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實驗首證實:人體系統已被塑料汙染,恐對健康有巨大威脅!

2021-02-12 英國大家談

科學家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人體系統已經受到塑料的汙染!

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的排洩物中檢測到塑料微粒,且所有參與實驗的志願者身體內都發現了塑料微粒,無一例外

科學家懷疑可能是人們在吃魚及其他水生物或者喝塑料瓶裝水時,將塑料吸入體內。

奧地利環保署與維也納醫學大學合作,分別向來自芬蘭、義大利、日本、荷蘭、波蘭、俄羅斯、英國、奧地利等8人採集糞便樣本。

他們在提供樣本前一周,都吃下塑料包裝食物、喝塑料瓶裝飲用水,結果發現全部樣本都含有塑料微粒

更令人震驚的是,檢測出的塑料微粒種類多達9種,大多數塑料微粒介於50-500毫米之間,最小的足以滲透血管

其中屬PP和PET種類最為多見,而這兩種材質就是經常出現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塑料製品的主要成分。

根據檢測結果,科學家們推測全球可能有超過50%的人體內存在不同成分和含量的塑料微粒,他們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實驗才能論證這一猜想。

外媒報導稱,根據之前的實驗,人們已經證實魚類體內確實存在塑料微粒,也曾在世界各地的飲用水、大洋中和飛禽走獸中發現塑料微粒,如果推斷合理,那麼人類將是由於攝入飲用水或食用魚類或雞鴨等動物而攝入了塑料微粒。

學者們警告,最小的塑料微粒能夠進入人類的血液循環系統、淋巴系統,甚至抵達肝臟,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塑料微粒可傳遞有毒化學物質或病原體至人體,還會減弱消化系統的免疫功能。

塑料微粒對於人體的影響是一個長期過程,目前科學家對於其更具體影響的證據還掌握不足,英國政府已經於近期啟動了一項有關塑料微粒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研究

《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本月也發表了另一項結果,對全球 21 個國家(地區)39 種品牌的食鹽後的檢測發現,超過 90% 的食鹽含有塑料微粒,且高含量的食鹽更多的分布在亞洲。這是首次在全球範圍內觀察了塑料微粒在食鹽中的含量。

這項重大研究結果被報導後,外網討論火熱。

首先網友們對此次研究結果表示擔憂,感覺自己命不久矣。

也有持續關注此類事件的網友表示,雖然此次報導中並未提及,但實際上在之前的其他科學研究中已經證明昆蟲體內也被檢測出塑料微粒。

有些腦洞略大的網友還認為蚊子也能傳播塑料微粒,因為蚊子從收到汙染的河流中將塑料微粒帶出,在叮咬了人類後將其傳播給人類。

嗯,小海狸覺得這個想法真的很高能!

塑料的濫用,看來比想像得更可怕。

歡迎關注最懂英國的微信號

「英國大家談」(ukdajiatan)

— The End —

文/Ofelia, 編輯/牛肉麵,

文章參考 Metro, Daily Mail, The Guardian, Independent

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推薦一個放心的海淘商城: 

