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糞便首次檢出9種塑料顆粒,白色汙染終於侵入你的身體?

2021-02-22 科研圈


圖片來源:The Irish Times


原作  ROBBIE GONZALEZ

翻譯  石雲雷

審校/編輯  魏瀟

每過一分鐘,就會有一大卡車的塑料垃圾被傾倒進大海;每過一年,海洋中的垃圾就會增加 800 萬噸。一旦進入水中,除非被海水衝上岸,這些塑料垃圾最終會分解成很小的碎片——最小的只有 5 mm,被稱為微塑料(microplastics),而它們的命運各不相同。根據密度的不同,一部分微塑料可懸浮在不同的海水深度中;另一些會被包括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吞食,而這些生物接下來又會進入鳥類等其他動物和人類的消化系統。

圖片來源:Greenpeace UK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件十分糟糕的事。但最近食物微塑料對食物鏈網絡的滲透不僅讓生態學家擔心,也讓腸胃病學家感到擔憂。如果微塑料入侵了我們的食物,這就意味著它們很可能正在侵入我們的消化道。一項研究發現海洋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很高,而另一項調查發現去年全世界 83% 的自來水樣品中都能檢測到微塑料(汙染率最高的是美國, 94% 的樣品被汙染)。雖然從食物鏈一環套一環的性質來推斷人類的內臟肯定會含有微塑料,但還沒有人真正地進行系統性研究。

不過這個空白很快就被填補上了。前幾天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胃腸病學聯合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檢測了一小群來自多個國家的人類糞便樣本——所有樣本裡都含有微塑料。「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人類也會通過多種方式接觸到塑料,」這項研究的領導人、維也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的胃腸學家菲利普·施瓦博(Philipp Schwable)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我們。然而,他沒有料到的是,所有糞便樣品的檢測結果全都是陽性

這項試點研究檢測了來自 8 個不同國家(奧地利、義大利、芬蘭、日本、荷蘭、波蘭、俄羅斯和英國)的共 8 名受試者的糞便。受試者在提供糞便樣品前都會對自己一周內的飲食進行記錄,他們的糞便會被存放在包裹著生物危害袋的玻璃瓶中,然後裝入標有「 B 類生物物質」的紙板箱,被運往奧地利環境署進行分析。「這種類型的研究還是第一次——也許因為實驗材料令人感到不怎麼愉快,」施瓦博說,「當然還因為這次研究要求醫生和分析化學家之間進行密切合作,我們需要後者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微光譜(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來鑑定樣品中的微塑料。」

每個受試者的糞便都檢測出了塑料的存在,從聚乙烯(塑膠袋的常見成分)到聚丙烯(瓶蓋)到聚氯乙烯(PVC 管中的「PVC」)。事實上,研究人員篩選的十種塑料中有九種已經被檢測到,平均下來每 113 克左右的大便中就會出現 20 個塑料微粒

這項發現引出了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塑料是如何出現在糞便裡的,它是否有害?

參加該研究的受試者不多,而且人體可通過非常多的方式攝入微塑料,這使得第一個問題很難得到回答。「任何地方,只要我們去找,都能發現微塑料的身影」,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第三方科學家史蒂芬妮·賴特(Stephanie Wright)說。她目前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研究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8 位被試者的食物記錄顯示,他們都不是素食主義者,其中有 6 個人在採集樣本前一周內食用了魚類、有塑料包裝的食物和塑料瓶裝飲料。他們糞便裡的塑料主要來自海鮮、塑料包裝和目前還不清楚的其他東西(從啤酒到食鹽,都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施瓦博說:「我們知道糞便中存在微塑料,也知道如何檢測它,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招募更多的參與者,進行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

圖片來源:BBC

賴特表示,未來的研究也將會受益於更仔細的調查。施瓦博和同事使用了在微塑料分析中很常見的顯微鏡方法,但是不能檢測到接近人類皮膚細胞大小的、小於 20 微米的塑料微粒。賴特說還有一種方法——用拉曼光譜儀(Raman spectroscopy)可以分辨出只有 1 微米大小的微塑料。

