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近年來對於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動作越發頻繁,很多人對於華為公司未來的發展都產生了擔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人漸漸發現封鎖華為只是個幌子,美國真正想做的不僅是對於半導體產業的壟斷,還有對於歐洲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打擊。面對美國商務部再次將多家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的行為,歐洲突然發現美國騙了所有人,這種大反轉令各國都緊張了起來。
封鎖華為只是個幌子
據了解,雖然拜登已經上臺,但其對於中國企業的限制,尤其是對於華為的限制並沒有任何的改變,此前被川普列入實體清單中的百餘家企業也沒有被解除的趨勢。不少人認為這是川普下臺之前最後的瘋狂,但實際上這些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真正受損的其實並不是企業本身,而是歐洲。要知道列入實體清單的本質是限制自己的出口,從而打壓對手,但對於美國來說,它限制自己的技術出口是全球性的。
所以按理講不僅僅是美國自己的企業無法供應相關設備,就連歐洲各國也無法供應。然而想向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共贏收費也不是沒有辦法,那就是需要獲得美國的批准。於是很自然的美國企業在供應上很快獲得了批准,但歐洲那些企業卻遲遲沒有,這也就意味著歐洲長期在中國佔據了市場,被美國一步一步拿走了。這種某種意義上也是歐洲最近一段時間與美國不斷割裂,與中國貿易不斷加深關係的根本原因之一。
目前歐洲能夠應對的方式便是加大了在半導體產業的投入,並且聯合了17國電信部長宣布共同參與研發。在這個過程中與中國的合作顯然也是必要的,因為美國封鎖,華為只是一個幌子,華為背後的技術和整個產業鏈才是美國一直以來最警惕的,要知道這家中國公司在數年之前或許還名不見經傳,但它已經為全球數十億人的通信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在5G上領先之後,美國深切意識到了這種技術積累能夠帶來的巨大威力,唯一的問題就是華為並沒有進入實體製造。
同樣的,隨著歐洲的經濟發展,以法國和德國為首的一批影響力巨大的國家逐漸有著脫離美國的想法,在英國脫歐後這種想法和趨勢更是不可阻擋,但歐洲在經濟和政治上對於美國的依賴卻依舊嚴重。因此當美國將中國企業加入實體清單後,限制的就不僅僅是中國企業自身的發展,同時也對全球其他國家尤其是歐洲的零部件供應產生了致命衝擊。
合作與發展
現在的美國就是試圖將韓國以及日本的一些高新技術企業拉上來提升他們的地位,不過這某種意義上也會帶來一些麻煩,尤其是對於拜登政府而言。畢竟川普從根本上說是需要被拜登以及西方整體推翻的存在,這不僅符合美國穩定的需求也符合拜登希望拉攏盟友的需求。
對於當前的拜登來說,川普的做法讓美國與歐洲之間進一步分裂,而他要做的就是儘可能讓這種關係復原。這某種意義上其實也給了中國企業一個新的機會,一個尋求合作的機會,必須清楚的是自研科技是目前的核心,這是無法動搖的,但合作對於短期的情況緩解也是必要的。
在掌握核心技術的基礎上尋求合作,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自己說話的底氣,這也是華為能夠在面臨美國封鎖時堅定不倒的原因,同樣的,對於歐洲的合作,如果中國能夠拿出不懼美國封鎖的底氣,那麼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站在中國的一邊站,站在合作與發展的一邊。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