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截止時間還有最後2天——器官捐獻調查,您參與了嗎?

2021-02-23 蔣華醫生

        大家好!一位台州的95後雙胞胎媽媽離世後,在我院逝世並捐獻器官的消息,在社會上引發了不少關注,獲得眾多公眾的肯定與讚揚。

        本大夫上周日發起的器官捐獻意願小調查,目前已有近四百位熱心的公眾參與。從目前的結果可以看出,儘管有很多人對器官捐獻存在不少疑慮,還是有近一半的參與者有身後捐獻器官的意願,甚至已有不少人成功登記。但是參與人數離原計劃的1000例還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其中有約一半是醫護人員,其代表性受到較大的影響。

        離投票截止時間4月24日24時還有兩天時間 ,在下懇請尚未投票的朋友「百忙」之中抽空1-2分鐘時間參與投票。最後的數據結果總結後,馬上公布,供大家參考。

        要想知道此次投票的進一步背景,可點擊下面連結,了解具體情況。

【器官捐獻,你登記了嗎?】附調查表和一個移植醫生在工作中的心情記錄片段


        

        您也可直接點擊下表,參與投票。

        如果您願意為器官捐獻公益宣傳出一份力,請您動手轉發和分享,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器官捐獻登記,為社會文明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萬分感謝大家的支持!您的投票和轉發,可以讓生命得延續,讓世界更美好!