因為目前還沒有關於微塑料的人體毒性方面的研究,所以很難說清它對人體會產生多大的危害。對動物的研究表明微粒可以滲透到動物的血液系統、淋巴系統,甚至是肝臟中去,所有這些塑料微粒最終會匯集在內臟,對動物的器官、腸道和激素調節產生潛在的惡性後果。

這項研究能夠明確的是,已經滲透到全球海洋及多種生物體內的微塑料,邁開了「入侵」人類身體的步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原始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

科研圈

ID: keyanquan

點擊關注,獲取最新動態

相關焦點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嬰兒可能被汙染
    最近,羅馬菲特貝尼弗雷特裡醫院的研究小組在人類胎盤中發現了直徑5 - 10 μm左右的塑料微顆粒,這也是科學家們首次從人類胎盤中發現塑料微顆粒。然而,在捐贈的6個胎盤中,其中4個都被檢測出了微塑料顆粒,一共有12 個大小不等的微塑料碎片,每個都有色素沉著。其中有3個被確定為熱塑性聚合物聚丙烯,其他9種被鑑別出來的顏料則多用於人工塗料、油漆以及化妝品等領域。
  • 人的糞便中檢測出了微塑料!這意味著什麼?
    塑料已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建築業、包裝業等各個領域。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由塑料製成或包裝的用品,如塑膠袋、保鮮膜、包裝飲用水、飯盒等等。微塑料是由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塑料小顆粒和塑料廢棄物降解產生的碎屑。目前,已經在海洋、河流等環境和海洋生物、食品、飲用水中檢測到微塑料,這意味著微塑料已經進入到食物鏈中。
  • 重磅實驗首證實:人體系統已被塑料汙染,恐對健康有巨大威脅!
    科學家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人體系統已經受到塑料的汙染!
  • 我們每年會攝入超7萬個微塑料顆粒!
    一項新研究稱,我們每人平均每年要攝入超過74000個微塑料顆粒,而這些微粒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
  • 控制和減輕塑料汙染的解決方案和綜合策略
    當前社會人類已經對塑料產生了高度的依賴,在最近5年,全球每年的塑料產量超過3億噸,而由於塑料的不可持續使用和降解率極低,使得塑料垃圾每年不斷積累,各種尺寸的塑料都有可能造成社會和經濟損失。目前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僅為9%,焚燒處理率約為12%,剩餘大量塑料垃圾被填埋或直接丟棄。而被丟棄的塑料垃圾暴露於環境條件下,通過光和熱氧化降解產生<5mm的微塑料。
  • 你吃的沙琪瑪或被糞便汙染,多款不合格食品被曝光!
    日前廣東省食藥監局近期組織對全省範圍內生產經營的9大類共682批次樣品進行了監督抽檢。項目不合格樣品22批次,其中糕點不合格率最高。多批次沙琪瑪被檢出大腸菌群值不符合標準規定食品衛生學意義是作為食品被糞便汙染的指示菌,食品中糞便含量只要達到10-3mg/kg即可檢出大腸菌。從通告中DV君發現其中有部分不合格產品曾出現在多家超市裡
  • 大米裡吃出疑似塑料顆粒?青島一女子曝光…廠家:塑料顆粒比大米成本高
    」10月19日,青島膠州的劉女士告訴記者,10月16日晚,孩子放學回家後,她又拿出來大米淘米準備燜米飯,但在淘米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水裡面漂起來大量疑似塑料顆粒的物體。正在她家裡做客的朋友們研究了半天,大家都懷疑是塑料顆粒製品。
  • 在常見的海灘垃圾中,食品塑料包裝首次超越香菸濾嘴位居榜首
    海洋保護協會 2019 年國際海灘清理活動數據統計海洋保護協會最常見的 10 種海灘垃圾物品都與塑料有關。香菸濾嘴中含有醋酸纖維素,在自然界中很難降解。除包裝紙外,許多垃圾物品都與食品和飲料相關,包括瓶子和瓶蓋,吸管和攪拌器,杯子,蓋子,外賣容器和塑膠袋。
  • 」緣牌「玉米做的可降解吸管(PLA)使用45天後就能化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告別塑料、告別白色汙染!
