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爐是以煤油為燃料的簡易炊具,存在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住校學生和剛剛踏上崗位的工作人員必備的生活用具。
煤油爐的大小跟現在的電飯煲差不多,它的構造很簡單:下面一個圓形的油箱,油箱上蓋通過三個卡口將油箱封閉。蓋上面是爐心,中間有雙層活動的鐵罩,夾著一圈放捻子的細鐵管,一股股棉線捻子穿過這些細管,下面浸在油箱裡,上面露出捻頭。用雙層網狀鐵罩將這些捻子圍在圈裡,既可以聚熱,使熱量不外散,也為了通風,讓火力更旺。在油箱蓋與爐心之間,裝有調節旋鈕,可根據火力大小需要隨意調節。爐心外有罩殼,頂面有三個可以收放的小爪子用來放置鍋。將捻子點燃,就可以燒水做飯了。
那時,學校一般沒有食堂,外面更沒有如今的小吃攤點,住校的學生要靠煤油爐來生火做飯。煤油爐做飯只能做簡單的飯。那時,每到周末,母親就會把孩子一周需要的乾糧準備好,一周怎麼回家帶米帶面帶乾糧,還是周末的必修課。
一代人,伴著小小的煤油爐,帶著濃濃的煤油味,吃著母親蒸的白饃饃,艱難而又快樂地度過了那段難忘時光。
往往一頓飯的功夫火捻子頭就燒焦了,就得把爐罩子取下來,用剪刀剪掉,這活我經常幹,也因此對煤油爐的結構很熟悉了。那時候拿下滿身孔眼的擋焰外罩,對著滿身孔眼的外罩,我曾一度很好奇,為什麼要扎那麼多眼呢?為此,我曾問過爸爸,他只是讓我自己想,現在想來,估計當時我爸也沒有用心去琢磨它,不過後來我竟然給找出答案來了,有一次我拿了一張紙在煤油爐點著的情況下,把那個外罩給圍了起來,發現裡面的火苗頓時少了精氣神一樣的,這才知道孔眼為了供氧,為此,我很得意,動輒就拿這個問題問小夥伴。
圖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我們微信:108348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