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章宇教授課題組COMPR REV FOOD SCI F發文報導食品熱加工中雜環胺的危害及防治最新進展

2021-02-22 食品品質與安全FQS
2019年10月30日,浙江大學馥莉食品研究院章宇教授指導的學生陳曉倩以第一作者在食品學科top期刊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上發表題為「Recent advances in 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s: An update on food safety and hazardous control from food processing to dietary intake」的最新研究進展。該研究系統地從食品安全角度,總結歸納了雜環胺在食品中的形成機理、減少措施、代謝過程、暴露標誌性化合物、風險控制以及危害評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雜環胺是一種食品熱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常見於肉類、魚類的熱加工中。已經有超過25種雜環胺被發現並分類。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報導,2-氨基-3-甲基咪唑[4,5-f]喹啉(IQ)被認定為2A類致癌物,而2-氨基-3,4-二甲基咪唑[4,5-f]喹啉(MeIQ)、2-氨基-1-甲基-6-苯基咪唑[4,5-b]吡啶(PhIP)、2-氨基-9H-吡啶[2,3-b]吲哚(AαC)、2-氨基-3-甲基-9H-吡啶[2,3-b]吲哚(MeAαC)等被認為是2B類致癌物。
加工過程中許多因素會影響雜環胺的形成,比如說熱加工的溫度,時間,以及肉的種類。而最近諸多研究也發現添加天然或者合成的風味添加劑以及富含抗氧化物的滷汁或者用微波爐對肉類進行前處理,可以有效減少雜環胺的形成。而通過膳食攝入雜環胺之後,體內的細胞色素P450S、過氧化物酶、N-乙醯轉移酶、磺基轉移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和穀胱甘肽S-轉移酶等會對其進行代謝,主要的代謝物會和DNA結合或者隨著尿液/糞便排洩出體外。而體內的暴露標誌物(如DNA,血紅蛋白及血清蛋白加合物)以及PhIP在頭髮中的累積,可以為雜環胺在人體內短期及長期暴露提供評估的依據。

流行病學研究以及飲食調查問卷表明,紅肉以及加工過的肉製品的攝入,與許多癌症高發風險呈正相關性。此外,研究還發現雜環胺與諸多癌症有著一定的相關性。因此我們應該儘可能且高效地減少雜環胺在食物中的含量,減少因膳食攝入而帶來的健康危害。
該論文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章宇教授,第一作者為浙江大學馥莉研究院研究生陳曉倩。本研究受到中國國家重點研究開發計劃(2017YFC1600500)和中國國家科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541-4337.12511

(來源:浙江大學馥莉食品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浙大最新回應
    為何會被傳為「浙大老師發明的隱身衣」?視頻傳出後,有眾多網友認為這是「浙大老師發明的隱身衣」。原來,2013年的時候,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系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確發明過一種「隱身衣」。在實驗中,他們使用這項隱形裝置成功使貓、魚以及鉛筆之類的物體「隱形」。陳紅勝教授團隊完成的這項「在可見光波段實現大型物體的隱形——電磁波『隱身衣』機理」的研究成果,於當年10月24日發表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通訊》雜誌上。但是此「隱身衣」非彼「隱身衣」,和網傳視頻根本不是一回事。
  • 2020年湖南省預防醫學會肥胖防治專業委員會肥胖診療新進展學習班暨肥胖防治聯盟會議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內分泌科、湖南省肥胖及代謝併發症工程研究中心、湘雅醫院肥胖防治專科聯盟承辦的2020年湖南省預防醫學會肥胖防治專業委員會肥胖診療新進展學習班在長沙舉辦,同期舉辦了肥胖防治聯盟會議,來自省內外各級醫院的150餘名醫護人員出席了大會。
  • Cell Rep: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課題組等發表惡性腫瘤誘導分化研究成果
    2017年1月10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子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顏光美教授課題組和中山眼科中心謝志研究組合作的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報導了關於惡性腫瘤誘導分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邢帆和蔡靜為共同第一作者,顏光美教授、朱文博副教授和謝志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 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有毒物質盤點
