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The Irish Times
原作 ROBBIE GONZALEZ
翻譯 石雲雷
審校/編輯 魏瀟
每過一分鐘,就會有一大卡車的塑料垃圾被傾倒進大海;每過一年,海洋中的垃圾就會增加 800 萬噸。一旦進入水中,除非被海水衝上岸,這些塑料垃圾最終會分解成很小的碎片——最小的只有 5 mm,被稱為微塑料(microplastics),而它們的命運各不相同。根據密度的不同,一部分微塑料可懸浮在不同的海水深度中;另一些會被包括魚類、貝類等海洋生物吞食,而這些生物接下來又會進入鳥類等其他動物和人類的消化系統。
圖片來源:Greenpeace UK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件十分糟糕的事。但最近食物微塑料對食物鏈網絡的滲透不僅讓生態學家擔心,也讓腸胃病學家感到擔憂。如果微塑料入侵了我們的食物,這就意味著它們很可能正在侵入我們的消化道。一項研究發現海洋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很高,而另一項調查發現去年全世界 83% 的自來水樣品中都能檢測到微塑料(汙染率最高的是美國, 94% 的樣品被汙染)。雖然從食物鏈一環套一環的性質來推斷人類的內臟肯定會含有微塑料,但還沒有人真正地進行系統性研究。
不過這個空白很快就被填補上了。前幾天在維也納舉行的歐洲胃腸病學聯合會議上,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檢測了一小群來自多個國家的人類糞便樣本——所有樣本裡都含有微塑料。「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人類也會通過多種方式接觸到塑料,」這項研究的領導人、維也納醫科大學(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的胃腸學家菲利普·施瓦博(Philipp Schwable)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我們。然而,他沒有料到的是,所有糞便樣品的檢測結果全都是陽性。
這項試點研究檢測了來自 8 個不同國家(奧地利、義大利、芬蘭、日本、荷蘭、波蘭、俄羅斯和英國)的共 8 名受試者的糞便。受試者在提供糞便樣品前都會對自己一周內的飲食進行記錄,他們的糞便會被存放在包裹著生物危害袋的玻璃瓶中,然後裝入標有「 B 類生物物質」的紙板箱,被運往奧地利環境署進行分析。「這種類型的研究還是第一次——也許因為實驗材料令人感到不怎麼愉快,」施瓦博說,「當然還因為這次研究要求醫生和分析化學家之間進行密切合作,我們需要後者通過傅立葉變換紅外微光譜(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micro-spectroscopy)來鑑定樣品中的微塑料。」
每個受試者的糞便都檢測出了塑料的存在,從聚乙烯(塑膠袋的常見成分)到聚丙烯(瓶蓋)到聚氯乙烯(PVC 管中的「PVC」)。事實上,研究人員篩選的十種塑料中有九種已經被檢測到,平均下來每 113 克左右的大便中就會出現 20 個塑料微粒。
這項發現引出了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塑料是如何出現在糞便裡的,它是否有害?
參加該研究的受試者不多,而且人體可通過非常多的方式攝入微塑料,這使得第一個問題很難得到回答。「任何地方,只要我們去找,都能發現微塑料的身影」,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的第三方科學家史蒂芬妮·賴特(Stephanie Wright)說。她目前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研究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影響。8 位被試者的食物記錄顯示,他們都不是素食主義者,其中有 6 個人在採集樣本前一周內食用了魚類、有塑料包裝的食物和塑料瓶裝飲料。他們糞便裡的塑料主要來自海鮮、塑料包裝和目前還不清楚的其他東西(從啤酒到食鹽,都發現了微塑料的身影)。施瓦博說:「我們知道糞便中存在微塑料,也知道如何檢測它,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招募更多的參與者,進行一項規模更大的研究。」
圖片來源:BBC
賴特表示,未來的研究也將會受益於更仔細的調查。施瓦博和同事使用了在微塑料分析中很常見的顯微鏡方法,但是不能檢測到接近人類皮膚細胞大小的、小於 20 微米的塑料微粒。賴特說還有一種方法——用拉曼光譜儀(Raman spectroscopy)可以分辨出只有 1 微米大小的微塑料。
因為目前還沒有關於微塑料的人體毒性方面的研究,所以很難說清它對人體會產生多大的危害。對動物的研究表明微粒可以滲透到動物的血液系統、淋巴系統,甚至是肝臟中去,所有這些塑料微粒最終會匯集在內臟,對動物的器官、腸道和激素調節產生潛在的惡性後果。
這項研究能夠明確的是,已經滲透到全球海洋及多種生物體內的微塑料,邁開了「入侵」人類身體的步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原始文章請點擊「閱讀原文」。
科研圈
ID: keyanquan
點擊關注,獲取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