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人間詞話》:人生三大境界,看看王國維怎麼說,該如何領悟

2021-01-08 雪域情感觀

王國維,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諡忠愨。我國近代享有國際盛譽的著名學者,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他在《人間詞話》一書中提出著名的「人間三境」理論,深受世人稱讚。

《人間詞話》裡說:歡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那麼,我們該如何去理解、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領悟其中的哲理呢?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 宋代晏殊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

山長水闊知何處。

杜甫在《望嶽》中寫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與此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有真正爬上高樓,居高臨下高瞻遠矚,才能清晰地看到遠方,看到天涯海角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王國維通過用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於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只有不畏怕孤獨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所以說,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決心,樹立遠大志向,下定決心,是三重境界的基礎。

第二重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鳳棲梧>

宋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

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種鍥而不捨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王國維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後悔。

所以,不管遇到何種困難,都要堅持奮鬥,繼續前進,為了事業一切在所不惜。在這個世界上幹什麼都沒有平坦大道,要敢於創新,也要善於等待。

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

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它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

第三境界是指在經過多次周折,經過多次的磨練之後,逐漸成熟起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會突然豁然領悟貫通。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經過長期的努力奮鬥而無所收穫,正值困惑難以解脫之際,突然獲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乃恍然間由失望到願望達成的欣喜。

