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思考良久,但願以下的文字不會讓你感到唐突。
讀書與不讀書是有差別的。一個人有沒有受過書本的薰陶與浸染,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呈現出來,是遮掩不住的。
我所說的讀書,不僅僅是正規的學校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即通過閱讀發現和塑造更好的自己。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醞釀著浮華、浮躁及物慾橫流,輕而易舉地掩蓋了許多美好的事物,包括讀書。一項原本愉悅身心的事情,反倒成了佔用時間的負擔。
「太忙了,沒有時間讀。」
是的,你很忙,所以你有理由選擇不讀書。
同時,你也不慌不忙地拒絕了智慧。
其實,哪裡是沒有時間,你只是覺的相比其它事,讀書並不重要而已。
對此,我十分憂慮。
我們正一步步陷入不愛讀書的怪圈:
我國國民年人均閱讀圖書4.5本,韓國人均11本,法國人均20本,日本人均40本,以色列人均64本。
不禁悵惋,作為四大古老文明的倖存者,越來越不愛讀書的我們,如何實現文化自信?又將以何種方式延續千年文化命脈?未來,我們要以何種面目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我們的後代,在這片土地上,將走向何方?
我衷心地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愛上讀書,讀好書。
讀書,蘊含著精神的狀態,它照見我們在天地之間的模樣,它帶來的不僅僅是閱歷的豐富、精神的充實以及腹有詩書的氣質,更多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讓我們有更好的選擇,去遇我們想遇的人,去看我們想看的風景,去過我們想過的生活。
坦白而言,在研究生畢業之前,我沒讀過書。大學以前是閱讀資源匱乏,畢業以前是有資源卻不知利用。
如此,學歷愈高,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狹窄了。這種錯配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撕扯,它肆無忌憚地拉扯著我的靈魂和生命。那種精神被圈禁起來的感覺以及對現實的無可奈何,既讓人不知所措,又讓人倍感憤怒。
我渴望突圍,渴望找到出路。
於是,一路顛簸,一路嘗試。
直至今日,我來到這裡。
我迫切地想同大家分享。
除了與工作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外,我們還應該讀什麼樣的書?我認為有以下幾類:
01、國學類。國學既養心性,也養德性。心性即格局,格局定終生。且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短短22個字,氣勢之磅礴,直上青雲;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胸之博大,德澤八荒。國學營養之豐富,氣魄之恢弘,我輩確實望塵莫及,若能吸收一二,人格之完整,性情之高雅,成其泱泱大德,自是水到渠成之事。(嚴格來講,國學的提法有失偏頗,但為了理解上的便利,也只好暫時妥協。)
02、歷史類。歷史以時間為框架,充分客觀地折射人性,可鑑古,可通今,可知曉未來。很多事情,將其放在一段時間裡來觀察的時候,容易直擊本質(然而人性多短視,總是追求立竿見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人性基本保持不變。一朝看盡興衰榮辱,看盡世間百態,解構人性,理解這個世界的混帳邏輯。
03、經濟類。人類最缺的大概是「理性思維」。人這一生,就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做鬥爭的一生。每個人都應該懂一點經濟學,因為這世界的絕大多數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加以解釋,很多事情,一旦放入經濟學框架,便一目了然,無所遁形。
04、哲學類。它教你如何深刻地去認識和看待這個世界,並與全世界和解。例如「透過現象看本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量變產生質變」等等,這些論斷,真要讀懂讀透,是不容易的。
中國歷來是文史、文哲、文政不分家,因此,我們沒有特別提文學類的書籍。
我們拒絕心靈雞湯的朝聖!
拒絕一切曇花一現的暢銷!
我們只是朝著聖哲先賢的光不斷奔跑!
然,知道不代表懂得;懂得不代表踐行。讀書同之。
願你立鴻鵠志,讀萬卷書!
願你生命熱烈,不同以往!
願你縱橫馳騁,來日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