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民眾已普遍接受骨灰入塔的觀念。臺灣各地墓園以及一些寺廟均建有靈骨塔,也有私人購地修建家族靈骨塔。
4年前,王女士的母親去世,她精心挑選後,將母親骨灰安置在臺北市護國禪寺的靈骨塔中。她欣慰地表示,此地交通方便,便於祭奠,花費9萬多元,價格也可以接受,「這樣的塔位現在已經很難找了。」也有人理性地認識到,入塔也並非長久之計。張國雄就表示,「你的子孫記得你,但三代之後、50年後可能就沒人記得了,100年後要留給誰?」
2002年臺灣主管部門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包括樹葬、花葬、海葬等方式。除了做觀念上的宣導,政府補助殯葬設施建設,鼓勵興建環保園區。目前,全臺灣已設立29處樹葬園區、2處植存園區。樹葬、花葬園區環境都非常優美。臺北富德公墓的詠愛園樹葬區,松柏青翠,綠草如茵;陽明山臻善園花葬區,種植了櫻花、流蘇、羅漢松等喬木,以及杜鵑、茶花、桂花等灌木,如同一座大花園。樹葬、花葬須選址墓園,植存園區就設於普通林園。
然而,將骨灰撒入海裡或土中,不立碑、不留名,民眾心理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臺灣的經驗是名人示範,帶動風潮。「內政部」2001年在一場殯葬改革研討會上,首次舉辦淨化殯葬儀俗意願書籤署活動,希望通過社會精英帶頭,超越死亡禁忌,勇敢地說出自己想要的殯葬方式。
2004年,著名導演李安父親李升病逝。告別式後,李安按照父親的遺願出海舉行了海葬。李安告訴大家,父親生前交代要將骨灰撒至海中,以完成其遙望大陸故鄉,守護臺南之心願。他說:「海好美,水好清,這一切都很美。父親走得很乾淨,我也不掉淚了。」2005年,臺灣舞蹈家羅曼菲辭世,她生前也公開表示要以最簡單、潔淨的方式完成身後事。最後她的遺體火化後,撒在她父親墓旁的松樹下。
2007年前後臺灣各地修建了多處環保自然葬區。法鼓山2007年把一塊400多坪的山坡地,捐給臺北縣(現為新北市)政府,設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用於骨灰植存——樹葬設在墓園,植存則撒入林園中。張國雄介紹,第一位植存在生命園區的就是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的師傅東初老人。
2009年2月,聖嚴法師圓寂。他留下遺囑:「不發訃聞、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按照他的遺願,骨灰也植存於金山園區。當時,各行各業3萬信眾上山觀禮,很多是從中南部包車而來。各大媒體廣為報導,「那一次,讓植存觀念傳播很廣,也獲得更多認可。」張國雄介紹,「植存簡潔、清潔、節約,不僅得到法鼓山弟子、新北市民的認同,更有外籍人士、基督教徒甚至伊斯蘭教徒選擇在這片草地植存。」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一度緊俏到需提前半年登記,新北市為此增建了另一處植存園區。
我的葬禮我做主,讓生命回歸自然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