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降溫,很多朋友開始關注到溫度變化,冷是真冷,不過每個人似乎對冷的感覺不一樣:溫度初降,有人瑟瑟發抖,有人短袖依舊。
通俗點說,有人怕冷,有人不怕。這種「怕冷」現象,在中醫理念中,則有專用名詞解釋——「畏寒」。中醫論「寒」,有辨證、有具體症狀,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有關「寒」的三種情況:
畏寒,是指在身體受到外在寒邪侵襲,或自身陽虛陰盛或機體機能失調所造成。通俗點說,感覺到冷,加了衣服後不冷了,就是「畏寒」。畏寒實則反映的還是人體自身的失調,給邪氣可乘之機,讓邪氣易於入室,素體陰陽不和,所謂「陽虛則外寒」是也。
中醫解析「惡寒」,是常見的外感表症,即凡患者自覺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感寒冷不能緩解的,稱為惡寒。
寒戰,是一種具體的症狀名,解析為「形寒做顫抖狀」。通俗點說,就是冷的發抖。如瘧疾的先寒後熱,其中的「寒」,就多指寒戰。
惡寒與寒戰皆為「症狀名」,可見若是出現這兩種情況,多數時候都需要及時就醫了。相對而言,畏寒與人的「素質本弱」有關,看似沒有明顯的急需處理的症狀,但實際上反映了身體的虧虛。
中醫認為:先天不足,稟賦虛弱;房室不節,腎氣虧損;勞倦過度,耗損正氣,形氣受傷;七情過極,損傷臟腑,久而不復;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不能化生精微,氣血虧虛,內不能和調於五臟,外不能灑陳於六腑,漸至表裡俱虛;起居失常,勞逸失度,損神傷形,耗氣傷血;外感六淫,遷延失治,表邪入裡,損傷臟腑,久則正氣耗傷,久而不復;大病之後,失於調養。總不外先天與後天兩方面因素。那麼,冬天畏寒該怎麼辦呢?
鐵劑可以有效的補充鐵元素,提高血紅蛋白的濃度,血液中的攜氧量增多,組織能量代謝旺盛,就能產生熱量來抵禦寒冷。
所謂「寒從腳下起」,腳部寒則全身寒,機體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虛而入。所以我們晚上睡前養成泡腳的習慣,中醫稱睡前一盆湯。
運動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環,加速體內熱量的釋放。冬季才剛剛開始,畏寒怕冷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同時也要注意飲食,提高禦寒能力。
冬天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季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畏寒反映了身體的一些虧損,也許在生活中沒有明顯的病症,卻真實地反 映出身體的狀態。怕冷的朋友們,冬季該補就補起來。也祝福所有朋友,都能溫暖過冬。
振東集團多年研發200款功能保健食品,只爭全國第一。誠邀有理想、有追求的精英加盟,共同打造第二個上市公司,可做原始股東。了解更多招聘信息,點擊下方視頻。
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