大,不僅是合作單臺的儀器設備,還可以在分系統層面合作,比如甚至可由其他國家研製月球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嫦娥四號幾個國際載荷研製過程進展比較順利,合作很愉快。我們儘可能給國外科學家創造條件,採取措施保證國際載荷與探測器的接口安全。」

「提高人類對於宇宙和月球的認識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合作能相互促進,數據共享,實現共贏。」孫澤洲說。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是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上搭載的中荷合作的低頻射電探測儀中方首席專家。他說,與荷蘭科學家合作,雖然雙方在文化、法律、生活習慣和語言方面有很多障礙,但合作讓雙方積累了很多經驗。

瑞典航天局太陽系統科學部部長科勒說:「人類從未在月球背面的表面做過任何探測。這次任務是中國的巨大成就,我們非常高興能成為其一部分。」

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降落過程(示意圖)。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他說,這次安裝在月球車上的瑞典載荷是用於測量太陽風與月球表面相互作用的,這對於理解太陽風撞擊月球表面後發生了什麼很重要。太陽風撞擊後產生了四散的粒子,這些粒子形成了月球表面稀薄的類似大氣一樣的環境。「但是對於這一環境我們了解的非常少。這一探測對於增進人類對太陽系的了解非常重要。」

此外,他說,有一種理論認為,月球上的水是由於太陽風與月球表面的風化層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這也是瑞典和中國科學家想通過探測解答的問題。

「如果沒有中國的月球車,我們至今也沒有機會把我們的儀器送上月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我們希望與中國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科勒說。

他說,瑞典科學家從2015年開始研製這臺儀器。在那之前,瑞典和中國的空間科學家就開展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希望未來與中國在對太陽系的探索中繼續保持合作。」科勒說。

參與研製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的德國基爾大學物理實驗與應用研究所項目總師溫牧說:「我們的儀器是用來測量太空人在月球上可能會經受的輻射劑量,這非常重要,因為那會是太空人從月球返回後還將繼續面臨的唯一風險。我們的儀器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在月面上開展這種探測的儀器。」

「德國也曾提出過探月計劃,但是因為缺少經費一直沒能實施。中國讓這樣的探測得以實現,這真是好極了。這次任務非常令人興奮,在月球背面著陸是世界第一次。為未來人類登月作準備,這也是非常棒的想法。」溫牧說。

「為了準備這次任務,我們非常努力地工作,我們也將之前的經驗與這次任務結合。我們以極快的速度研發出了載荷,用了大約兩年時間。」溫牧說,「中國科學家都非常出色,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們就無法順利研製出這次的載荷。」

