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解開抑癌基因RB長期謎題

2021-02-12 醫學生學術(MSA)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是一種兒童視網膜腫瘤,往往累及年齡為1-2歲的兒童。儘管罕見,它卻是最常見的兒童惡性眼腫瘤。如果不加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可以致命或導致失明。由於研究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是響應RB1單基因突變而形成,它對了解癌症起特殊的作用,證明了某些細胞離發展成為危及生命的惡性腫瘤只有一步之遙。

洛杉磯兒童醫院視覺中心(CHLA)的David E. Cobrinik博士和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的同事們一起,解答了一個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RB1突變為何會主要引起視網膜而非其他細胞類型腫瘤。他的研究揭示了與視網膜發育、癌症形成,以及最終開發新型療法相關的一些新細胞信號通路。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本周的《自然》(Nature)雜誌上。

「這些研究結果大大增進了我們對癌症的理解,不僅是因為它們解開了RB的謎題,它們還更普遍地表明了,癌症可通過單個致癌突變與細胞類型特異性迴路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Cobrinik說。

RB1基因編碼了一種腫瘤抑制蛋白Rb,Rb可通過在細胞做好分裂準備之前抑制細胞周期進程來阻止過度的細胞生長。如果在生命早期發生RB1雙等位基因突變,Rb蛋白失活,會導致視網膜母細胞瘤形成。儘管Rb蛋白在細胞細胞類型中調控了增殖,當RB1基因功能喪失時只有視網膜細胞通常會形成癌症。

Cobrinik和同事們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起源於視錐細胞(cone photoreceptor)前體,他們的研究解釋了為何視網膜母細胞瘤起源於這些前體細胞。視錐細胞是視網膜中的兩種感光細胞之一,負責色覺。視錐細胞前體是一種未完全分化的不成熟視錐細胞。

這項研究表明,視錐細胞前體顯著地表達一些促進增殖及抑制凋亡的關鍵癌相關蛋白。與此同時,Rb發揮作用抑制了這樣的增殖,這意味著僅喪失Rb就足以引發不受抑制的細胞增殖,導致視網膜母細胞瘤形成。

Cobrinik 說:「我們發現視錐細胞前體的正常發育程序與RB1突變協同作用解除了對細胞生長的控制。換句話說,喪失RB1基因導致異常的增殖是因為視錐前體細胞缺乏通常情況下使異常增殖細胞發生凋亡的自我『監控系統』。轉而,細胞能夠不受控制地分裂,並最終癌變。」

原文檢索:

Xiaoliang L. Xu, Hardeep P. Singh, Lu Wang, Dong-Lai Qi, Bradford K. Poulos, David H. Abramson, Suresh C. Jhanwar & David Cobrinik. Rb suppresses human cone-precursor-derived retinoblastoma tumours. Nature, 24 September 2014; doi:10.1038/nature13813

======================================================

歡迎大家加入升級版MSA醫學文獻互助QQ群(群號:315565903),更多需求盡在其中!

