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節養生:驚蟄時節 喝粥、吃梨、來點筍

2021-02-17 江山信息網

  驚蟄後,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困」。

  驚蟄後的氣溫乍暖還寒、忽高忽低、變化大,為了抵禦漸退的寒氣,從衣著打扮上,應該注意保暖,實行「春捂」。應多喝點粥、湯,注意水分的補充。

  剛剛過去的驚蟄,古稱「啟蟄」,是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幹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農曆每年二月初一前後(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進入驚蟄就能聽到春雷的響聲了,春雷聲會叫醒蟄伏中的昆蟲,蟲蟲們醒來後,開始活動,四處覓食,有些農作物就成為它們的食物啦。一般情況下,按照氣象規律,這個時候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是春播的有利時機。今年北京一個冬季基本沒有下雪,立春之後,反而下了兩場雪。人類的活動有點太多了,弄得老天爺也不知道如何安排天氣了。

  驚蟄後,人們常感到睏乏無力、昏沉欲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困」。應該注意早睡早起,充足睡眠,適當運動,保持精神愉悅。

  驚蟄後的氣溫乍暖還寒、忽高忽低、變化大,為了抵禦漸退的寒氣,從衣著打扮上,應該注意保暖,實行「春捂」。南方的陰雨天氣開始增多,北方仍然是乾燥多風。因此,應多喝點粥、湯,注意水分的補充。

  一些地方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的功效。梨可以生吃,也可以蒸著吃或煮著吃,只是蒸、煮會破壞其中的維生素。冰糖蒸梨、川貝蒸梨製作簡單方便,對咳嗽有一定的作用。

  山東的一些地區,驚蟄這天要在院子裡生火攤煎餅;陝西的一些地方把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這都是寓意殺死害蟲。

  初春的南方,一些蔬菜上市了,如春筍、菠菜、薺菜等,不僅看上去誘人、而且吃起來味道鮮美。特別是春筍,色白如玉、肉質鮮嫩,被譽為「菜王」。春筍含的水分多、還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特別是膳食纖維含量高,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防止便秘。春筍的種類多,做法也多,可葷可素,炒、燉、煮、燜、煨等皆成佳餚。可以單獨吃,做成油燜春筍;也可以和肉類一起做,如春筍炒肉、春筍白拌雞;也可以和海鮮搭配在一起,春筍燒鰣魚、春筍燒海參;還可以做成燒麥、面、湯等。

