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語言為啥就不能進詞典
網絡語言並非都是膚淺的,經時間淘洗,網絡語言的精華會留下來。不少網絡詞語頗有意蘊,反映了年輕人的精神狀況。
網絡語言進入詞典會損害漢語純潔性?近年來,如此質疑不絕於耳。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日的調查顯示,89.6%的受訪者會頻繁接觸網絡用語,66.9%的受訪者平時會使用。57.5%的受訪者認為網絡語言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產物,62.1%的受訪者建議將有意義和創意的詞彙收進詞典。
雖然人們對網絡語言的「容忍度」在不斷提高,但依然有很多人以「捍衛漢語」立場批評網絡語言「入侵」。將新詞寫入詞典,就意味著將其經典化,進入了規範詞的序列。其實,我們沒必要對「生猛」新詞大驚小怪,網絡語言進入詞典是語言發展的趨勢,不僅不會損害漢語本身,還會助其與時俱進。
人們早已熟悉「古老」並至今仍在使用的網絡用語。「斑竹」「灌水」「樓主」「菜鳥」這些網絡流行詞最早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那時很多人還沒「觸網」。進入新世紀,中國網民人數激增,如今已將近7億,其中多數是年輕人。追求時髦、好奇、有創造力是年輕人的天性,在青年網民的推動下,網絡語言「走紅」是必然的。如今,很多過去不上網的中老年人也玩起了微信,也接納了網絡生態下孵化的新語言。
網絡語言並非都是膚淺的,經時間淘洗,網絡語言的精華會留下來。不少網絡詞語頗有意蘊,反映了年輕人的精神狀況。比如,「囧」字在2009年前後特別流行,本意為「光明」,但在網上成了表達「鬱悶、無奈」的意思。年輕人要釋放壓力、但又不想散布戾氣,便可採用這個形狀可愛且內涵豐富的字。
網絡新詞也是網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造詞方法和經典詞語一樣,或來自典故,或通過簡縮、變形。比如,「打醬油」「躲貓貓」「戰五渣」「快到碗裡來」等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同樣是表示無奈,「呵呵」「然並卵」「十動然拒」「城會玩」等詞來自變形或縮寫。一些詞不僅在網上被使用,還進入了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即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也曾經是遭到質疑的新詞、怪詞。比如,「社會」「政治」「階級」「經濟」這些詞都來自外語,是日本用漢字翻譯西語的成果。網際網路文化也給漢語帶來類似的變更,面對新事物的衝擊,理應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固步自封反而有損漢語的博大和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