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克卜勒-186f 比預想更像地球?
天文學家在2014年4月藉助克卜勒天文望遠鏡發現克卜勒-186f,即第一顆與地球體積近似、位於「宜居帶」的行星。 (藝術想像圖)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最新研究顯示,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太陽系外行星克卜勒-186f可能比早先預想更像地球,因而可能適合某種形式的生命生存。
或有季節更替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網站1日報導,克卜勒-186f距太陽系500光年,得益於穩定的轉軸傾角,行星上可能有季節更替並出現某種氣候。
研究人員建立模型分析並確認這顆行星自轉時的轉軸傾角度數以及轉軸傾角隨時間如何變化。結果顯示,克卜勒-186f與地球類似,轉軸傾角似乎保持穩定。
轉軸傾角會影響恆星對行星地表光照,致行星上產生不同季節和氣候。研究表明,克卜勒-186f可能保持定期季節交替。
天文學家在2014年4月藉助克卜勒天文望遠鏡發現克卜勒-186f,即第一顆與地球體積近似、位於「宜居帶」的行星。位於宜居帶意味著行星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
火星「甩丟了」液態水
此前,克卜勒還曾發現一顆體積更大、距太陽系1200光年的克卜勒-62f。研究人員說,克卜勒-62f的轉軸傾角同樣保持穩定。
科學家相信,轉軸傾角的變化能解釋火星為何「甩丟了」地表的液態水。
「火星處於我們太陽系的宜居帶,但它的轉軸傾角非常不穩定,從零度至60度不等。」主導這項研究的喬治亞理工學院助理教授李恭潔(音譯)說,「這或許導致火星大氣層消失、地表水蒸發。」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2009年3月發射升空,是世界上首個專用於搜尋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太空飛行器。地球的轉軸傾角區間為22.1度至24.5度,變化周期至少一萬年。(海洋)
(責編:胡葦杭(實習生)、牛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