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早晨,一名乘客,原本是乘坐一架通體銀白色的飛機,卻因為疲倦的緣故,系好安全帶,便在座椅上迷糊過去了。他錯過了地面車輛給飛機大翼「上色」的過程……
等到機身因為推出機位而有些抖動,他的飛機早已經換上綠色的翅膀。望向窗外昏暗而無趣的雪地,這一抹綠色讓他的心情舒坦了許多。
但是當飛機滑跑起來,他突然感到不對勁,大翼上的綠色「塗漆」好像開始被吹掉了!
飛機騰空以後,大翼「褪色」得更厲害,幾乎完全裸露出了金屬的底色。乘客很緊張地連續按動頭頂的呼喚鈴,等到飛機稍微飛得平了一些,乘務員快步過來詢問,他瞪著眼睛支支吾吾地說:機翼……好像掉漆……綠色的……掉光了……
其實,在地面的時候,給大翼「上色」的是「地面除冰車」。在給「上色」以前,除冰車已經使用一種通常稱為「II型液」的透明液體給大翼做了「除冰」處理,目的是去掉上面的「冰凍汙染物」,使表面儘可能變得光潔。此後使用IV型液為大翼「防冰」,這是一種綠色的黏液,飛機靜止的時候,它能可靠地粘附在在大翼表面,讓飛機看起來就像被噴了一層綠色的塗漆。先後完成以上兩個步驟,被稱為「二步除冰法」。
離開除冰車的噴口以前,它必須被加熱到60 ℃以上,因此當它粘附在大翼上以後,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溫熱的,雪花落上去,便融化了;少量的冰丸或小冰雹落上去,便會嵌入其中。
等到飛機滑跑起來,達到100節的速度,黏液受到對面氣流的「剪切力」,就會從前往後逐漸被吹除。它把自己連同在地面期間收容的冰凍汙染物一起拋到空中,從而幫助飛機恢復到安全的「光潔形態」。
乘務員向乘客解釋了以上事實,但她的語言比較簡練:先生沒關係的,剛才您看到的是防冰液,飛機在地面做了防冰處理,剛才只是大翼上面的防冰液正常脫落了。乘客感到放鬆,也有些尷尬,然而不久後還是收到了乘務員單獨送過來的點心,感謝他關注飛行安全。
02 除防冰液的分類和選用以下是補充知識。
按照國際通用標準製造的「除防冰液」,分為4型。嚴格講來,它們都能用於除冰和防冰。但是橘色的I型粘度小,主打除冰;而後3種粘度大,主打防冰。同樣是主打防冰,透明的II型粘度最小、但是價格也較為便宜,綠色的IV粘度最大、最能防冰;淡黃色的III型應用最少,它只能用於起飛速度小於100節的小飛機。
在飛機已經受到汙染,但是預計沒有新的冰雪時,可以只做除冰,這時常常使用I型液。I型是橘色的,但是乘客通常沒有機會在飛機起飛時看到橘色的大翼「掉漆」,因為它的粘度小,在地面靜止時就像淋了熱水一樣立即脫落了。
在較「暖」的機場,「I型+II型」是典型的搭配,分別用於二步除冰法。但是II型液也可以用於「防冰」,因此在歐洲緯度高的地方,「II型+IV型」是常見的搭配;而在北美,通常是「I型+IV型」這種搭配。
「II型+IV型」這種搭配,從法規和技術上都是允許上的,但在實踐中,有時也帶來「舵面卡阻」的問題。FAA的文件指出:這種情況下,除防冰液在起飛時不能完全脫落,而是有一些殘留在舵面的縫隙裡,在空中經歷了乾燥、再水化和凍結的過程,就可能造成舵面卡阻,需要降低高度來讓殘留物融化。
在中國,IV型液的使用還正在推廣中,那麼高緯度的機場為了同時完成防冰和除冰,將會如何選用和搭配除防冰液呢?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 END ——
另一篇文章也講了除防冰液的工作原理:
《能吸能脫:除防冰液如何「防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