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含的婚禮演講:一種女性主義的分析

2021-02-13 慧新讀書

嗨,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新娘,我叫林奕含。

今天是個喜氣的日子,所以我理應說些喜氣洋洋的話,但是很不幸的,我這個人本身就沒有什麼喜氣…

我今年二十五歲…欸,差幾天就滿二十五歲了。我從高中二年級,大概十六七歲的時候,就得了重度憂鬱症,準確點來說是我從高中二年級開始了我與重度憂鬱症共生的人生。

後來遇到一些事情就在這上面加上了PTSD,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鬱症這件事情,他很像是失去一條腿或者是失去一雙眼睛。

人人都告訴你說,

「你要去聽音樂啊」

「你要去爬山啊」

「去散心啊」

「你跟朋友聊聊天啊」

但我知道不是那樣的。

我失去了快樂這個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然後再也拿不回來一樣。但與其說是快樂,說的更準確一點,是熱情。我失去了吃東西的熱情,我失去了與人交際的熱情,以至於到最後我失去了對生命的熱情。

有些症狀是或許你們比較可以想像的。我常常會哭泣,然後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然後我會自殘。另外一些是你們或許沒有辦法想像的。

我會幻覺,我會幻聽,我會解離,然後我自殺很多次,進過加護病房或是精神病房。因為是高中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生病的,我每個禮拜二要上臺北做深度心理治療,每個禮拜五要到門診拿藥。

這就有點接近我今天要談的精神病去汙名化的核心——我是臺南人,我在臺南生病,但是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告訴我,我要到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去治療我的疾病?我為什麼要上臺北?當然後來也因為這個原因,我缺課太多,差一點沒有辦法從高中畢業。

前幾年我的身體狀況好點,我就重考。這幾年一直處於沒有工作也沒有學業的狀況,前幾年身體好了一點,我就去重考,然後考上了政大中文系。在中文繫念到第三年的時候,很不幸的,突然開始病情發作,所以我又再度休學。在我休學前那一陣子我常常發作解離。

所謂的解離呢,以前的人會叫他精神分裂,現在有一個比較優雅的名字叫做思覺失調。但我更喜歡用柏拉圖的一句話來敘述他,就是靈肉對立。因為我肉體受到的創痛太大了,以至於我的靈魂要離開我的身體,我才能活下去。

我第一次解離是在我十九歲的時候。我永遠都記得我站在離我的住所不遠的大馬路上,好像突然醒了過來,那時候正下著滂沱大雨,我好像被大雨給淋醒了一樣。我低頭看看自己,我的衣著很整齊,甚至仿佛打扮過,但是我根本不知道我什麼時候出的門,去了哪裡,又做了些什麼。對我來說,解離的經驗是比吃100顆止痛藥,然後被推去加護病房裡面洗胃還要痛苦的一個經驗。

從中文系休學前幾個月,我常常解離,還有另外一個症狀是沒有辦法識字。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荒謬,對,但就是我打開書我沒有一個字看得懂。身為一個從小就如此愛慕、崇拜文字的人來說,是很挫折的一件事。

當然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然後那時候正值期末考。我的那時候中文系的系主任就把我叫過去講話。我請我的醫生開了一張診斷證明,然後我就影印了很多份,寄給各個教授,跟他們解釋說我為什麼沒有辦法參加期末考。

這時候系主任與助教就坐在那個辦公室裡面,助教在那邊看著我,然後他說:「精神病的學生我看多了,自殘啊,自殺啊,我看你這樣蠻好、蠻正常的。」然後這時候我的系主任對我說了九個字,這九個字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拎起我的診斷書,問我說:「你從哪裡拿到這個的?」

你-從-哪-裡-拿-到-這-個-的。

當下的我,我覺得我很懦弱。我就回答他說:「我從醫院。」但我現在想我很後悔我沒有跟他說:「主任,我沒有笨到在一個,活在一個對精神病普遍存在扁平想像的社會裡,用一張精神病的診斷書去逃避區區一個期末考試。然後你問我從哪裡拿到的。從我的屁眼啦!幹!」我很想這樣說,但我沒有。

所以我要問的是,他是用什麼東西來診斷我?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裝,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齒來診斷我嗎?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想像是什麼?或我們說的難聽一點,這個社會對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麼?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襤褸、口齒不清,然後六十天沒有洗澡去找他,他就會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又或者他覺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