    說到亞硝酸鹽,大家肯定先想到的是肉製品中因加工的需要,經常會加入一些。其實,另外一種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的來源, 也需引起我們的注意。這就是施用硝酸鹽、尿素等化肥時, 可能造成農作物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含量的增高,進而導致食品中硝酸鹽和亞硝酸鹽過量。如果過量, 則這些亞硝酸鹽會造成急性中毒, 或經轉化成亞硝胺的一種強致癌物質。
  • 復旦大學闞海東課題組:膳食補充魚油可改善大氣顆粒物汙染導致的皮膚損害
    闞海東|《環境與職業醫學》副主編、常務編委,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當前,採取有效的個體化措施預防大氣汙染健康危害是環境健康領域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 FOOD RES INT綜述:基於紅外線加熱的高效植物食物加工方式
    熱加工是一種最普遍的加工方式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食品的品質。在傳統的熱加工方式中,熱主要作用於食物的表面,然後慢慢傳導到食物的核心。這個過程經常導致表面硬化,從而影響產品的外觀、風味和營養品質。例如具有高溫和長時間乾燥的熱風乾燥往往導致最後的產品不能夠讓人滿意,出現產品收縮、口感差等現象。基於此,傳統的熱加工方式越來越難以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品質新的追求。
  • 山火對輸電線路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山火對輸電線路的危害最普遍的一種山火危害即為山火跳閘,引起山火跳閘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導線之間的空氣間隙被擊穿、絕緣子被損壞等原因引起的。3、防治山火危害的措施(1)對防治山火問題加強重視,村民不能在輸電線路下種植樹木,杜絕由於輸電線路與樹木之間的距離過短,引起放電導致發生森林火災的現象。(2)要充分提高工作人員對輸電線路的防山火意識,要使群眾護線員充分了解分管線路的情況,將預防山火的工作落實到底。若發生人為山火,相關的法律法規將會進行處罰。
  • 為「瓜娃子」操碎心,浙大這門課火了!
    與傳統課程不同,這門課的上課地點不是教學區,而是紫金港校區大西區的農業試驗場;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不急於把方法告訴學生,而是鼓勵同學們自己去實踐摸索;在這門課上,同學們暫時放下書本,拿起了鋤頭!開設於2014年的《農藝實踐》是農學院的專業課,佔1.5個學分,持續32周。
  • 臭氧汙染的危害、成因與防治
    臭氧的危害臭氧是氧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藍色氣體。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35公裡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它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
  • 臭氧的形成、危害與防治
    二、臭氧的危害   在平流層中臭氧層阻擋了大量的有害紫外線到達地球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的「保護傘」。Ø 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被吸入呼吸道後,與呼吸道中的細胞、流體和組織很快發生反應,導致肺功能減弱和組織損傷,出現咳嗽、呼吸短促、鼻咽刺激,甚至在呼吸時有不適或痛感。Ø 較高濃度的臭氧會損傷兒童的肺功能,引發胸痛、噁心、疲乏等症狀。
  •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無麩質麵包的口腔加工與質感動力學研究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food bolus properties of gluten-free breads in relation to the dynamics of sensations perceived during its consumption.
  • 省皮膚性病防治所開展全省性病麻風病防治督導工作
    根據省衛生健康委《關於開展性病規範化創建驗收和性病麻風病防治督導評估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年10月19日-11月13日,省衛生健康委疾控處、省皮膚性病防治所組織公共衛生、臨床治療、實驗室檢測等方面專家組成聯合督導組,對全省10個設區市開展了性病、麻風病防治工作督導。
  • 浙大老教授捐出200多幅畫,所有人都驚了!畫裡這些東西,很多杭州人沒見過...