英倫大叔好物

👇點擊「閱讀原文」,任意輸入關鍵詞

搜索你想要看的各種英國好文

相關焦點

  • 實驗證實:手機套確實含致癌物
    如果在被窩裡玩,會對人體造成更大傷害。實驗證實: 手機套確實含致甲醛、苯等致癌物日前,在清華大學建築環境檢測中心室內空氣檢測室進行檢測發現,在手機正常使用的平均溫度下,手機殼會釋放出有毒物質甲醛,其中皮革材質的手機殼釋放量最高,為0.25毫克/立方米,是室內空氣國家標準規定值的兩倍多。
  • 廢舊塑料對環境的危害
    由於其難於自然降解,廢舊塑料的有效治理已成為環境保護突出的問題。常規填埋技術雖然投資少,操作簡單,但會侵佔大量土地,影響土壤的通透性,妨礙植物呼吸及養分的吸收。焚燒技術雖然可實現減量化要求,同時回收部分能源,但此過程中易釋放大量輕質烴類、氮化物、硫化物以及劇毒物質二噁英,直接威脅人類及生態環境健康,且焚燒時產生的HC1氣體會導致酸雨的加劇。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嬰兒可能被汙染
    然而,在捐贈的6個胎盤中,其中4個都被檢測出了微塑料顆粒,一共有12 個大小不等的微塑料碎片,每個都有色素沉著。其中有3個被確定為熱塑性聚合物聚丙烯,其他9種被鑑別出來的顏料則多用於人工塗料、油漆以及化妝品等領域。
  • 蜜蜂所研究團隊證實:微塑料危害蜜蜂健康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發現,微塑料暴露是危害蜜蜂健康的重要風險因子,通過闡明其危害蜜蜂腸道健康的毒性機制,有助於理解環境因子對蜜蜂健康的影響
  • 美國開發出新型愛滋病疫苗證實有效,但中國網友卻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ID:zqbcyol近日,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愛滋病疫苗,猴子實驗證實有效,此消息登上微博熱搜。但有網友說,還有一個新聞更應該上熱搜.據武漢科技大學11月27日消息,該校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張同存、顧潮江兩位教授收到全球首個「應用CAR-T免疫細胞治療愛滋病」的發明專利,發明名稱是「一種治療HIV(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嵌合抗原受體的重組基因構建及其應用」。
  • 控制和減輕塑料汙染的解決方案和綜合策略
    當前社會人類已經對塑料產生了高度的依賴,在最近5年,全球每年的塑料產量超過3億噸,而由於塑料的不可持續使用和降解率極低,使得塑料垃圾每年不斷積累,各種尺寸的塑料都有可能造成社會和經濟損失。目前塑料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僅為9%,焚燒處理率約為12%,剩餘大量塑料垃圾被填埋或直接丟棄。而被丟棄的塑料垃圾暴露於環境條件下,通過光和熱氧化降解產生<5mm的微塑料。
  • 品牌資訊 | MQDC助力建立泰國首個社區塑料回收企業
    2021年1月8日,在泰國曼谷,春武裡府的Ban Amphur社區、泰國塔亞武裡皇家理工大學(RMUTT)、MQDC和廢物回收利用公司Precious Plastic Bangkok,共同宣布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成立一個塑料垃圾處理社區企業,以幫助解決泰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海洋塑料汙染問題。這是泰國首家將海洋塑料垃圾升級回收並製成建築材料進行出售的社會企業。
  • 瓶裝水或遭「塑化劑汙染」
    塑化劑作為一類添加劑,可增加PVC等塑料的延展性和韌性。然而,由於塑化劑的游離性,導致這類物質會慢慢從塑料中逸出,汙染空氣、土壤、水乃至食物。研究證實,鄰苯二甲酸酯作為一種環境內分泌幹擾物,具有生殖毒性,達到一定濃度後可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 化學汙染是一種全球威脅需要採取全球行動
    瑞士蘇黎世-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體正在呼籲建立一個全球政府間科學政策機構,以告知決策者,企業和公眾有關減少化學汙染造成的危害的信息
  • 哈佛大學實驗:服用營養補充品到底好不好!?
    研究公共衛生的科學家發現新證據,證明充斥在我們環境中的毒素,可對人體細胞健康構成威脅。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飲用的食水甚至所吃的食品都含有破壞細胞的物質。任何與外界接觸的人體組織,如皮膚、呼吸道內壁與消化管道,均非常脆弱。
  • 看似可口卻暗藏危機:丹麥創意攝影「塑料食物」
    塑料汙染歸咎於貪圖便利,然而對環境的傷害都將從「口」回到人類身上。
  • 為什麼塑膠微粒是一種威脅,為什麼它們如此難處理
  • 人類糞便首次檢出9種塑料顆粒,白色汙染終於侵入你的身體?
    但最近食物微塑料對食物鏈網絡的滲透不僅讓生態學家擔心,也讓腸胃病學家感到擔憂。如果微塑料入侵了我們的食物,這就意味著它們很可能正在侵入我們的消化道。一項研究發現海洋生物中的微塑料含量很高,而另一項調查發現去年全世界 83% 的自來水樣品中都能檢測到微塑料(汙染率最高的是美國, 94% 的樣品被汙染)。
  • 房間發黴有黴味:黴菌毒素對人體健康有極大危害
    開始有刺鼻黴味,對人體有沒有危害?黴味通常被人們忽視,認為對人體健康不會有什麼影響,或者即使有也很小(悲哀的是甚至有醫生也如此認為),大錯特錯!      黴菌多生長在潮溼牆面以及廚房、衛生間、陽臺、窗邊、水池、空調系統等等場所,是一種可見性生物菌群,最常見的兩種黴菌是葡萄穗菌和黑曲菌,呈現黑色和綠色,目前又有少量的褐色變種出現。
  • 今年首個重汙染黃色預警啟動,汙染有多重?
    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辦公室消息,受局地汙染積累及區域傳輸共同影響,預計11月15日至17日,北京將發生一次空氣重汙染過程。
  • 日本《東京新聞》出版「巨大沙灘報紙」,呼籲大家正視海洋汙染
    ▲ 賽博 | 點擊圖片獲取更多信息日本的《東京新聞》在 5 月 30 日出版了一份篆刻在沙灘之上的特殊報紙,當日發表的社論是《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創作巨大沙灘報紙的飯岡海灘位於日本東部的千葉縣旭市,作品大小為 50×35 米。作為沿海區域的千葉縣作為這一次活動的代表發聲:「拒絕保持沉默地忍受海洋汙染」。
  • :海洋微纖維汙染,這鍋塑料不背
    長期以來,汙染海洋的大部分微纖維被認為是塑料,但新研究指出,實際上它們很多是棉花和羊毛這類的天然纖維,而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纖維是否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在一般的磨損和洗滌過程中,紡織微纖維很容易從衣服上脫落,在空氣中飄散,或沿著排水溝進入水道。例如,一次聚酯纖維衣物的機洗就會釋放出50萬根紡織微纖維。
  • 室內有哪些空氣汙染來源?
    室內汙染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不光要知道如何遠離這些汙染,更要了解這些汙染的來源,我們才可以更好的避免受到室內汙染:甲醛,異味等有害氣體的影響。室內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1.塑料、化纖製品製做的室內裝璜材料在這些塑料製品中,含有甲醛、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等有毒原料和添加劑,它們都會從成品中慢慢的揮發出來。
  • 住宅室內低頻噪音與人體健康研究
    噪聲可能對於人體產生的危害非常複雜。其中,低頻噪聲雖然噪聲整體聲壓級水平不太高不容易被人耳察覺,但其傳播能力強,且常常為長時間持續的汙染源,容易對人體產生長遠的傷害。在住宅室內,經常會遭受來自於建築公區的電梯、水泵的長時間持續性低頻噪聲,還有室內設備比如空調、冰箱的間斷性低頻噪聲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