請試想一下今天你有一個晚輩,他得了白血病。

你絕對不會跟他說,「我早就跟你講,你不要跟有得白血病的人來往,不然你自己也會得白血病。」

不會這樣說吧。

你也不會跟他說,「我跟你講,都是你的意志力不夠,你的抗壓性太低,所以你才會得白血病。」

你也不會跟他說,「你為什麼要一直去注意你的白血球呢?你看你的手指甲不是長得好好的嗎?為什麼要一直去想白血球呢?」

你也絕對不會這樣說。

你也更不會對他說,「為什麼大家的白血球都可以乖乖的,你的白血球就是不乖呢?讓白血球乖乖的很難嗎?」

這些話聽起來多麼地荒謬,可是這些就是我這麼多年來聽到最多的一些話。

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要休學,為什麼可以不用工作,為什麼休學一次休學兩次,然後blablabla...然後沒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還要不甘心。

就是,這個疾病,他剝削了我曾經引以為傲的一切。

比如說我曾經沒有任何縫隙的與我父母之間的關係,或者是我原本可能一帆風順的戀愛,或是隨著生病的時間越來越長,朋友一個一個地離去。甚至是我沒有辦法念書。天知道我多麼地想要一張大學文憑。

還有,有吃過神經類或精神科藥物的人都知道,吃了藥以後你反應會變得很遲鈍、會很嗜睡。我以前三位數的平方心算只要半秒就可以出來,我現在去小吃店連找個零錢都找不出來。還有吃其中一種藥,我在兩個月裡面胖了二十公斤,甚至還有人問我說,「誒,你為什麼不少吃一點。」所以有時候,你知道某一種無知,它真的是很殘酷的。

所以我從來沒有做出任何選擇。這麼多年我一直在寫文章,其實我從頭到尾都只有講一句話,就是:不是我不為,我是真的不能。

在中文系的時候,班上有遇到一些同學,他們是所謂的文青。他們簡直恨不得能得憂鬱症。他們覺得憂鬱症是一件很詩情畫意的事情。他們不知道我站在我的疾病裡,我看出去的蒼白與荒蕪。

我只想告訴他們,這種願望有多麼地可恥。

我也認識很多所謂身處上流的人,他們生了病卻沒有辦法去看病,因為面子或無論你叫它什麼。我也知道有的人他生了病想要看病卻沒有錢去看病。比如說我一個月藥費和心理諮商的費用就要超過一萬臺幣。

今天是我們的訂婚宴。想到婚禮這件事,我整天思考一些事情就是:今天我和B站在這裡,不是因為我歌頌這個天縱英明的異性戀一夫一妻制度。

我支持多元成家,也支持通姦除罪化。我穿著白紗,白紗象徵的是純潔。可是從什麼時候,所謂的純潔從一種精神狀態變成一種身體的狀態,變成一片處女膜?

或者比如說,人人都會說,「啊,這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時刻。」這句話是多麼的父權。他說這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時刻,不是說你美。意思是說,從今以後無論你裡或外的美都要開始走下坡。意思是,從今以後你要自動自發地把性吸引力收到潘朵拉的盒子裡。

跟B(林奕含的先生)在一起這幾年,教我最大的一件事情其實只有兩個字,就是平等。

我從來都是誰誰誰的女兒,誰誰誰的學生,誰誰誰的病人,但我從來不是我自己。我所擁有的只有我和我的病而已。

然後跟B在一起的時候,我是他女朋友,但不是他「的」女朋友。我是他未婚妻,但是不是他「的」未婚妻。我願意成為他老婆,但我不是他「的」老婆。我坐享他的愛,但是我不會把他視為理所當然。

今天在這個場合,如果要說什麼B是全世界最體貼我的人啦,全世界最了解我的人啦,全世界對我最好的人啦,然後我要用盡心力去愛他,經營我們的感情啦…我覺得這些都是廢話,因為不然我們也不會站在這裡。

關於新人這個詞,今天我和B是新人。然後這個詞讓我想到我最喜歡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他說的新人。他常常在書裡引用這個概念,就是他的書寫不是寫給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大人們的,甚至也不是寫給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小孩,而是寫給那些比最新的人還要新,給尚未出世的孩子們寫的。「新人」這個詞出自『新約聖經』,是使徒保羅叫耶穌基督為new man。

所以我在想,如果今天我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新人,如果我可以成為一個新的人,那麼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想成為一個對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像力的人,我想成為可以告訴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們這種願望是不對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讓無論有錢或沒有錢的人都毫無顧忌地去看病的那一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汙名化的那一種人。

