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過完大雪節氣有幾天的時間了,天氣也一天比一天冷,距離冬至節氣的腳步越來越近。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冬季的第4個節氣。進入到冬至節氣後,真正的寒冬也已經到來,這個月21日就要迎來冬至節氣了,也就是下下周的星期一。在農村中關於冬至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是什麼意思呢?今年冬季很冷嗎?
對於這句俗語,以前的老輩人常常提起過。當時不像現在都有手機、電視,想要了解天氣情況,一般都是向村子裡的一些會看天氣的老人請教,這些老人往往在這些方面非常有經驗,他們所說的村裡人也比較認可。而俗語「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的意思是說,
如果冬至節氣是在農曆11月份的末尾,那當年冬季就冷得比較晚,並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可能來年正月和二月份的是還比較冷。這也是提醒農民朋友,要提防在來年的春季出現「倒春寒」天氣。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上半句:
冬至在月頭,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無霜。我們都知道冬至節氣是我國最早確定的一個節氣,其在公曆時間基本不變的,是每年的12月21日-23日之間。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就迎來了冬至節氣,在這一天北半球是全年中白天最短的、夜晚最長的。
所以就有了「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說法。但是冬至節氣在農曆的時間卻是每年都變化得,有些年份是在月初,有些年份是在月末。而這句俗語上半句的意思是說,冬至節氣是在11月份初的話,那當年最冷的時候是在過年的時候。而如果冬至在月中,那今冬就不會太冷。這句俗語有沒有道理呢?
對於這些農諺有無道理,是比較有爭議的。好多的農村老人認為這些是古人傳下來的,都不知道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既然一直流傳,肯定是有道理的。並且在過去,農民就是依靠這些來預測天氣的。但是好些年輕人卻認為這句俗語沒道理,一方面是這些是缺乏依據的,另外一方面是現在的氣候也發生了變化,老祖宗的話不適用了。不過筆者認為,這句俗語還是有點缺乏依據,但是作物參考還是有一定價值的。
至於今年冬季是偏冷還是偏暖,之前的專家就給出了權威解釋,今年的冬天偏冷。2020年12月: 除了西北區域東北部、內蒙西部、華南個別區域,其他地方的氣溫接近或略高出常年水平。至於為何,還因溫室效應比較強,小範圍的降溫是無法影響天氣的。在此前就有專家預警,今年氣溫可能會更高一些。
2021年1月:此時的冷空氣活動會轉強,中東部區域的氣溫相比往年同期要低上很多,特別是華南多地、西南東部、西北大部,氣溫會明顯下降很多,大家會感受到異常寒冷。
北方可能會有大面積的降溫雨雪氣候,而南方不太可能會出現持續性的冰凍、雨雪天氣,江南、西南地區或會出現階段性的低溫冰凍氣候,總得來說,氣溫要比19年年初低上不少。2021年2月:從2月份開始,氣溫將會有所回升,接近或比往年偏高,到時候剛好迎來春節,大家不需要擔心氣候太冷而無法出門。2021年3-5月:全國範圍內的氣溫相比往年同期要高上一些,降水也會減少,江南南、華南中東部可能會出現冬春乾旱現象,到時候對農作物的生長也會有不好的影響,而華南東、江南東南部的森林火險等級高,因此還需要注意好防火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