相關焦點

  • 王國維:用三大境界凝聚出人生感悟,《人間詞話》值得一讀再度
    以上是王國維的人生經歷,接下來我們來談談他最著名的《人間詞話》裡面的人生三大境界。眾所周知,王國維最著名的作品是《人間詞話》。這本著作不僅是一部開創了新紀元的詞話經典,更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文化經典。王國維先生將這句詞話看作是人生第一境界,認為凡是做大學問的人,首先要不為暫時的人生形勢所迷惑,要有篤定的目標和執著的追求,明確發展的方向,了解事物的大概面貌,抓住鬥爭的主要矛盾。這是取得成功的基礎所在。
  • 王國維這八句話,體現人生至高境界,萬字《人間詞話》,堪稱經典
    但凡喜歡詩詞的人,一定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人間詞話》中,有王國維對於人生三境界的一個著名說法,「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 王國維萬字《人間詞話》12句話,無一句不美,體現人生至高境界
    但凡喜歡詩詞的人,一定讀過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王國維的「境界」是源自王昌齡的《詩格》:「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王國維的「境界說」,巧借宋代詩詞中的三個句子來比喻人生治學和事業追求的三重境界。
  •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對應三首絕美宋詞,隱藏三段才子愛情
    對於王國維,我們即便沒讀過他的作品,也必然聽過他的人生三境界理論,出自其代表作《人間詞話》,原文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晏殊最經典的詞,全篇都是名句,寫出了人生境界,不愧為文壇領袖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引用了三首詞中的名句,來論述人生的三大境界,而第一境界就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它就出自晏殊的《蝶戀花》。《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 辛棄疾的一首高中必背情詞,王國維推為至高境界,卻被誤讀了千年
    他最著名的那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因被王國維《人間詞話》所推崇,作為人生的階段性境界,被舉國的高中學子所誦讀,這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然而就是這首詞,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言說愛情,然而這或許是一個千年來的美麗誤讀。關於這首詞的深意,鮮有人能夠全面知曉。
  • 人間至味是清歡英譯版- MBA中國網
    蘇軾為官一生,看透了人間冷暖,享受了人間富貴,也看透了人情冷暖。在和小夥伴郊遊的這一刻,面對這盤野菜,發出「人生有味是清歡」的感慨。 這種心態,讓我想起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講到的人生的三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
  • 雷軍有感而發「人間詞話」!網友猜謎:MIX 4還是澎湃芯?
    雷軍是一位非常有才氣的人,別看他是典型的理科生,後來在武漢大學也是讀的計算機系,畢業後從事的行業也是網際網路相關,但雷軍骨子裡卻是一位很文藝的人,從過去雷軍使用的一些文案也能夠洞悉一二。不過雷軍借用經典,很多都是在新品發布之際,就在今天(6月7日)下午,雷軍又在微博中念了一首詩,是一首很多人上學時也學過詩,來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說的是成大事者必經的三種境界。
  • 覓得源流見真如:品悟西遊的五重境界
    在快餐文化、碎片化閱讀、手機聽書大行其道的年代,讀這樣的書比較燒腦,或者說是自行找虐,但和健身鍛鍊減脂增肌一樣,看完之後的收穫也是很大的。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小石潭記、嶽陽樓記、記承天寺夜遊:被貶文人的三種人生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總結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為什麼有很多唐詩讀起來明白如話、意蘊無窮?後人的詩詞卻難解?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用過一個說法:「隔與不隔」,有的作品讓人感覺到」隔「,有的」不隔「。說的意思和這個差不多,簡單講就是看不明白。「寫景如在眼前,王國維說這就是」不隔「;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寫景如此,方為不隔。
  • 錢穆:讀五類書,培養人生情趣,拔高人生境界
    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因為在書中可碰到很多人,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樣。目前在香港固然有三百幾十萬人之多,然而我們大家的做人境界卻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
  • 境界|佛系青年、油膩中年、從詩詞中感悟人生三境界
    受這種社會思潮的影響,知識分子更加強化了生命意識,與此相對應的是感嘆人生的短暫和對死亡的思考。個人意識的覺醒和生命價值的發現使漢代文人開始憂慮時光的匆匆流逝,進而又對死亡充滿困惑和恐懼,他們想要在這有限的人生畫布上儘量的揮灑,以表達對生的尊重和欲求。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
  • 晏殊最經典的三首詞,三種相同的相思之情,但卻是三種不同的境界
    那晏殊同樣是一位牛人,前面說過他還是一個政治家,他官至宰相,同時他在文學方面,也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在詞方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精心挑選了他3首最著名的詞,而且這3首詞都是相思之情,三種相同的相思之情,但卻是三種不同的境界。第一首《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宋代: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 讀王維的《終南別業》,感悟另類人生境界
    今天白馬就和諸位詩友一起來讀一讀詩佛的一首山水田園詩《終南別業》,來看一看王摩詰有著怎樣的詩和遠方。二《終南別業》唐 王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但我們可以靜下心來,回顧回顧從前,打算打算以後,該忘記的忘記,該惦記的惦記。我們可以定下心來,為了自己的家庭,為了自己的以後,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傾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一些對人畜無害的事情,一些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事情。我們的詩佛王維,他在自己中年時候所做的這些事情,可以說是人畜無害。
  • 《古詩詞課》:讀詩的好處,在於培養一顆美好的活潑不死的心靈
    小時候讀古詩,朗朗上口卻不解其中滋味。年歲漸長,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理解的也只是淺淺一層。成年後,隨著閱歷的增加,對古詩詞的妙處開始慢慢領悟。但工作的忙碌、生活的瑣碎,常常把這片刻的感悟淹沒了。如果你具有一種能感知的本性,就會發覺,你的心沒有死,也沒有被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所限制,這是一種很難言傳的感覺和境界。而這種境界正是王維詩歌的最高成就,除他之外,很少有詩人能表現出這種意境來。接下來,我們來說說詞。
  • 錢穆:讀這五類書的人,境界自然不一樣
    要知人生境界別有存在。這一層,或許對青年人講,一時不會領會,要待年紀大了、經驗多、讀書多才能體會到此。我們不是總喜歡過舒服快樂的日子嗎?當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會多情趣,覺得快活舒適。若我們希望能到此境界,便該好好學做人;要學做人,便得要讀書。為什麼讀書便能學得做一個高境界的人呢?
  • 王陽明:你要知道的讀書的這5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
    而讀書也是分層次的,讀書的五重境界就是人生的五個層次,只有你人清了都市的重要性,你才能更好的進步。第一重境界:讀書的價值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說明:只要書讀得多了,自然你的知識就豐富了許多。王陽明曾認為說:「人世間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之後王陽明也一直在履行自己最初的言語,成為一代聖人。讀書的價值不在於功利,也不為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