我要感謝我的家人。我知道哥哥你很愛我,我知道你最愛我,但是你不會把它說出來。我很謝謝你每天對我的關心,對我來說是我的精神糧食。然後很謝謝爸爸媽媽,雖然我沒有長成那個你們從小所培育所期待,然後花很多心思所栽植的樣子。沒有長成那個樣子,讓你們失望了,我很抱歉。

林爸:「不會!」

相關焦點

  • 林奕含婚禮致辭:有時候,某一種無知真的很殘酷
    我是今天的新娘,我叫林奕含。今天是個喜氣的日子,所以我理應說些喜氣洋洋的話,但是很不幸的,我這個人本身就沒有什麼喜氣。事實上,我這個人什麼都不會,但我會寫兩個字,所以今天我來說幾句話。高中二年級開始了我與重度抑鬱症共生的人生,重抑鬱症這件事情,很像是失去一條腿或者是失去一雙眼睛。人人都告訴我說:「你要去聽音樂啊。」
  • 致敬英雄女醫護:公共行政的女性主義研究
    那麼要入門女性主義行政學,該從哪裡開始呢?其實所有的後實證流派,都強調從體驗而不只是絕對客觀中尋找社會真實性和社會意義。女性主義也不例外。要弄懂女性主義行政學,你需要有以下兩種體驗:第一,如果你是位女同胞的話,你有沒有試過和你男朋友/丈夫吵架?
  • 影評|《沙漠之花》:女性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分析
    感性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關于堅強不屈的女性為反抗落後習俗而鬥爭的故事,可是理性卻使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是誰定義了電影中先進與落後?又是誰為我們構建了非洲與歐洲?電影中展現的「先進」是不是另一種方式的沉淪?於是我開始反思,以下便為筆者對於影片的反思與批判。著名的女權主義理論家凱特·米利特在她的《性政治》中寫到,把女性長期遭受的壓迫歸結為再現問題。
  • 林奕含:她將被性侵的經歷寫進書中,治癒無數人,卻無法拯救自己
    在政大待了三年,抑鬱症越發嚴重,林奕含再次休學,飽受折磨。在她的臉書中,可以窺見一些痛苦的痕跡。「生病它不止侵蝕,不止變成我們的人生,它變得比我們的人生還要大。」甚至在自己的婚禮上,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她仍然沒有真正快樂起來,她用長達20多分鐘的致詞,以抑鬱症患者的身份,描述多年來自己飽受心理疾病糾纏的歷程。
  • 臺作家林奕含輕生案偵結 臺檢方公告:陳國星獲「不起訴處分」
    據了解,由於時隔已久,加上林奕含已經過世,臺南檢方除傳喚林奕含雙親、陳國星,還傳喚了林奕含的閨蜜、同學、高中老師等人釐清案情,並試圖從林奕含生前寫下的日記、博客中抽絲剝繭,也細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一書及該小說的前版《初戀》的電子文件。對此法界人士認為,博客、日記屬傳聞證據,更不可能憑小說內容辦案。
  • 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殺前8天受訪視頻曝光:此故事毀我一生
    據中國網報導,5日,臺灣「Readmoo閱讀最前線」網站公開一段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殺前8天的專訪視頻。
  • 女·性 女權主義ABC:9個關於女權主義的基本問題
    從小到大,社會一直在教導我們要做正常的「女性」或「男性」,並且在我們沒有恰當地表現出「女性」的溫柔順從或「男性」的勇敢陽剛的時候貶低和責罰我們,這就是「社會構建」的一種方式。社會性別制度讓我們僅僅依據某些生理差異而相互區隔甚至相互壓迫。指認這一系列問題的社會性別視角是當代女權主義核心的批判性分析範疇。
  • 語言的誤用:功利主義,女權主義與房間裡的大象
    這樣的矛盾正是維根斯坦所說的由於「對語言的誤用」而產生的無意義的問題,而這本可以通過用「效用主義」替代功利主義,用語意澄清來避免一部分的。最近一段時間,關於女性權利的討論此起彼伏,使女權主義這個詞被頻繁提及,其中不乏對女權主義知之甚少的人陸續發表看法,使討論再次淪為爭吵,理性再次被口水淹沒。能在中文網際網路中看到這種矛盾的顯現當然是一種進步,只是這種矛盾還遠遠不到可以「討論」的標準。
  • 這些白色婚禮 | 愛情的極簡主義
    在西方,白色是婚禮儀式的主要色彩,用來表示愛情的純潔與堅貞。近幾年,白色婚禮也慢慢在國內開始流行起來。白色是最簡單的顏色,乾淨純粹,美好地足夠滿足年輕人對婚禮的所有想像。這種極致的純色與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在建築領域提出的觀點-「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不謀而合。
