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珠江新聞眼」關注我們
騎樓街規劃保護控制路段總長度為64.5公裡,風貌良好、連續、原生、建築質量較好的一類傳統騎樓街,進行復原和局部;二類騎樓街則包括局部連續的、但風貌、建築質量一般的騎樓街;三類騎樓是指不連續、建築質量差、整體風貌不協調的騎樓街,將保持騎樓街格局進行改建,發展新式騎樓街。
「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在海珠區南華西路,這裡整條路保留了相對完整的騎樓街,而且具有比較強烈的嶺南風格,有街坊表示,對這裡的騎樓街可以修舊如舊。」
南華西路的騎樓街屬於一類騎樓街,街道長約1公裡的路上約有160間騎樓,每間屋約長13米,其中人行道3.5米、寬10米,房屋大多數是2-3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至今仍完整保留了「馬路-鋪廊-行棧」這一近代嶺南最為普遍的騎樓型街道空間模式。
「很有親切感,時代感還有歷史感,這些傳統特色應該保留。」
而中山六路的這條騎樓街就屬於不連續、建築質量差、整體風貌不協調的三類騎樓街。
「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是在越秀區中山六路,我現場看見這裡的騎樓街屬於殘缺狀態,而且因為這些騎樓街的存在,導致了這裡的三車道變成了兩車道,形成了一個交通的瓶頸,有街坊表示,一到上下班高峰期,這裡非常堵塞。」
「現在保留下來的騎樓街,已經不連貫了,失去傳統的特色,前面一些地方建起了商業地產了。」
據了解,第三類騎樓街計劃中將保持騎樓街格局,改造利用騎樓建築,建議新建的沿街建築首層採用騎樓形式,發展新式騎樓街。本次規劃中對騎樓街內建築分5類進行整治,其中包含改善類建築、整修類建築、整治類建築、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和違法建築。饒原生建議,進行整治完後,可以對部分人氣冷清的騎樓街進行活化,發揮其新時期的作用。
「接下來是如何進行活化,如何重新通過一些政策性的手段,引入一些商家,讓這裡的騎樓街在文化氛圍不錯的情況下重新激活商業形態。」
廣東臺記者:蔡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