  馬冠生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教授

相關焦點

  • 遇驚蟄醫生提醒:養生應順肝之性,運動不過量,散步緩行即可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肝病科副主任醫師李傑說,此時身體的陽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肝之性,補益脾氣,令五臟平和,元真通暢則百病不生。運動不過量,散步緩行即可驚蟄之後,氣溫開始真正回升,「廣步於庭,被發緩形」告訴人們,此時要披散開頭髮,穿著寬鬆的衣服,使身體不受拘束。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
  • 秋分後,注意養生,吃什麼?這些點要牢記
    今年的秋分節氣是9月22日至10月7日,期間有個國慶長假,是秋季很美好的一個節氣,平時養生需要注意潤燥養脾,還要睡飽覺。常補水,多喝粥。喝水是對抗秋燥最簡單的方式,另外,多吃些清潤、溫潤的養生粥,在補水的同時,還能起到滋陰生津的效果。秋木耳,益氣生津。
  • 驚蟄 | 驚蟄節氣教會我們的二三事
    24節氣裡,格外生動的當屬驚蟄了,因為它有聲音,有動作,有過程,有場景。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春雷聲驚醒了蟄伏冬眠的萬物,也驚醒了沉睡的春天,驚蟄至,仲春時節才算開始。驚蟄時節,春催萬物,呈現出新的活力,很多人已經久蜇思啟。
  • 初秋飲食養生 早餐適宜喝什麼粥
    這個時候選擇吃一些粥品是防燥的最好選擇!早上喝粥可有效防秋燥,那麼秋季早餐適宜吃什麼粥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四款粥品,一起來看看!1、菊花粥  菊花60克,粳米100克,先將菊花煎湯,再同煮成粥。對秋季風熱型感冒、心煩咽燥、目赤腫痛等有較好的治療功效。同時對心血管疾病也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 【仁濟科普】 中秋養生之「食之有道」
    對於中秋節,人們想到最多的就是賞月吃月餅,但此刻也不應該忘記養生保健,因為中秋時節萬物成熟,氣溫也在逐漸轉涼,此時早晚溫差大,最需要保養。那麼,中秋時節應該如何養生呢?  1.每天早晨吃粥。 如明代李挺認為「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中醫提倡在秋季每天早晨吃粥,尤其是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溼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藥粥,例如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
  • 小雪養生:吃三樣,喝三樣,健康就靠這三樣!
    冬天是進補的好時節,養生得益,來年身體才能健康無憂。吃好三樣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與人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冬天皮膚乾燥,粗糙起皮,多吃點白菜可以起到很好效果。3、慄子慄子又被成為百果之王。可以健脾養胃,補腎強筋。冬天天涼,很多腎虛體弱的老年人食用可以起到強身健體的效果。而且慄子富含豐富的維生素與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
  • 育兒保健 秋分:趕跑秋燥 可煮雪梨粥、菊花粥、芝麻粥
    今天,我們在秋風秋雨中迎來了「秋分」節氣,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秋季。爸爸媽媽注意啦,孩子「秋凍」務必要適度,尤其胃腸道虛弱的孩子特別要做好保暖工作。由於氣候乾燥起來,全家人的飲食都宜遵守「少辛增酸」原則,多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雪梨等,蔥、姜、蒜、茴香、辣椒等辛辣食物要少吃些。
  • 春分養生:吃好三樣,喝好三樣,做好三樣
    之後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晝越來越長,氣溫也開始回升,春暖花開,燕子飛還。隨著陽氣回歸,陰陽逐漸平衡,人的身體為適應季節的變化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養生保健也應多注意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1、吃春菜《黃帝內經》中說「司歲備物」,是說符合節令的蔬菜,得天地精華,口味和營養都更好。
  • 大寒養生:吃好三樣,喝好三樣,健康就靠這三樣!
    民間有大寒吃「三冬」的傳統,需要注意的是,「三冬」性涼,一次不要吃太多,不要生吃,可在做菜或煲湯時加入。甘蔗清甜,入菜可增味提鮮,大寒吃甘蔗可製作甘蔗紅棗水、甘蔗粥等。 02 喝好三樣3、燕麥粥大寒養生要注意養脾,燕麥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 冬至養生:一躲,二補,三忌鹹!
    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後,陽氣緩緩回升,白天慢慢變長,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也是夏病冬防、冬病冬治的最好時機。所以古時,冬至也喻意為新生命的開始。
  • 大雪時節,最宜大補,還有人體自帶的十全大補湯,趕緊收藏!
    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南方已進入隆冬,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蕩」的嚴冬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從大雪節氣開始,進入冬天的第二個月,也就是仲冬。這是一年中最可以大補的一個月。大雪節氣應該怎樣大補呢?
  • 早中晚該喝怎麼樣的湯水?如果喝對保健效果會加倍
    傳統養生非常重視粥和湯對人體的保健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曾經稱讚粥「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
  • 大雪時節膳食:南瓜紅棗小米粥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有句俗話說,「大雪補得好,一年不受寒。」 此時可以適當吃些牛肉、羊肉等性溫的肉類,從而增加機體抗寒能力。南瓜紅棗小米粥原料:製作方法:1. 小米提前半小時泡好, 水開後放入小米 、南瓜 、紅棗大火煮5分鐘,再開小火煮10分鐘 最後關火即可藥膳功效:南瓜紅棗小米粥是一種養胃的主食,粥中的三種原料均適合冬季食用。小米具有健脾和中、益腎氣、利小便、治煩渴的作用;南瓜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紅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
  • 驚蟄:萬物復甦,十裡春風不如你
    陶潛有詩曰:「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伴隨著陣陣春雷,經歷了早春的懵懂,仲春時節,這春意也漸漸濃了起來。
  • 小雪節氣為啥要吃花生皮蛋瘦肉粥?
    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小雪吃「花生皮蛋瘦肉粥」的習俗。那麼,小雪食「花生皮蛋瘦肉粥」有何養生功效?《本草綱目》說:「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吳義春博士稱,對於小雪時節高發胃痛病症的群體而言,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暖胃食物,如花生、南瓜、胡蘿蔔、甘藍、紅薯等,可以達到養胃暖胃的目的。
  • 江南時節,冬季旅遊正當時
    荻浦村的保慶堂,歷來都是時節期間的重要場所,今年則邀請了溫嶺市小百花越劇團給村民們送上為期三天越劇大餐,下午12點一到,臺下便已人山人海,臺上鼓樂陣陣,13點左右《呂布與貂蟬》大戲傾情上演,村民們喜開顏笑,沉浸於一片祥和的節日氛圍中。
  • 【食療藥膳】大寒時節,給您推薦幾款應節膳食
    俗話說「小寒大寒,凍成冰團」,自古養生講究因時制宜,小寒處於四九,「三九四九冰上走」,是一年中天氣最寒冷的時段,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時段;大寒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處於冬三月,與立春相交接,進補的食物會越來越少,逐漸添加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的萬物升發。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廖小紅主管中藥師建議,大寒時節養生主要以補脾益氣、溫腎及藏神為主。
  • 品嘗·未來 |馬老師都想吃的筍,僅限青山有!
    又到了吃筍的時節每年3月賣火朋友圈的青山鮮筍,ta又雙叒叕來了~今年的筍包裝也是改頭換面
  • 【養生】今日喝粥!養身常食「五色粥」,增強體質又進補
    粥在世界各國都比較受歡迎,但在中國,卻又被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清代著名醫學家王土雄在其著作《隨息居飲食譜》裡面稱,「粥飲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而明代醫家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介紹藥粥種類多達62種。在冬季,熱騰騰的粥品總會令人回味無窮。但喝粥也有講究:根據體質的不同,食用不同顏色的粥,可使「冬令進補」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 【養生療疾 每日一膳】月餅吃多了?試試「甘蔗粥」補脾消食、清熱生津
    趁著佳節到來何不試試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國醫堂牛豫潔教授為您推薦【甘蔗粥】補脾消食、清熱生津、養陰潤燥:秋季天氣乾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時節,我們的身體開始變得衰弱,為了滋陰潤燥,建議多吃藥膳,平補陰虛,強身健體。此時養生要注重對肺、脾、腎三髒的養護。【配方】甘蔗汁800毫升,高粱米200克。【做法】甘蔗洗淨榨汁,高粱米淘洗乾淨,將甘蔗汁與高粱米共入鍋中,再加入適量清水,煮成薄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