「我認為空間科學的一個美妙之處就在於許許多多國家一起合作,這很重要,也向全世界傳遞了和平的信息。」溫牧說。

相關焦點

  • 嫦娥四號國際合作載荷開機測試,中國與多國攜手探索太空奧秘
    嫦娥四號國際合作載荷開機測試,中國與多國攜手探索太空奧秘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19-01-10 16:06 來源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NASA:望中國和全球科學界分享數據
    當然此次NASA的做法還是不可避免地被人揪出來批評,只想著分享數據,卻對合作閉口不談,這就是美式雙標嗎? 一名日本網友就在NASA的推文下方諷刺道:你希望中國分享數據但卻不想合作,我們稱其為雙重標準。
  • 海外網深一度:「嫦娥」奔月,驚豔世界的不只是「太空雄心」
    歐洲航天局(ESA)連發多條相關貼文,專門介紹了任務詳情以及中歐相關合作。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肯定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突破,表示「希望中國能夠和全球科學界分享數據,以增進我們對月球的了解」。多年來,中國探月工程一直在向全世界敞開合作的大門。
  • 天問一號開啟探火之旅 中國與多國攜手探索行星奧秘
    中新社文昌7月24日電 (記者 張茜翼 郭超凱)中國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此次任務,中國將與多國攜手探索行星奧秘。中國火星探測作為開放性的科學探索平臺,包括港澳地區高校在內的全國多地研究機構積極參與了研製過程。此外,中國還與法國、奧地利、阿根廷、歐空局等國家和組織開展了多項合作。
  • 終於,澳大利亞向中國敞開大門
    然而根據澳媒近日的報導,莫裡森總理卻宣布澳大利亞會「向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遊客開放」。那麼澳大利亞為何要選擇在這個時候敞開大門呢?客觀來講,在疫情控制和經濟方面的表現澳大利亞要優於大部分西方國家,但莫裡森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昏招頻出」卻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專訪北大郭弟均:探月工程打開了中國深空探測的大門
    對於探月工程系列任務的成功,郭弟均表示這標誌著中國打開了深空探測的大門,有能力有實力對地球之外的天體進行探測甚至著陸,是對中國科技水平的檢驗和展示,有助於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提高中國人的自豪感。郭弟均表示,隨著探月工程的開展,中國逐漸成長起了一群以探索太空為追求的行星科學家。
  • TAG Heuer泰格豪雅《探索》致敬「人類探月」
    TAG Heuer泰格豪雅助力中國探月工程 探索·月之背面 活動 嘉賓合影2019年1月7日,在與嫦娥四號相距38萬多公裡的中國北京,瑞士制表先鋒、中國探月工程戰略合作夥伴及官方選用計時中國探月工程在一步步實現我們對於太空的夢想,我非常期待未來更多的探索成果。作為品牌大使,與泰格豪雅共同助力中國航天事業意義非凡,能為祖國的偉大成就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我的榮幸。」
  • 嫦娥五號剛升空,NASA就伸手要月壤數據,是讓中國還回人情?
    試問這麼多年來,NASA從月球獲得的數據,有幾次對中國和世界全部開放過,甚至多次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國參加學術大會。就在去年10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70屆國際宇航大會上,與會的1000多名觀眾,驚奇地發現中國航天局沒有來,他們究竟去哪了呢?
  • 中國震撼世界,美國趕緊求合作,趙立堅回應了
    專家指出,長五火箭立項之後,才有了探月工程三期、空間站建設,火星探測這些項目。深空項目的荷載重量非常大,目前,中國只有長五火箭擁有將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的能力。 僅在2020年,長徵5號就連續完成了4次發射任務,一般來說,一髮長五火箭的總裝時間至少需要6個月。
  • 中國航天引美國登門拜訪,要求分享成果
    北京時間11月24日4:30,文昌航天發射場利用長徵5號運載火箭將用於探月工程的「嫦娥5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成功,正式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之旅,並且將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世界第三個實現月球採樣的國家。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英國《自然》雜誌刊文指出,嫦娥五號提取樣品是自1976年蘇聯成功完成「月球24號」無人探測任務以來的首次採集月球樣品嘗試。
  • 紐約時報:中國把月壤帶回地球,開啟了「太空競賽新時代」
    不過文章同時也承認,中國的航天計劃完全沒有受到美國「重返月球」等太空政策口號的幹擾,正在穩步向前推進,中國的航天項目確實是在推動太空探索的進程。 但對於這些「競爭」、「對抗」、「主導權」的說法,中方已多次表示,中國一貫致力於和平利用外空,積極開展有關國際交流合作,分享航天發展的成果。中方願同各國繼續攜手努力,為人類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 「中國太空探索的又一裡程碑」(外媒看中國)
    12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上升器點火起飛,攜帶月壤進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此前,嫦娥五號探測器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多國媒體高度關注這一重大航天工程,認為其成功實施對於航天領域各項研究與國際航天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 2020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正式發布
    )工程攜手全球知名餐飲品牌麥當勞,聯合發布「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該系列特別邀請中國獨立設計師CHEN PENG設計,於今日在麥當勞官方微信小程序「i麥當勞」正式發售。點亮童真夢想,飛得更遠更高探月,是人類浪漫的夢想。2004年,中國探月(CLEP)工程項目正式開啟,從「嫦娥一號」第一次月球探測到「嫦娥五號」即將升空,中國人對月球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繞月、落月到採樣返回,中國探月事業穩步向前。
  • 飛鶴與中國探月工程深度合作 並發布中國母乳研究三大成果 是首個...
    1月13日,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搭載夥伴揭秘暨中國飛鶴科研成果發布會成功舉辦,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飛鶴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嬰幼兒配方食品官方合作夥伴,旗下明星產品星飛帆搭載嫦娥五號,成為首個進入地月空間的嬰幼兒配方食品。
  • 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向世界展現中國製造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12 月 2 日 22 時,經過約 19 小時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此次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對於人類在探索太空邁出的一小步,但我們航天事業來說是邁出了一大步,一方面體現了我們科研水平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是很好的展現我們工業製造強大的能力,向世界再一次展現我們中國製造能力和水平,對於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