  • 林奕含自殺事件真相? 林父揭露性侵6真相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女作家林奕含輕生將滿1個月,其父林炳煌透過社交網絡再次發文,以女作家「雅君」針對林奕含事件所寫的評論文章
  • 女權主義為啥不能叫平權主義?
    ,為啥不能叫平權主義?我們先來看一下女權主義(Feminism)的定義:相信女性應該和男性擁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並以同樣的方式得到對待。(Cambridge Dictionary)。身邊不止一個人說自己提倡男女平等,但堅決否認自己是女權主義。甚至有人提出,既然女權提倡的是男女平等,為什麼不叫平權主義?非得強調女性的權利嗎?
  • 《韋氏詞典》2017年度詞彙:Feminism/女權主義
    另一家美國著名的詞典機構,《韋氏詞典》則在12月12日宣布,將「女權主義」(feminism)評為2017年度詞彙。韋氏特約編輯皮特·索科洛夫斯基當天在一份聲明中稱,沒有任何一個詞彙能夠囊括2017一整年的新聞、事件和故事。不過,綜合分析搜索頻率顯著高於去年的詞彙以及全年搜索量激增的情況,「女權主義」一詞脫穎而出。
  • 林奕含:世上還會出現李國華,一定會!
  • Emma Watson 妙麗發表感人演講後面臨裸照威脅?
    擔任聯合國親善大使並在聯合國總部中發表一席感人女權主義演說「He for She」的 Emma Watson 在演說完之後獲得如雷的讚賞,但也馬上遭到無妄之災,被駭客留言威脅將公布她的裸照。Credit: SBS.com.au在這次演講中 Emma Watson 不但闡述了身為女權分子並不代表仇視男性, 而是也呼籲男性們一同加入這個活動,她也表示女孩們不應該在職場或任何地方遭受歧視,而男生們當然也有表達自己脆弱的權利。演講完獲得一致的贊同並表揚她為爭取女性權力的努力付出。
  • 林奕含去世3周年:無數的房思琪瘋了,無數的李國華還好好活著!
    2017年4月27日,那個溫婉有才的女孩林奕含在受盡了抑鬱症的折磨之後,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去世時年僅26歲。 她在自殺前曾給大學好友發信息:「I wish so much that I was killed the first time I got. rap.ed。」 (我多希望,在我第一次被強jian的時候,我就已經死了。)
  • 理論 小知識:亞歷山大的新功能主義介紹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社會學界興起的一股力圖綜合當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構T.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傳統的流派或理論發展趨勢。自60年代中後期起,美國社會中出現的一系列劇烈變動,促使社會學理論家重新思索社會學方向,各種新理論紛紛興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論」發起衝擊。其中以符號互動論、社會交換論、民俗學方法論為主要代表的微觀社會學理論猛烈抨擊帕森斯理論中側重對社會結構分析的方面,他們強調對個體行動和行為的分析,要求恢復個體的創造性和自由。
  • 女權主義藝術家Annette Messager:「被標榜為男性是愚蠢的」
    Annette Messager安妮特·梅澤爾(1943年11月30日-) 法國女權主義藝術家最初,當她的藝術得到藝術圈認可作品被評價為「看起來像一個男人做的」她竟然感到一種自豪這些柔軟的、糯塌塌的材料,具有一種破碎感和延展性,將女性埋藏的的深層情感徹底激發了出來。
  • 勁夫之外:父權、厭女與交叉性分析
    假如從表面上看,父權制不僅不存在,男女不僅已經平等,甚至女性要比男性更強勢:男女平等不是已經成為政治正確了嗎?女性在社會各方面不是已經取得地位了嗎?甚至在我國建國之初,不是就已經有了「同工同酬」、「婦女能頂半邊天」這樣的豪言壯語了嗎?假如從個人體驗來看,男性甚至會抱怨「現在女生太厲害了」「我們才是被壓迫的一方」。即使同樣從現象層面應對,這樣的觀點依然是「個人體驗的」和捆綁式的。
  • 綠巨人 馬克·魯法洛 的五個女權主義瞬間
  • 極簡主義:日本的生活步調
    極簡主義起源於1960年代的美國,指一種用抽象形式來表現的視覺藝術形態。反觀在日本,極簡主義被用來形容成是一種生活形態,很多日本人認為極簡主義符合佛教的教義。「經濟實惠」:極簡主義是非常經濟實惠的一種生活方式,它並不是在於你是不是買得起新的,而是強調一種對現有事物的珍惜和感恩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