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天文意義的冬天的開始,冬至一到表示寒冬到來,從這一天開始數"九"。冬至當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從冬至之後白天一天比一天變長。冬至是古時的一個重要節日,每逢這一天都會放假一天過"冬節",故有"冬至如年"的說法。
衣食住行冬至時陰陽交替最具有養生意義。民間有"冬至進補,春天打虎"的養生諺語。正如一天中在子時(晚上11:00-凌晨1:00)陰陽交替,冬至是一年陰陽交替循環的節點。如果此時保養不好,會影響整個一年的健康狀態。
冬至前後起居一定注意保暖,此時心腦血管疾病、感冒、關節病變高發,老年人和易患病人群、有基礎病的人都應特別注意。
飲食原則仍然是"宜溫熱柔軟,忌生冷堅硬"。北方在冬至時吃餃子,南方則吃米糰、長線面等食物慶祝冬節。之所以說"吃餃子不凍耳",並不是因為餃子與耳朵形似,而是為了祭奠古代名醫張仲景。相傳張仲景看到冬至人們特別容易凍耳朵,就以當歸、羊肉為餡做餃子散給百姓吃,因當歸、羊肉有溫補的作用,能使人體氣血充盈,所以耳朵就不再容易凍傷了。
冬至前後宜吃:蔬菜,蒜苗、韭黃、香菜、白菜、白蘿蔔、蘑菇;畜類,牛肉、羊肉、狗肉;禽類,烏雞;水產,鯽魚、蝦;水果,獼猴桃、柚子、梨;飲品,豆漿、牛奶;藥材,人參、蓮子、山藥、當歸(適合氣血虧虛的人)。
餃子對於中國人來說一直都是最傳統最可口的美食之一。這種吃食也並非在中國才有,很多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傳統美食。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21種來自全球各地的餃子佳餚。 最著名的餃子自然當屬中國餃子。做法出了水煮,還有平鍋煎出的鍋貼。裡面的餡料通常是由豬肉、蝦、和白菜組成。
knödel是傳統的德國餃子,裡面沒有任何餡料,而是搭配德國風味肉類如豬排、醋燜牛肉、或肉卷一起食用。
Bryndzové Halušky是一種味道濃烈的斯洛伐克奶油餃子,是將土豆泥混入bryndza(斯洛伐克羊奶酪)製成的迷你麵團,配上豬油或培根一起製成。
banh bot loc是來自越南由木薯粉製成的餃子,十分有嚼勁,裡面的餡料一般為豬肉和蝦。
Empanada(肉餡卷餅)在西班牙語裡有「麵皮裹餡」的意思,不過卻是來自於阿根廷的炸餃子。咬開脆脆的外殼,你就會吃到裡面填充了牛肉、雞蛋、橄欖、洋蔥、辣椒、孜然等各種食材組成的豐富美味餡料。
awan是在臺灣的街頭市場裡最普遍的美食。麵團由玉米澱粉、紅薯澱粉和米粉製成,包上豬肉、竹筍、香菇後,蒸炸皆可。
khinkali是喬治亞的一種類似餃子的傳統食品,裡面加入了各種香料醃製的豬肉和牛肉,搭配著粗黑胡椒一起吃。麵皮包裹著混合肉餡,像中國餃子一樣用水煮熟,咬上一口鮮美的汁水便會四溢而出。
Manti是一種土耳其風味小餃子,裡面包著牛肉或羊肉,加入酸奶醬、油和紅辣椒粉烹飪之後食用。
modak在印度Maharashtra是一種為Ganesh節準備的甜餃子。麵團是由米粉製成,再在裡面裹入椰子和一種叫做jaggery的粗甘蔗糖。
kerplach又被稱為「猶太式的義大利混沌ravioli」,是一種以色列美食,內陷通常為牛肉或者土豆泥,泡在湯裡食用。
四平日報新媒體中心 | 責任編輯:張學志 編輯:傅光 張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