    近些年來,白色汙染給地球帶來的危害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一篇《英女王終於怒了!向禍害地球500年的敵人正式宣戰》的文章,全球範圍內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限塑」運動,塑料製品對海洋及地球帶來的汙染危害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 瓶裝水竟含大量塑料微粒,這些牌子你都喝過麼?
    來源:約克論壇  微信:yorkbbs2002據悉,近日非盈利新聞機構Orb Media牽頭對全世界11種名牌暢銷瓶裝水所做的檢測發現,幾乎所有品牌瓶裝水都含有塑料微粒!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檢測:對世界9個不同國家的11個牌子的瓶裝水進行了檢測。
  • 居然檢出大腸桿菌……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9月2日公布今年第33期省級食品安全抽檢信息顯示,上海錦謙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上上謙火鍋長寧店
  • 海洋汙染太嚴重!逼得萬米深海洋生物吃塑料!
    據報導,近日,科學家在海洋最深處生物的胃裡第一次發現了塑料纖維。
  • 全球首例老鼠傳染人類戊型肝炎:疑食物被老鼠糞便感染!
    【香港商報網訊】瑪麗醫院發現全球首宗由老鼠傳染人類的戊型肝炎個案。患者住在牛池灣彩雲邨,驗出只在老鼠身上發現的戊型肝炎病毒,估計可能是進食了受老鼠糞便汙染的食物而致病,目前情況穩定。據報導,該名56歲男病人,原先患肝癌及慢性B型肝炎,去年5月在瑪麗醫院接受肝移植手術,手術後檢查顯示肝功能正常,留醫11日後出院。
  • 疫情嚴重汙染海洋,義大利海域口罩數量比水母還多
    疫情到來,人們不得不用口罩和手套來保護自己,但由於夏季的到來,沙灘的開放,海洋的汙染也日趨嚴重。義大利合作社(Fedagripesca-Confcooperative)對海上丟棄的口罩手套發出警報,這些塑料使海洋汙染嚴重,最終影響義大利漁民捕撈,甚至對海洋動植物產生影響。大多數一次性口罩由聚酯和聚丙烯製成,並經過化學處理。
  • 青島一市民大米裡吃出疑似塑料顆粒,打火機點燃「癱」成一坨......廠家回應:塑料顆粒比大米成本高
    」10月19日,青島膠州的劉女士告訴半島記者,10月16日晚,孩子放學回家後,她又拿出來大米淘米準備燜米飯,但在淘米的時候她驚訝地發現,水裡面漂起來大量疑似塑料顆粒的物體。正在她家裡做客的朋友們研究了半天,大家都懷疑是塑料顆粒製品。
  • 你能接受嗎
    除了快餐巨頭麥當勞外,星巴克在今年7月上旬也推出了類似的政策——將在兩年內逐步淘汰塑料吸管,到2020年,全球超過28000家門店都將完全禁用!以後將提供可回收的無吸管蓋子,以及替代材料的吸管,如紙張或可降解塑料。
  • 竟然能大口大口吃塑料,厲害了蟲子!
    這些白色垃圾,已經成為了環境汙染重大汙染源之一!而人類作為食物鏈的頂端,最後都將為此買單。這事還得從這位學霸的業餘愛好說起。研究發現,蠟蟲分解塑料的速度非常快。分解速度比其他生物快 1400 倍!!將 100 只蠟蟲放到一個超市的塑膠袋中,塑膠袋 40 分鐘後便出現小孔。 12 小時後,蠟蟲已經將塑膠袋吃得一乾二淨。
  •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他們用「藝術行動」為海洋發聲......
    從早前的工業廢水、塑料垃圾,到現在的防護用品,每年有成千上萬噸的人造垃圾源源不斷流進大海。有研究人員預測,50年後海洋裡的垃圾將比魚還多。海洋已然變成了人類藏汙納垢的巨大垃圾場,你永遠想像不到,看似美麗平靜的水面之下,都藏著些什麼。
  • ​原 創:|拒絕 「白色汙染」 可以吃的吸管了解一下,真的太太太神奇!
    3200多公裡的中途島(Midway Atoll)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早在2018年就發布「塑戰速決」世界環境日主題呼籲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對抗塑料汙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