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西方的傳統節日
萬聖節
很多歪果仁都會在家裡辦個趴
👇
為了在party中出彩也是絞盡腦汁凹造型
比如這位練習了20遍小丑妝的妹子
👇
家裡有小孩子的話
大人還會幫小朋友裝扮
👇
(太可愛了)
連寵物也不放過
👇
當然也有隨便打扮打扮就很嚇人的
比如這個不走心的史蒂芬科裡x電鋸驚魂
看了一圈下來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個
南瓜做的川普😂
相比外國人對萬聖節的重視和過節氣氛
我們對萬聖節的了解好像只有
小丑、南瓜燈、蝙蝠.
今天
小編就趕在萬聖節到來之前,
給大家科普一番!
萬聖節
All Saints Day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基督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All Hallows' Day)。「Hallow」就是「聖徒」的意思。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這天是夏天正式結束、新年伊始的日子。
萬聖節原本其實是讚美秋天的節日,從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續整整一天。傳說那天晚上,偉大的死神——薩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統統召來。於是人們點起沖天的篝火嚴密監視這些惡鬼。到今天,人們都把萬聖節前夜看作盡情玩鬧、講鬼故事和互相嚇唬的好機會。
萬聖節前夜
Halloween
萬聖節前夜(Halloween,為「All Hallows' Eve」的縮寫)又名萬聖夜,是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一天,也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這一天的夜晚是整個節日最熱鬧的部分。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會裝扮成小孩混入人群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為了讓鬼怪們更融洽,小孩們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
不給糖就搗亂
Trick or treat
「不給糖就搗亂」(Trick or treat)是萬聖夜的主要活動。孩子們裝扮成各種形象按響鄰居的門鈴,挨家挨戶索要糖果。
每年10月31日,孩子們通過「Trick or treat」能拿到很多糖果。對於他們來說,這些糖果不僅是節日的象徵,也是靠自己的付出賺取的一筆勞動成果。
對寶寶說
「我把你的萬聖節糖果吃完了!」
寶寶的反應
萬聖節服裝
halloween costume
萬聖節的服裝,萬人萬相,不只是單調的大鬼小鬼。製作最簡單就是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摳兩個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褲,再在背後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家長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
南瓜燈
Jack-o'-lantern
南瓜燈源於古代愛爾蘭。傳說一個名叫Jack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在萬聖節當日,他設圈套將魔鬼困在一棵樹上。他不許魔鬼下來,直到魔鬼答應永遠不讓他住在地獄。Jack死後,因他不信神,所以不能進天堂,而魔鬼也不讓他入地獄,為了協助Jack找到回人間的路徑,魔鬼給了他一塊燃燒的炭讓他尋找回愛爾蘭的路,Jack將這燃燒的炭放在他以大紅蘿蔔雕刻成的一個燈籠內,這第一個「Jack的燈籠」。但他一直沒有找到,於是他永遠帶著燈籠流浪人間。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裡,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裡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演變到今天變成了南瓜做的Jack-O-Lantern了。據說是因為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更勝一籌,於是就成了萬聖節的寵兒。
萬聖節相關詞彙
蝙蝠:bat 女巫:witch
貓頭鷹:owl 面具:mask
骨頭:bones 妖精:goblin
蠟燭:candle 魔鬼:demon
巫師:warlock 骨架:skeleton
南瓜:Pumpkin 狼人:werewolf
死神:Grim Reaper 蜘蛛網:spider web
最後,給大家看一部
萌萌的英文萬聖節兒歌
👏
「可愛的小怪物,超萌的小精靈,還有唱歌的骷髏和吸血鬼! 和笨拙可愛的怪物朋友們一起來唱歡快的萬聖節英語兒歌吧!」
以上,我們了解了
萬聖節的習俗和服裝
還有南瓜燈的由來
今天的分享就是這些啦!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加入BOXFiSH國際學校
了解更多國際文化😎
Think out of the box
改變上千萬所學校課堂 告別填鴨式教學
為改變中國英語教育而努力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BOXFiSH盒子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