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 N Engl J Med 上,來自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的 Brodell 博士等人報告了一例誤診為多種疾病的疥瘡,一起學習。
患者為 61 歲女性,訴皮膚嚴重瘙癢性皮疹 6 月。查體可見腹部、背部及四肢表皮剝脫性丘疹,伴蜜色結痂(圖 A)。診斷化膿性毛囊炎及結節性痒疹,予醋酸氟輕鬆乳膏和強力黴素治療 4 周皮疹無好轉。
圖 A. 臨床表現
皮疹活檢顯示有嗜酸性粒細胞的混合性炎症浸潤,這提示皮疹可能與藥物相關。停用所有藥物後皮損無變化。最終手部皮膚碎屑在光學顯微鏡下查見疥蟎(圖 B)。隨即整晚全身外用苄氯菊酯,1 周重複 1 次,皮損最終在用藥後 2 周內消退。
圖 B. 光學顯微鏡查見疥蟎
疥瘡是蟎傳播性疾病,特徵表現為皮膚瘙癢,且夜間加重。疥瘡常累及腕部及手指間,見圖 3 紅色部位,其次常見部位是下圖的粉紅色區域,當然,其他部位皮膚亦可受累。
圖 3. 疥瘡好發部位
未經治療的疥瘡可因不斷搔抓而出現廣泛的溼疹化,另可出現膿皰病、鐮瘡、甲溝炎或癤病等繼發性感染。臨床上「隧道」不易見,有時會模擬為表皮剝脫或膿皰病。活檢標本常為非特異性改變,而無隧道或疥蟎,因為患者整個皮膚表面可能僅有 6~10 只疥蟎。
目前醫生對殺疥蟎製劑的認識不甚清楚。殺疥蟎製劑治療選擇不多,其中苄氯菊酯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外用製劑,一般用法為 5% 外用,每周 1 次,文獻報導單用或聯用 14d 的治癒率達 86.8%~99%。也可選擇苯甲酸苄酯、硫軟膏、林丹等外用製劑,但有效性較苄氯菊酯低。有時會聯用伊維菌素口服治療,一般用法是 200 μg/kg,頓服。
本文來自皮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