相關焦點

  • 研究證明:熬夜會丟失你的抑癌基因,促癌蛋白c-myc產生
    在小鼠研究中,MIT的研究小組發現在控制細胞生物戒律的基因中,有兩個基因也具有作為腫瘤抑制子的作用。 這些腫瘤抑制基因的丟失,無論是通過基因敲除還是正常的光/暗循環導致的破壞,都將使腫瘤的侵襲性變強。 在細胞內,一個被稱為BMAL1的基因負責激活控制晝夜活動的其他基因,包括一個叫Per2的基因。由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水平,正常情況下在一天之中會波動,但是當正常光/暗周期被破壞時,這些波動就會消失。 「細胞需要光的提示,這就好像時鐘需要復位按鈕。當失去了指示的東西,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會失去正常的節奏。」
  • 專家曝光:防癌治癌,提高免疫力很關鍵!
    但當原癌基因的結構或調控區發生變異,基因產物增多或活性增強時,會使細胞過度增殖,形成腫瘤。人體內同時也存在抑癌基因,與原癌基因維持平衡,限制了癌症的發生。但在致癌因素的刺激下,原癌基因的發展勢力擴大,而抑癌基因的發展較弱,兩者失衡。細胞正常形態結構和功能代謝發生紊亂,即會發生細胞突變,患發癌症。
  • Nature:胰腺癌研究重大發現!基因複製或能解釋胰腺癌的侵襲性和轉移性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小鼠機體KRAS基因的一個拷貝進行了突變,該基因在細胞增殖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而且其在90%的人類胰腺癌中都處於活性狀態,這種基因常常被稱之為癌基因,研究人員發現,即使在癌症的早期階段突變的基因仍然會發生複製,而且在沒有加倍複製突變KRAS的腫瘤中,研究人員發現其它癌症基因或許會進行複製。
  • 基因解碼:量身訂做癌症治療
    鄭安理說,這顯示癌症往往不只1種基因突變在主導,必須嘗試不同的治療組合;且愈來愈多與癌症相關的生物標記被發現,有助於把患者量身分類,對應到更合適的藥物,而不是亂槍打鳥。鄭安理以鑽研多年的肝癌為例,分子診斷就分為11種,既有的1種標靶藥物無法符合全部患者的需求,需要藥品組合較多的藥廠來投入試驗,透過基因檢測配對患者,把對的藥給適合的患者,才能加快朝個人化治療來邁進。
  • Nature中文摘要|05 November 2015
    Combinatorial gene regulation by modulation of relative pulse timing通過調控相對脈衝周期整合基因調控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7/n7576/full/nature15710
  • 癌症基因檢測:為何火熱?
    為什麼有的人體內腫瘤很大,做完手術就沒事了,有的人腫瘤很小卻快速發生轉移……癌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耐藥機制是什麼,轉移機制又是什麼,在分子生物學對它開始研究之前,似乎沒人說得清楚,如今,專家們一致認為:基因檢測對於癌症預防、個體化治療及轉移預測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今天,就讓我們在市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室主任馮玉梅教授的帶領下,來深度了解熱門的「癌症基因檢測」。
  • Nature:義大利學者報導基因甲基化缺失致癌症形成
    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完整的DNA基因,其不僅含有人體所有遺傳信息,而且基因中的所謂甲基基團是人體組織的必要成分。人體每個組織由特定屬性的組織特異細胞構成。基因選擇非常嚴格,如在腸細胞裡只有相應的基因目錄激活成為腸細胞。在基因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所謂的甲基基團,它通過酶的作用激活基因,這被稱為DNA甲基化。
  • 郭臺銘宣布:免費支付癌症患者基因檢測費用 攻克癌症
    2017年5月13日,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出席永齡健康基金會公益活動永齡華人抗癌聯合行動時宣布,永齡健康基金會在未來10年將免費支付乳癌、血癌患者基因檢測臨床研究計劃郭臺銘在3月12日特別在永齡健康基金會宣誓與臺大、華大基因、Nantworks、HudsonAlpha 合作共組抗癌聯盟,一起攻克乳癌。
  • 癌症基因檢測:你了解嗎?
    臨床醫生在腫瘤治療中發現,人體腫瘤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部位的腫瘤,治療效果和方法也應因人而異,這種因人、因病而採取的不同疾病治療方法稱為「個體化治療」。因此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只有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實施個體化治療,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病人選擇合適他們的藥物。
  • 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裡,研究:會提高罹癌率
    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寒冷又潮溼的環境下,會增加惡性腫瘤孳生的機率。(Getty Images)大家都知道長期曝曬在高紫外線的環境下容易導致皮膚癌,但根據最新研究發現,長期生活在寒冷又潮溼的環境下,也會增加惡性腫瘤孳生的機率。科學家最近一期的研究期刊指出,美國人的主要死因中,癌症必須為四分之一的死因負責;除此之外他們也發現,經常下雨和低溫的地區,生病的機率也較為頻繁。
  • 一文了解:輸尿管癌晚期症狀和治療方法
    由於輸尿管癌本身對放療與化療都不太敏感,晚期輸尿管癌一般情況下又不具備手術條件,因此,輸尿管癌晚期一般治療難度較大,主要採取姑息治療,儘量滿足輸尿管癌晚期患者的訴求,減緩輸尿管癌晚期患者的疼痛,盡力縮小輸尿管癌癌細胞的擴散範圍與時間。
  • 《Science》:科學家呼籲全球監管基因編輯生物
    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楠塔基特島,官員們正利用基因編輯這種工具來對抗萊姆病。同時,科學家還利用基因技術讓珊瑚適應不斷變化的海洋環境。一方面,人們對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突破感到驚嘆。另一方面,人們也對基因編輯的生物釋放到環境中的潛在後果以及缺乏管理監督而深感擔憂。
  • CCTV中央電臺告訴你 : 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
    癌症,每年有160萬人死於癌症,女性腫瘤患者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 在美國,從2000年開始推廣基因檢測
  • Nature: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玩躲貓貓遊戲
    他們發現這些T細胞識別的新抗原能夠通過基因表達的整體下降或者發生突變的等位基因丟失而在腫瘤細胞群體中選擇性喪失。顯著的是,T細胞識別的新抗原表達缺失伴隨著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umour-infiltrating lymphocyte)中新的新抗原特異性T細胞產生。這些結果證實癌症-T細胞相互作用是動態的,並且支持在治療上誘導廣泛的新抗原特異性T細胞免疫反應有助避免腫瘤產生抵抗力。
  • 癌症最怕:我們怕癌,但是癌卻怕此物,以下各種都是癌症的「天敵」
    米糖中含有抑癌增殖成分,該成分分子量為500~1000,耐熱。在對鼠試驗中,鼠的纖維芽細胞和癌細胞各100萬個,按1毫升0.9處理後,正常細胞存活100%,而癌細胞死亡約50%。
  • 【美國IPM國際私人醫療】CCTV告訴你 : 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
    癌症,每年有160萬人死於癌症,女性腫瘤患者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在美國,從2000年開始推廣基因檢測,直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