    壽森炎緩緩地說,在浙大李曙軒和吳耕民兩位老先生帶領下,通過一代代老師的努力和補充,才有這些作品。這些掛畫主要用於課堂,提高學生感性認識,同時也節省時間。泛黃的掛圖,充滿了歷史感,是學院歷史悠久豐富的證明;保存下來的掛圖對學科建設、農學院傳承都有重要作用。翻開一幅幅掛圖,猶如打開塵封的往事。「時間太久了,有的記不清楚了。」
  • Vincent Rajkumar教授訪談:骨髓瘤診斷標準及治療的最新進展
    《腫瘤瞭望》:活動期多發性骨髓瘤、冒煙型骨髓瘤以及意義未明的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MGUS)的患者,哪些監測指標有利於診斷和預測疾病進展  Rajkumar教授:冒煙型骨髓瘤中高危的患者需每3~4個月監測一次血清單克隆M蛋白、游離輕鏈(FLC)比值,以及血常規、肌酐、鈣離子濃度情況;每1~2年,進行低劑量CT或PET-CT的骨檢測以排除疾病進展的可能。
  • 「美女博士」街頭賣炒飯引熱議 浙大回應:系留學生
    照片中一位姑娘身穿「博士服」,卻在炒著「鐵板炒飯」。記者從浙大國際教育學院方面確認,這姑娘確實是浙大在讀博士生,今年剛入學,而且還是個泰國留學生。姑娘還在微博中澄清自己「目前確實是博士在讀,因為讀的是食品所以有時候會自創一些奇怪的菜式借用老闆攤位賣」。  除了文字,這條微博還附上了浙江大學的研究生證照片,成了網友質疑的目標。一小時內這條微博就有200多條評論,很多人都認為姑娘借著浙大的名頭進行炒作,也有自稱浙大食品科學專業的網友表示,開學時間和學生證上的發證時間不符合,質疑微博中的研究生證是買來的。
  • 我們在行動:拯救水菜花,防治水葫蘆
    今天松鼠學堂和嘉道理中國保育的三十多名志願者再次來到那央,這一次,他們將在專家指導下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防治水葫蘆,保衛水菜花。(吳清川航拍)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張國良主任和付衛東教授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水葫蘆防治專家,他們介紹說,那央的水葫蘆防治由物理隔離和生物防治兩部分組成。
  • 【第三屆國際肺癌研討會】中外名家薈萃 共討肺癌診治進展
    編者:10月16日,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和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國家肺癌研討會在廣州召開。此次會議邀請了多名國內外的專家,共同探討肺癌早中晚期的診治和外科手術的現狀與進展,以及未來的創新與合作。
  • 清豐226孟瑞鵬事件續:女友哭訴視頻及最新進展
    當天(28日)網絡曝出27日下午孟瑞鵬女友接受記者採訪時的視頻—— 視頻中,孟瑞鵬女友描述了當天悲劇發生事的情況。 濮小陽(公號:pxy0393)隨時收集更新事件最新進展,請關注濮小陽(公號:pxy0393)最新微信 28日晚間,孟瑞鵬堂姐在微博發文,對清豐警方調查取證的9點看法,第九點看法指出:「最明顯的一點,案發現場孟瑞鵬的外套、手機、錢包都在護欄內的長凳上,請問,你在大冬天的室外熱到脫掉衣服?把錢包掏出來,把手機放在長凳上再拍嚒?」
  •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2020年第5期目次
    Astron. 63(5), 250361 (2020)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9-1490-yAstron. 63(5), 250362 (2020)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007/s11433-019-1493-7
  • 浙大王耀輝,哪來的官威?
    事情是這麼個事情,在浙大的一次學生活動中,組織者王耀輝向贊助商提要求增加80件雨衣和六套裁判西服,贊助商財務人員請他增補進表格重新發,不要一會一個主意,結果王同學就爆了,各種髒話奪口而出,並威脅沒有他點頭,今後浙大所有的健身活動贊助商都沒份,浙大的副黨委書記也不敢跟他這麼說話……總之,網友不太明白他具體什麼頭銜,但從口氣來看,牛逼,威武,不僅代言了浙大,還把黨委副書記給帶到了溝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