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調查

了解器官捐獻登記最新消息,請關注:蔣華醫生

點擊閱讀原文進一步了解器官捐獻詳細情況

相關焦點

  • 公民器官捐獻意願調查
    由於時間限制的原因,參與回答問題的人數不算太多,但是統計結果仍然可以看出社會公眾對於器官捐獻態度的些許端倪,現將結果及簡要分析呈獻給大家。         第一個問題:「如果不得不進行器官移植才能恢復健康,您能否接受別人的器官?」
  • 淚奔丨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自白
    2010年我開始接觸器官捐獻協調員的工作。當一個患者要去世的時候,到他的家屬身邊,跟他宣傳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理念,動員患者家屬在患者去世之後,把他身體裡面還有活力的器官捐獻出來,讓等待移植的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
  • 你了解器官捐獻嗎,紅十字會器官捐獻怎麼辦手續?
    問題一:捐獻器官對捐獻人本人有什麼要求?對年齡等有要求嗎?答:滿十八周歲且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捐獻活體器官,捐獻前應當有同意捐獻的書面證明。捐獻人捐獻活體器官,應當不危害其生命安全。問題二:如果沒有同意捐獻的書面證明,能捐獻器官嗎?又應符合哪些條件?
  • 你對器官捐獻怎麼看?快來填調查問卷,你的意見很重要!
    一、什麼是器官捐贈?        當一個生命不幸離去時,根據本人和家屬意願,將其功能良好的器官,捐獻給因器官功能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挽救他人生命,讓生命得以延續。二、如何表達捐獻意願?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願意逝世後無償捐獻器官救治他人,填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三、捐獻登記的方式有兩種:        1、到當地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機構,填寫並遞交《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表》        2、登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www.codac.org.cn
  • 【熱點評析】器官捐獻,北大女博士最後的願望讓人淚奔
    話說熱門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最後有一個鏡頭,讓痞子十分震撼! 那就是老檢察官陳巖石去世以後遺體捐獻, 他的家屬悲不自勝但卻情真意切地說: 死後遺體捐獻,不麻煩後人,不佔後人的土地。器官捐獻,總有人在說「我願意」!1、器官捐獻就沒有「全屍」了嗎?不是。
  • 器官捐獻流程
    1.捐獻登記:您可以自己或通過器官捐獻協調員填寫《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書面向省級人體器官捐獻辦公室表達器官捐獻意願,並徵得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等親屬的同意,我們會將您的相關資料錄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者登記管理系統,並為您保密。
  • 生命之約,大愛傳遞 | 器官捐獻與移植進展喜人.
    什麼是器官捐獻?當一個人去世後,將功能良好的器官或組織以自願、無償的方式捐獻,用於救治因器官衰竭而需器官移植的患者,使其能夠延續生命、改善生活質量。器官捐獻就沒有全屍了嗎?並不是這樣。由於主要時間用來核對信息,所以最快捷只需要10秒鐘哦。 2. 網站登記流程下面為您介紹網站登記流程:一、可以登錄「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在首頁點擊「我願意登記」,進入個人信息提交步驟,包括姓名、證件號碼,提交完成登記。
  • 「遺愛人間」六周年 致敬器官捐獻的天使們
    文/幫女郎 雯婉截止到現在,共有350名志願者實現了器官捐獻,其中164名長眠在長沙鳳凰山陵園,在感恩他們的大愛無私時,幫女郎和V客們用這朵代表著延續和永恆的「藍色生命花」,向他們致敬。生命花是由4顆愛心組成的,象徵著一個生命的重生。
  • 器官捐獻,這三種方式都很便捷
    「您願意在去世後捐獻器官嗎?」面對這個直白的問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 我在人民醫院捐獻的器官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查不到!
    器官移植,應該首先考慮誰的身體條件更符合,誰等待的時間長。多年之前,一個名人,三次接受了肝移植手術,最後仍然死亡。這個新聞背後,應該是很多人常年等待第一次肝移植。器官捐獻和使用背後亂象橫生。這次被報導出來的就是。事發地是安徽蚌埠懷遠縣。男子的哥哥是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為家庭矛盾發生爭執,哥哥出手砍傷母親、男子一家三人。
  • 瑞士對器官捐獻的需求達到歷史最高峰
    法國從2017年元旦起引入「預設默許」器官捐獻新法,而瑞士仍然需要捐獻者或其親屬明確表示同意,才能捐獻器官。
  • 【小編推薦】常德女子想成立遺體器官捐獻協會 期待您的加入!
    34歲的金英是一名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症(重度阻力型)患者,去年她向市紅十字會提出了器官捐獻的申請。如今,她想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成立一家遺體器官捐獻協會,號召大家加入,以此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和生活。早在2007年,金英就萌生了將來把遺體或者器官捐獻出去的想法。那一年,一個朋友捐獻骨髓讓另一個生命重獲新生的故事令她深受觸動,可因父母反對,加之對器官捐獻不甚了解,只得作罷。
  • 器官捐獻的基本要求
    器官捐獻的基本要求  1、無惡性腫瘤(原發腦腫瘤除外);  2、無愛滋病;其他傳染病,在特殊情況下,為了挽救生命,在採取積極防治措施後亦可考慮;一、心臟供體的要求:  1、達到器官捐獻的基本要求  2、均為腦死亡患者;  3、年齡(男性<45歲,女性<50歲),但是由於對供心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來源困難,已逐漸放寬年齡範圍,甚至更大年齡組(55-60歲)的移植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4、無心臟異常(左室和冠狀動脈造影);  5、無嚴重低血壓與心停跳史
  • 德國法律上將默認所有公民自動成為器官捐獻者?街頭民意調查結果一目了然...
    圖源:t-online新規帶來的好處:每個人都將參與這個話題如今,很多死者器官是否捐獻都由家屬決定,然而大部分家屬都是直接拒絕德國醫學會中央倫理委員會委員迪特·比恩巴赫爾(Dieter Birnbacher)認為:死者家屬拒絕器官捐獻很大程度與該國家社會背景有關,在德國,大部分人對高科技醫療技術的信任度不高,因此都持沉默或拒絕的態度。若每個人都在生前都參與到這個話題當中,自行決定自己生後器官的去留將會更好。
  • 建水首例器官捐獻,大愛讓生命延續!
    器官捐獻是在人體腦死亡以後,也就是整個大腦在不可逆狀態下,死亡的情況下,才進行捐獻的,捐獻者不會有任何意識和痛苦,一個捐獻者的器官可以拯救很多人的生命。  2015年 完成器官捐贈2766例  截止 2018年 完成器官捐獻6302例(全國範圍)位居世界第二位器官捐獻是一場陽光下的生命接力12月16日上午該患者的器官捐獻手術在建水縣人民醫院進行這是建水縣首例器官捐獻
  • 傳遞生命大愛的人體器官(遺體)捐獻志願者——蘭玉芹
    2021年1月27日上午十點,德陽廣播FM99.0《990幫幫您》直播間,來了三位特殊的嘉賓,他們是熱心公益事業的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蘭玉芹
  • 醫院爭分奪秒完成2例捐獻6臺大器官移植
    24小時,安醫大一附院器官移植團隊完成了2例肝臟移植手術、4例腎臟移植手術。4個家庭的大愛之舉,讓6個生命在這裡開始了他們嶄新的人生。一名6個月大的嬰兒被判定為腦死亡後,家長含淚捐出了孩子的肝臟、腎臟和角膜。肝臟被分配給了外地匹配的等待換肝的小朋友,兩隻幼小的腎臟移植到了一位腎衰竭的患者體內,幫助他重獲新生。
  • 「活體器官捐獻」公證 體現人間真情
    父親把肝臟移植給兒子……這些關於活體器官移植的報導越來越多地見諸於報端給眾多等待移植的患者帶來希望但是活體器官移植卻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不久前,蘭州恆信公證處接到蘭州陸軍總院普外科電話,稱一患者需要對活體器官移植進行公證,希望我處為其提供幫助。
  • 現實中的器官、遺體捐獻與民法典1006條的衝突
    公民捐獻其人體器官應當有書面形式的捐獻意願,對已經表示捐獻其人體器官的意願,有權予以撤銷。公民生前表示不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的,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捐獻、摘取該公民的人體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獻其人體器官的,該公民死亡後,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以書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獻該公民人體器官的意願。」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第1006條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
  • 更多中國人選擇死後「器官捐獻」
    根據中國紅十字會在本周日(11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累計253萬人自願捐獻器官,截至目前,捐獻數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二。There have been 2.51 million people registered for voluntary organ don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