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鐵血君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在法律上,現在的印度已經沒有了種姓制度,但種姓文化卻根深蒂固。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裡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在印度,等級劃分已經存在3000多年的歷史,印度種姓制把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級首陀羅,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此外,還有大量的第五種姓,又稱賤民,賤民在不算人民,多從事最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開始廢除。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到歧視。經過長達幾十年的改變,在民眾的思想上也在對種姓制度對人三六九等劃分慢慢改變。
1997年,納拉亞南成功當選印度歷史上第一位賤民出身的總統。現在印度國家元首、總統拉姆·納特·考文德就是位賤民,是印度種姓制度中最低等的,這些人走路時不可將自己影子落入他人身上,不可和他人共用水井等。在印度農村,低種姓只能屈辱地過完一生。印度總理莫迪屬於吠舍,吠舍相當於藍領。
雖然目前印度已經出現兩位賤民總統,莫迪的「地位」也很低,這得益於法律上廢除種姓制度,但是並不意味著種姓制度的終結。
現在,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全國人口的4%,卻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民間仍然有強大的思維慣性階段,對於低種姓民眾的壓迫仍然無處不在。
文化這東西可不得了,像基因一樣頑固遺傳。印度教的種姓制度幾乎滲透到了印度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婚姻到就業,到前途到命運。所以,這些都是印度無法強大的重要原因。(文中配圖均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