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某市的趙先生在食魚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出現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和熱感,全身不適,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經醫生檢查和問診,結合趙先生的一系列症狀,診斷為疑似食物中毒。趙先生食用了不新鮮的青皮紅肉魚導致了組胺中毒。醫生立即為其進行了抗過敏的治療。組胺中毒究竟是一種什麼疾病呢?
海產魚類的青皮紅肉魚,如鮐魚、金槍魚、秋刀魚、鯖魚、沙丁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高,共同特點是身體呈梭形或紡錘形,頭尖口大,背部青黑或青藍色,腹部白色或淡黃色,魚肉發紅。當魚不新鮮時,細菌使組氨酸轉變成組胺,大量的組胺便會使人產生過敏性中毒。
組胺中毒特點是發病急、症狀輕、恢復快,主要表現為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膚潮紅和熱感,全身不適病,眼結膜充血並伴有頭痛、頭暈、噁心、腹痛、腹瀉、心跳過速、胸悶、血壓下降。又是可出現蕁麻疹,咽喉燒灼感,個別患者可出現哮喘。一般體溫正常,大多在1-2日內恢復健康。
一是採購時不要買魚眼變紅、顏色發暗、肉無彈性的魚,避免食用不新鮮或腐敗變質的魚類食品;二是魚類食品必須在冷凍條件下貯藏和運輸,冰鮮魚類應貯存在4℃或以下,冷藏魚類則貯存在-18℃或以下。
三是買魚後要及時進食或將魚醃製。對於易產生組胺的青皮紅肉魚類,家庭在烹調前可採取一些去毒措施。首先應徹底刷洗魚體,去除魚頭、內臟和血塊,然後將魚切成兩半以冷水浸泡幾個小時。在烹調時加入少許醋,可使魚中組胺含量下降65%以上。儘可能採用紅燒、清蒸或酥燜的方法烹製,不宜使用油煎、油炸的方法。
四是過敏體質或有過敏性疾病的人應避免進食青皮紅肉魚。
本文作者: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預防保健科 黃穗平
由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
(順德第一人民醫院)微信小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