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八尾教授等人在《Am J Surg Pathol》發表一篇論文,介紹了一種胃腺癌的新類型:胃底腺型胃癌(主細胞為主型)。
胃底腺型胃癌的定義:是一種腫瘤性病變,主要由分化好的柱狀細胞構成,這些細胞類似胃底腺,向胃底腺分化,可以由免疫組化證實:胃蛋白酶原I(主細胞)和H+/K+-ATP酶(壁細胞)陽性。
下方的第二圖為胃底腺型胃癌,細胞形態與左圖的正常胃底腺形態很相似,免疫組化胃蛋白酶原I主細胞陽性,H+/K+-ATP酶壁細胞陽性。
胃底腺型胃癌的臨床病理特徵的總結:
臨床上,病變主要位於胃的上部;
早期浸潤黏膜下層;
沒有復發或轉移(隨訪10-70個月/平均37個月)。
病理上,無淋巴管、血管浸潤;Ki-67指數低,p53陰性。因此為低度惡性,預後好。
6個不同的胃底腺型胃癌的內鏡圖,表現為平坦隆起型的病變,伴或不伴有淺凹陷。
鏡下由不規則的腺管結構組成,腺管可融合、擴張。細胞形態是多樣的,可以是主細胞為主的,有的區域可以壁細胞為主,也可見含粘液的細胞。
免疫表型:MUC2陰性,MUC5AC陰性,MUC6陽性,CD10陰性,胃蛋白酶原I主細胞陽性,H+/K+-ATP酶壁細胞陽性,嗜鉻素陰性。MUC6和胃蛋白酶原I同時陽性,提示為不成熟的主細胞。
胃底腺型胃癌的增殖活性較低,分布不規則。Ki-67指數平均為5.5%(範圍2.2-9.8%)。所有10個病例p53均為陰性。
病例介紹,75歲,胃體中部15mm的淺表隆起。白光鏡下看到一個扁平隆起,似為黏膜下腫瘤,顏色與周圍胃黏膜比略淺。右圖為靛胭脂染色。
顯微鏡下,腫瘤中央部,腫瘤幾乎累及了黏膜的全層,被覆非腫瘤性的小凹上皮。少數腺體侵犯至黏膜下層。
腫瘤周邊,箭頭左側為腫瘤,右側為正常胃底腺黏膜,分界較清晰。
腫瘤性腺管與正常胃底腺相比,不規則、擴張,有的腺管呈橫向生長。
腫瘤主要生長於黏膜深層,被覆非腫瘤性黏膜。
腫瘤多灶侵犯至黏膜下層。有時可以看到低級別向高級別過渡的成分。
左下圖細胞異型性明顯;
右下圖左下為低級別,右上角向高級別過渡。
2014年八尾教授等發表在Endoscopy上的一篇文章10例胃底腺型胃癌,7例進行了HP檢測,均為陰性,但其中1例既往為陽性,曾根除過HP。
因此認為胃底腺型胃癌與HP感染無關。2015年這篇文獻指出:胃底腺型胃癌屬於HP陰性胃癌的一種。
結語:
在癌具有浸潤和轉移能力之前(內鏡可治癒的時期)發現並治療,有助於提高患者的預後。
對於胃上皮性腫瘤的鑑別診斷,細胞學特徵(如細胞核的形狀,細胞極性和細胞分化)和增殖細胞的分布是很重要的,而浸潤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