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蘋果黑了一個洞散發出一股刺鼻的酸味兒」「白白的饅頭上長了灰白色、黃色或綠色的大小不等圓點」「油儲存一段時間有點哈喇味兒」。
看著剛買沒多久的水果,好不容易「搶來」的油就這樣壞了,大多數人,尤其是老年人,會覺得反正也沒壞多少,扔了太可惜了,也太心疼,把沒壞的部分也削下去點趕緊吃了算了,一次兩次應該吃不壞。如果此時年輕人試圖勸說老人不要這樣做,老人往往會說「好好的東西壞了一點兒就扔了,多浪費啊,再說,不是已經把壞的那部分削掉了嗎?」
對於腐敗的食物,削掉壞的,留下好的,就真的沒問題了嗎?要聊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了解,食物為什麼會腐敗變質。
食物腐敗變質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食物中富含的各種營養元素,不僅是我們人類喜愛的,那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在環境中無處不在的各種細菌、真菌、黴菌及病毒等微生物也喜愛。
食物腐敗變質的根本原因是微生物汙染。在潮溼溫暖的環境下,微生物便可在這「一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一旦它在「新的環境」中穩定下來,便會藉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自身進行新陳代謝。
食物腐敗變質,從其進行新陳代謝時就已經開始,但是食物一般經過微生物「寄居」一段時間以後才會慢慢出現一些我們感官上可辨識的「信號」,提示我們腐敗變質正在發生,如刺鼻的酸臭味兒或其他特殊的味道,略帶螢光綠色、黑色或者灰色的黴斑等。
你以為食物腐敗僅僅是氣味難聞、外觀難看嗎?
氣味難聞、外觀難看,雖然會給人帶來不適感,卻也提醒著我們腐敗變質的存在。然而,對人體危害最大的卻是我們感官上無法辨識的有害代謝產物——毒素。
下面就讓我們來解答讓每家每戶都非常頭疼的問題——「蘋果只爛了一點,吃還是不吃呢?」
肯定的答案是果斷扔進垃圾桶。
蘋果腐爛的部分是青黴菌產生的青黴毒素導致果肉組織壞死引起的,這些毒素可以通過腐爛的組織,向其他的果肉組織內擴散。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蘋果,僅僅是爛了一點,但其實其內部,不管是腐爛的部分,還是看似完好的部分,都已經被毒素侵蝕。
每逢佳節,每個家庭都會以「滿漢全席」的方式慶祝,但當美味佳餚經過長時間存放變成了「殘羹冷炙」,就會給金黃色葡萄球菌留有「可乘之機」。如果此時家人覺得這些菜餚扔掉可惜,一旦吃了就很可能會導致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出現,老年人可能還會面臨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危險。
食物發黴了,怎麼處理更合適?
如果食物已經出現「黴斑」,處理方式只有一個——「送進垃圾桶」。切勿因一時「捨不得」釀成一場「悲劇」。
若食物未出現酸臭及腐爛的味道,只是顏色發生了一些細微變化,如香蕉皮變黑了,此時食物還算相對安全,可以置於低溫、乾燥及通風場所儘早食用。
食物一旦散發出特殊氣味,說明已經黴變,要果斷扔掉。
防止黴變最根本的措施是在食物的保鮮期內儘早食用,以「少取勤買」的方式採購食物。通風、防潮及避光是防黴工作的重中之重;切記「高溫去黴不可行」。
出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者:人民衛生出版社約健康平臺、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