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1月6日電,近日,杭州野生動物園規定,不錄入人臉信息將影響該公園年卡的正常使用,引起社會關注。
當前,公民的指紋、面部特徵等生物特徵信息是否面臨被過度採集的風險?哪些主體正在獲取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相關信息保護在哪些方面亟需補強?新華社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公眾生物特徵信息屢遭過度收集
記者從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教授處了解到,當前,人臉、指紋等個人生物特徵信息已經成為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信息之外,過度搜集公民信息案件中新的「重災區」。
同時,由於生物特徵信息與個人財產、人格權益之間的聯繫日趨緊密,信息一旦丟失或失控,將給信息所有者造成巨大且難以挽回的損失。
這並非杞人憂天。2019年2月深圳某人臉識別企業被證實發生數據洩露事件,超過250萬人的核心數據可被獲取,680萬條記錄洩露,其中包括身份證信息、人臉識別圖像及GPS位置記錄等。
一些軟體也涉嫌過度採集用戶的生物特徵信息。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布《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報告顯示測評的100款App中,10款App涉嫌過度收集個人生物特徵信息。一度成為網際網路熱門應用的某換臉軟體開發企業,也在今年9月因涉嫌未依法依規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被工信部約談。
有國內知名網際網路企業視頻識別安全專家向記者透露,當前存在為數不少的不法分子、數據黑灰產從業者為通過實人認證,達到註冊虛假帳號或者直接侵犯他人帳號的目的,需要相應的人臉信息,甚至在國內已催生出一定規模的「過臉產業」。
記者搜索網際網路,發現網絡論壇中存在大量針對電商平臺、特定設備的「過臉」技術解答,甚至有完整「過臉」技術教程,包括軟體選擇、腳本設置等。一些網站上還有「過臉軟體」代碼連結,隨意供人下載。
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流入何處?是否安全?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誰熱衷於記錄和儲存我們的生物特徵信息呢?奇安信網絡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裴智勇告訴記者,當前大致有三類主體。
首先是部分視頻監控的運營主體。比如通過商場酒店、會議場館等公共場所視頻設備採集信息。
其次是一些公共職能部門、大型網際網路企業、商業機構等,經過用戶授權,採集包含用戶個人生物特徵的數據信息。
共2頁 [1] [2] 下一頁 第1頁第2頁
搜索更多: