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讀什麼樣的書?

2020-12-05 慧龍先生

這個題目,思考良久,但願以下的文字不會讓你感到唐突。

讀書與不讀書是有差別的。一個人有沒有受過書本的薰陶與浸染,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呈現出來,是遮掩不住的。

我所說的讀書,不僅僅是正規的學校教育,更是學校教育的一種延伸,即通過閱讀發現和塑造更好的自己。快節奏的生活與工作,醞釀著浮華、浮躁及物慾橫流,輕而易舉地掩蓋了許多美好的事物,包括讀書。一項原本愉悅身心的事情,反倒成了佔用時間的負擔。

「太忙了,沒有時間讀。」

是的,你很忙,所以你有理由選擇不讀書。

同時,你也不慌不忙地拒絕了智慧。

其實,哪裡是沒有時間,你只是覺的相比其它事,讀書並不重要而已。

對此,我十分憂慮。

我們正一步步陷入不愛讀書的怪圈:

我國國民年人均閱讀圖書4.5本,韓國人均11本,法國人均20本,日本人均40本,以色列人均64本。

不禁悵惋,作為四大古老文明的倖存者,越來越不愛讀書的我們,如何實現文化自信?又將以何種方式延續千年文化命脈?未來,我們要以何種面目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我們的後代,在這片土地上,將走向何方?

我衷心地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愛上讀書,讀好書。

讀書,蘊含著精神的狀態,它照見我們在天地之間的模樣,它帶來的不僅僅是閱歷的豐富、精神的充實以及腹有詩書的氣質,更多的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讓我們有更好的選擇,去遇我們想遇的人,去看我們想看的風景,去過我們想過的生活。

坦白而言,在研究生畢業之前,我沒讀過書。大學以前是閱讀資源匱乏,畢業以前是有資源卻不知利用。

如此,學歷愈高,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狹窄了。這種錯配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撕扯,它肆無忌憚地拉扯著我的靈魂和生命。那種精神被圈禁起來的感覺以及對現實的無可奈何,既讓人不知所措,又讓人倍感憤怒。

我渴望突圍,渴望找到出路。

於是,一路顛簸,一路嘗試。

直至今日,我來到這裡。

我迫切地想同大家分享。

除了與工作息息相關的專業書籍外,我們還應該讀什麼樣的書?我認為有以下幾類:

01、國學類。國學既養心性,也養德性。心性即格局,格局定終生。且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短短22個字,氣勢之磅礴,直上青雲;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胸之博大,德澤八荒。國學營養之豐富,氣魄之恢弘,我輩確實望塵莫及,若能吸收一二,人格之完整,性情之高雅,成其泱泱大德,自是水到渠成之事。(嚴格來講,國學的提法有失偏頗,但為了理解上的便利,也只好暫時妥協。)

02、歷史類。歷史以時間為框架,充分客觀地折射人性,可鑑古,可通今,可知曉未來。很多事情,將其放在一段時間裡來觀察的時候,容易直擊本質(然而人性多短視,總是追求立竿見影)。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人性基本保持不變。一朝看盡興衰榮辱,看盡世間百態,解構人性,理解這個世界的混帳邏輯。

03、經濟類。人類最缺的大概是「理性思維」。人這一生,就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做鬥爭的一生。每個人都應該懂一點經濟學,因為這世界的絕大多數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加以解釋,很多事情,一旦放入經濟學框架,便一目了然,無所遁形。

04、哲學類。它教你如何深刻地去認識和看待這個世界,並與全世界和解。例如「透過現象看本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量變產生質變」等等,這些論斷,真要讀懂讀透,是不容易的。

中國歷來是文史、文哲、文政不分家,因此,我們沒有特別提文學類的書籍。

我們拒絕心靈雞湯的朝聖!

拒絕一切曇花一現的暢銷!

我們只是朝著聖哲先賢的光不斷奔跑!

然,知道不代表懂得;懂得不代表踐行。讀書同之。

願你立鴻鵠志,讀萬卷書!

願你生命熱烈,不同以往!

願你縱橫馳騁,來日方長。。。。。。

相關焦點

  • 你讀什麼書,決定著你應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
    電影裡的主角們都在讀什麼?圖/Pixabay三流導演讓他們的主角隨手拿上一本書作道具,二流導演以閱讀口味彰顯主角的身份和性格,對一流導演來說這卻是價值觀層面的事:他們每選擇一本書都埋下一個彩蛋——你讀什麼,決定著你應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文/丁曉潔一個值得津津樂道的例子是李安埋下的伏筆。
  • 張磊讀什麼書?
    《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是寫給這些投資機構管理者看的,史文森先探討了教育機構捐贈基金會的社會意義和投資目標,隨後用了大量篇幅介紹各大類資產的基本特徵,以及投資機構應該如何構建投資組合。書的最後還用兩章內容詳細的講解了資產管理機構應該如何安排組織架構、搭建薪酬體系、設計決策流程。
  • 一個人的底氣,藏在他讀過的書裡
    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個人,就跟他聊最喜歡的書,你讀什麼書,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養出什麼樣的性格。李雪琴曾在自己的短視頻裡說:我從小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裡的人物形象都是非常鮮明的,作家本身也是很有性格的。他給我的影響就是,你要創造,你要不一樣,你要跟別人有區別,你要做你自己。這種不一樣不一定能贏得滿堂彩,但是我不能低頭。
  • 世界讀書日之際,你想好要讀什麼書了嗎?
    世界讀書日要來了,那在這個特殊的時間,不知道大家對自己當日日程有什麼安排,你打算讀哪些書呢?有沒有一些曾經想要讀的、但是一直沒有時間讀的書?那不如趁這個世界讀書日,好好地看一看。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對普通人來講,他們應該怎麼讀書?
  • 教育的技法:把書讀薄了,然後再讀厚了
    無論多大年齡,書都是好朋友不是嗎?遇精彩處,眼前如過電影般,展開屬於我的世界,那裡有人馬座有亞特蘭蒂斯,有江小魚有苗若蘭,有羅波有柯南……書如老友,留得越久,友誼越甜,你不了解我沒關係,我把你讀懂,就夠了。
  • 【悅讀】你的氣質裡 藏著你曾讀過的書
    2  「讀什麼書,就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買什麼書,就是給下一代指引什麼方向。」  曾有這樣一個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順著這個邏輯粗糙地延伸一下:你就是你過去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以及讀過的書的總和。
  • 這些書描述2050年中國將是什麼樣子?
    這些書描述2050年中國將是什麼樣子? 2017年10月24日 11:19 來源: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作者:鄭楊 字號 內容摘要:這些書描述2050年中國將是什麼樣子?
  • 方舟子:我很少讀中文書
    有《大象為什麼不長毛》、《方舟子帶你走近科學》等多部著作。鳳凰網讀書:您在2010年所讀的書裡,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有哪些?請簡要談談讀後感。方舟子:我現在很少讀中文書,一般是出版社或作者送的我才會翻翻。2010年讀的中文書中有比較好印象的只有袁越(即網上的土摩託)的《生命八卦》(三聯書店)。「生命八卦」是袁越在《三聯生活周刊》開的專欄,名稱雖然八卦,內容其實很嚴肅,是普及生命科學的一些比較有意思的進展。
  • 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
    做有光的人,指引自己、溫暖他人、照耀世界設計 | OrangeSq——這是建華提雅學園第93篇原創文章——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探討新式教育隨著提雅學園的新校址的落成、開放式圖書館構想的日趨清晰,與大家一起,「讀一本與教育有關的書」這個想法,得到了提雅學園大小夥伴們、關注和支持提雅學園成長的夥伴們、以及亦莊閱讀聯盟的支持。
  • 三年級上冊語文《讀不完的大書》,跟隨一線教師梳理本課知識點
    文本分析《讀不完的大書》講述的作者小時候沒有玩具,通過對野外與自家房屋周圍的動植物描述,展現了大自然的奇妙、美麗,說明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了課文題目《讀不完的大書》,你有什麼想問的嗎?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邊讀課文邊思考,讀不完的大書指的是什麼?請你找一找相關的語句。
  • 第1075期:我建議你從馬克·吐溫開始讀英文書
    關於這個筆名的來歷大家在上學時應該都聽英語老師講過,作者在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一書中自己說了筆名的來源—— Mark Twain was the call made when the boat was in safe water, indicating a depth of two (or twain) fathoms (12 feet
  • 不知道這些知識讀再多的書都沒有
    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我也比以前讀了更多的書,但問題是:關鍵不在於你讀了多少書,而在於你從書中學到了多少。我和許多人交談過,的這其中大多數人都沒有很好的閱讀方法。他們只是拿起一些東西開始閱讀,我以前是那樣的。但現在,這對我來可以說是浪費時間,當然,你可能會為了娛樂而讀小說。但是想想看,你為什麼要讀一本非小說類的書呢?沒錯,你想從中得到點什麼。
  • 年終薦書:多讀點書,讓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這些書有點多,一時也看不完,各位可以先點個收藏,等書荒的時候再來翻翻。為了方便各位的閱讀,我把書簡單做了個分類,我讀的時候不是按照這個順序讀的。第一類:暢銷書系列1、阿城《棋王》對於阿城的《棋王》,可以說是久仰大名,這次終於完成閱讀。
  • 讀書,讀有針對性的書
    一、只有多讀,才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正道。語文閱讀底子差,就要多讀,只有在閱讀中才能學會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按理說,不是幾本閱讀理解的書就能解決問題的。散文閱讀差,就多讀散文;議論文差,就多讀議論文;說明文差,就多讀說明文。總之,哪種文體不會讀就多讀哪種文體,讀多了,就會找到規律,就能提高相應文體的閱讀能力。
  •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不會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這是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說到的一句話。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大語文時代,而學習的局勢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語文是學好所有科目的基礎,而閱讀就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
    你第一次讀哲學書的經驗大概是怎樣的?鼓足勇氣開始,緊皺眉頭推進,攥緊拳頭繼續,終於……讀到一半睡著?不管你讀的是西哲還是馬哲,似乎刻板的哲學教育路徑一直在告訴我們:哲學就是最高級的學科,它是文科的頂峰,是那個將與物理學數學在人類智力高峰上交匯的學科。普通人怎麼能學得懂哲學呢?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既然《道德經》確實是以治國安民之道為主,那我們普通讀者為什麼要去讀呢?所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道德經》在給出主張之前都會各種舉例講明原因。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思考,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從而對比現在的時代背景環境,看看我們是否能夠去取糟粕,去取精華,做的更好。二.應該從什麼角度去讀《道德經》?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4步階梯法則,助你從職場菜鳥到CEO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中國的名言諺語中,從來不缺關於「讀書」的勵志語錄,我們從幼兒園一直讀到大學,直至步入職場,拼命忙碌於工作,希望儘快成功。有的人在職場中會零零散散讀一些書,給生活添點樂;有的人會猛的扎進讀書堆中,寄希望於改變生活;而也有的人對讀書毫無興趣,並不讀書。
  • 2019年這些作家都讀了什麼書?
    《倦怠社會》2019年,要論讀得最多應該是韓炳哲。讀了四本他的著作,《娛樂何為》《精神政治學》《他者的消失》《倦怠社會》。這些書籍在你的閱讀史中扮演著什麼角色和功能?我從6歲開始閱讀,個人閱讀史不超出人文社科的範疇,基本圍繞著文學和藝術。但我的閱讀隨意、即興的成分居多,並無任何嚴格譜系。
  • 讀童書的3大好處,父母應該了解
    知乎上有人問:「從小陪孩子讀各種繪本,對孩子的教育有用嗎?」我的回答是:實在太有用了!日本國寶級保育員中川李枝子曾在《當孩子遇見書》中寫道:「繪本是孩子閱讀的入口,也是人生的入口。」我給家裡兩個孩子都是從小開始讀繪本,一直堅持到現在,雖不敢保證每天都讀吧,但一周之內,至少有五天會讀繪本是一點都不誇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